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嘉:神机妙算的青年才俊(2)

 liuhuirong 2017-07-17

   尽管多次遭遇挫折导致发展迟滞不前,但在中原地区却享有较高的民望,曹操集团的部分谋士认为刘备为人有英雄之志,不会真心实意投靠曹操,迟早会成为一个 劲敌。甚至有部分谋士向曹操建议尽早杀掉刘备以绝后患。曹操为此向郭嘉咨询意见,郭嘉的分析让曹操非常满意。郭嘉认为:

  提出杀掉刘备 的这些谋士并没有错,但是将军举兵抗暴,为的是让天下重获太平。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将军才真心实意招揽天下英豪。如今刘备具有英雄之名,因为走投无路才前来 投奔,如果将军将其杀死,这必定会让将军背负谋害贤才的恶名,一旦如此那些尚在观望或者打算前来投靠的人才将心怀顾虑并改变心意去投靠其他人,到时候将军 又将能指望和谁一起去平定天下呢?因为除去刘备一个人而失去天下的期望,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听完郭嘉的分析,曹操非常赞同,立即下令拨给刘备一些军队 和粮草,同时让刘备所部驻扎在徐州小沛一带,与盘踞徐州的吕布集团对抗,从而减少了自己在东部地区的军事压力。

  郭嘉之所以建议曹操不要杀掉穷途末路的刘备,原因是多方面的。

   正如他自己所说,此时曹操集团正处于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还要大量人才的加入。虽然刘备充满政治野心,但是在当时声望极高,得到很多士人的拥护。杀掉 他,无疑对曹操集团吸引人才的加入非常不利。除此之外,接纳刘备对于抵御徐州的吕布集团比较有利。而曹操的想法其实与郭嘉是非常一致的。这样一来,郭嘉的 首次献策就与曹操达成了默契,这无论对郭嘉抑或曹操而言,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随着中原地区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之 间已经势如水火,势必会爆发一场确定中原地区霸主地位的战略大决战。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曹操决定抢在这场战略决战之前消灭徐州的吕布集团,消除来自东南方 向的威胁。于是在建安三年(公元 198 年),曹操以主力在徐州与吕布展开决战。

  战役开始之后,曹操大军进展顺利,先后占据徐州大 部地区并最终将吕布集团的主力围困在下邳地区。不过,在争夺下邳的战斗中进展不顺,多次攻城受挫,曹军也因久攻不下而备感疲惫,士气下降。面对如此情况, 曹操打算放弃攻城撤军。此时,郭嘉与荀攸一起向曹操建议加快进攻的速度,力争尽快消灭吕布集团。郭嘉与荀攸认为:

  吕布有勇无谋,之前 已经三战皆负,其锐气早已丧失。大军作战以将帅的勇气和信心最为重要,将帅意志衰落则全军顿失斗志,在这种关键时刻千万不能放弃。吕布的谋士陈宫虽然颇有 计谋但反应稍迟,如果趁着吕布军队的锐气尚未恢复而陈宫也未拿定主意的时候一鼓作气猛攻下邳,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郭嘉和荀攸的这个建议,对于曹操下定 决心消灭吕布集团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曹操终于攻破下邳,生擒吕布,不仅消灭了徐州吕布集团,也为曹操以后同袁绍集团的战略决战解除了后顾之忧。

   建安四年(公元 199 年),盘踞在淮南地区的割据势力——袁术集团意欲与袁绍集团合流共同对抗曹操,曹操打算派兵进行拦截。此时早就想离开曹操的刘 备主动请缨。曹操未能识破刘备的计谋,同意了刘备的请求。等刘备离开之后,闻讯赶来的郭嘉立即建议曹操收回成命将刘备召回,郭嘉认为刘备一旦离开许昌就一 定会起兵反叛。但是为时已晚。

  事情的发展就像郭嘉预料的那样,刘备离开后,并没有去讨伐袁术,而是在不久之后借故杀掉了曹操任命的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反叛曹操。如果曹操能够听从郭嘉等人的主张,就不会在今后出现刘备这个对手,三国的历史也许会重新改写。

  三

   曹操集团在中原地区的迅猛发展,对中原地区原本的霸主——袁绍集团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双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战略决战变得不可避免。但就当时双方的力 量对比来看,袁绍集团无疑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曹操集团内部很多人对于这场决战感到非常忧虑,就连曹操本人也显得信心不足。曹操曾经说过:袁绍占据着冀 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广阔地区,不但实力强劲且多次挑起冲突。自己曾经多次打算起兵征讨,却觉得胜负难以预料。

  就在曹操集团上下弥漫着一股忧虑、彷徨甚至是失败的情绪之时,郭嘉却坚定地认为:一旦与袁绍集团进行战略决战,曹操集团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为此,郭嘉还专门向曹操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便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郭嘉表示:

   楚汉争霸之时高祖刘邦的实力不如项羽,但却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靠的是智慧,这就说明战争的最终结局并不能只单纯地以实力的强弱而定。袁绍有十败,将军 有十胜,就算袁绍兵强马壮,也终将失败。袁绍做事复杂烦琐,将军则顺其自然,这第一胜则为道胜;袁绍逆大势而为,形同叛乱,将军则尊奉天子,奉皇命号令天 下,这第二胜为义胜;大汉王朝之所以数十年来出现如此混乱的局面,主要是因为法治过于宽松,有法不依,袁绍则继续沿用这种失败的方式进行治理,因而无法改 变其属地的局势,而将军却法纪严明、实施得力、落实到位,这第三胜则为治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顾虑重重,所信任者只有自己的亲戚,将军则用人不疑、唯才 是举,只要是有才之人都会被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这第四胜为度胜;袁绍多谋寡断并因此经常出现失误,而将军考虑清楚之后就立即实行并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这第五胜为谋胜;袁绍受世家大族名声的拖累,喜欢沽名钓誉,一些阿谀奉承之辈纷纷投入其门下,人浮于事,而将军则诚心待人,不喜虚美之词,对有功之人不吝 赞扬和奖励,很多刚直而有才之人都愿为将军服务,这第六胜则为德胜;袁绍见到饥寒之人马上就会救济,但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就不闻不问,这只不过是一种妇人之 仁,将军对于一些小事经常忽略,但每逢大事则一丝不苟、周密细致,接济各地,恩惠所及之处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因而非常周全,这第七胜为仁胜;袁绍手下文 武经常争权夺利,谗言惑乱,影响整体的团结和稳定,而将军则治理有方,能将所有人紧密团结在一起,那些谗言自然销声匿迹,这第八胜为明胜;袁绍往往是非不 分,而将军则是非分明,对待正确的事情以礼相待,遇到错误的事情则正之以法,这第九胜为文胜;袁绍作战喜欢虚张声势,其实并不懂得作战的兵法精要,将军则 经常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可谓深谙兵法,士兵们依靠将军的神机妙算取得最终的胜利,敌人也因此闻风丧胆,这第十胜为武胜。郭嘉从政治、军事、道义、用人、 用兵、决策、个人品行等十个方面,对袁绍集团和曹操集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虽然其中难免有些对曹操的过誉之辞,但总体上非常符合这两大集团的实际情况,体 现了一个优秀谋士所具备的战略眼光和预见能力。郭嘉提出这个看法在建安二年(公元 197 年)左右,当时曹操集团的力量还远非袁绍集团的对手,因此包括 曹操本人在内,对战胜袁绍集团产生悲观情绪是很正常的。而仅仅辅佐曹操一年多时间的郭嘉就能从十个方面对双方进行比较和分析,并最终得出曹操集团定能战胜 袁绍集团的结论,无疑对曹操树立信心是有着极大帮助的。因此在三年之后,曹操才能够排除所有质疑,坚定不移地与袁绍集团展开官渡之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