分享

为什么自私的人反而过得更好?

 pgl147258 2017-07-17

为什么自私的人反而过得更好?

我们接着早晨的说,晚上解读的内容是《自私的基因》的第五章——进犯行为。

这一章的标题简单明了,点明了这一章的主题,就是用作者在前几章中提出的“基因——基因机器”理论来解释在自然界中、人类社会出现的进犯行为。

按照我们传统的想法,自然界中的进犯行为、攻击行为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个雄性个体应该乐于杀死同类的其他雄性,毕竟这让就少了很多和自己抢老婆的讨厌鬼。

按照这种思路想下去,自然界中的动物都应该想尽办法,尽量杀死它同性的同类才对啊,这样自己才能占据最多的资源,才能得到最好的生活。

但事实是自然界中的竞争多是君子式的斗争,多是有规则的打斗(比如公羊用相同的羊角顶撞彼此),很少有动物会采取下三滥的手段(这种行为也是存在的,比如一些鸟类趁邻居出门觅食把它的蛋扔出巢穴)。动物更多地采取威胁、虚张声势的行为来取代真刀真枪的打斗。

这样的行为就很难用传统直观的“民间智慧”来理解了,作者能用他的理论提出什么更好的解释吗?您可以带着上面提出的问题接着读正文内容。

为什么自私的人反而过得更好?

前文对第四章的解读中,我们提到过,基因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就像程序员编程一样,他们交给计算机一些原则性的道理,然后由计算机自己对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按照这种理论,会不会是基因给个体也灌输了和进犯行为有关的内容呢?

每一种动物,在决定要不要搏斗之前都要进行一次衡量。毕竟每次斗争不仅会带来战利品,也有可能受伤,更有可能不敌强大的对手而失去生命。

数学上,博弈论提供了数学分析动物行为策略的工具。当然了,《自私的基因》作为一本科普作品,肯定不会介绍数学家如何用博弈论推导出动物的最佳行为策略,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进化上的稳定策略(英文简写为ESS)。

这个概念有些难理解,毕竟是用数学推导出来的,但我会尽量简化理解难度。

ESS指的是种群中大部分成员采取的某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为其他策略所比不及的。动物个体之间常常为各种资源(包括事物、栖息地、配偶等)竞争或合作,但竞争或合作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行为方式(即策略)进行的。

为什么自私的人反而过得更好?

而对于个体而言,最好的策略取决于大多数成员在做什么。

由于种群的其他部分也是由个体组成,它们都力图最大限度地、更多更有效地繁殖自己的后代,因而能够持续存在,必然是这样一种策略:它一旦形成,任何举止异常个体的策略都不能与之比拟,这句话是理解ESS的关键!

在环境的每次大变动之后,种群内可能出现一个短暂的不稳定期,但是一种ESS一旦确立,就会稳定下来,偏离ESS的行为就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再用通俗一点的语言解释一下,就是ESS是群体中绝大部分个体的行事准则,他们按照这样的方式行事,你如果非要标新立异,很有可能吃亏。

为什么自私的人反而过得更好?

ESS不是一种确定的策略,不同的群体奉行着不同的ESS。

其实这用我们日常生活的常识也不难理解。在人类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遵循着一种为人处世策略,如果个体非要标新立异,他一定会在某些方面失去一些资源。比如友谊、爱情、亲人的爱、同事的尊重,时间一长,必定会影响到他的发展。这也间接地影响到了他的基因的流传。

ESS的概念也可以解释物种间的竞争情况。比如:狮子要吃羚羊,可是狮子也是肉做的,为什么狮子不会吃狮子呢?根据ESS的概念,狮子吃狮子不是一个ESS。如果有个体采用这样的策略,会受到强烈的反击,这一策略的瓶蕨盈利会非常低,最终它和它的基因会被大自然所淘汰。

同理可以理解为什么羚羊为什么见到狮子就跑,而不是和它搏斗,因为搏斗同样不是一个ESS。

以上,我们讨论了个体和非近亲个体之间的行为。以自私行为为主。

如果利益相关的双方变成了近亲,甚至是双亲,这样的说法就不适用了。毕竟,近亲就相当于自己基因的翻版,大家彼此彼此,身上带的基因都差不多。近亲个体不能再视为简单独立的自私机器。

在本书的开始我们提到过,动物的行为主要有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那么“一家人”之间是不是更多地表现出利他行为呢?

这些内容我们放在明天为大家讲述,也就是这本书的第六章——基因种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