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诏提道: 卿兼资文武,志节慷慨,常有超越江湖吞吴会之志,故复授将率之任。 这道诏书对蒋济的赞誉可谓跃然纸上,蒋济不但被形容为文武双全、品德高尚,同时还得以统帅刚刚病逝的大司马曹仁所部,同时又被重新授予了东中郎将一职, 由一个文职的京官摇身一变成为拱卫江淮的边塞重将。不过,这个任命更多的则是失败之后鼓舞士气的一个临时举措,就在之后不久,蒋济便奉命调回了洛阳,任职 尚书,从此进入了曹魏帝国的核心阶层。 黄初六年(公元 225 年)十月,曹丕再一次对东吴发动进攻。当曹丕的大军抵达广陵之时,蒋 济向曹丕献上了《三洲论》,认为水路无法通畅,不适宜发动进攻。不过蒋济的建议再一次遭到曹丕的否定。当曹丕大军前进至渎水之际,中渎水道结冰,数千艘战 船停滞不前。这时候有大臣建议就地驻扎屯田,而蒋济则认为该地东临洪泽湖,北靠淮河,容易遭到吴军的进攻,反对就地驻扎的意见。蒋济的这个建议终于得到了 曹丕的采纳,于是大军开始后撤。但是就在回军途中,精湖的湖水几近干枯,船队散布在数百里的水面上因为搁浅无法前行。此时已经无计可施的曹丕将这个难题又 甩给了蒋济,自己由谯县返回洛阳。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状况,蒋济沉着冷静,下令开凿出四五条水道,让船只聚拢,然后修筑土墩阻断湖水,先将战船都牵引 在一起,最后再掘开土墩,顺着水势将战船全部引入了淮河,仅仅比曹丕晚一点抵达谯县。曹丕对此深有感触,回到洛阳之后由衷地赞叹道:“我原本决定从被困的 船只中分出一半在山阳池中烧毁,而你却能将所有的战船全部带了回来,仅仅比我晚一点回到谯县,实在出乎我的意料;每次你所陈述的意见都与事态的发展丝毫不 差,这更是让我钦佩。以后征讨敌人的计划,你想到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 回顾蒋济在曹丕当政期间的经历,尽管所提出的建议并没有完全得到曹丕的采纳,但是每到事后,曹丕都会对蒋济的先见之明钦佩不已。 因此,蒋济在朝中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四 黄初七年(公元 226 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逝,其子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此时已经恢复联盟的孙刘两家借机向曹魏发动两线进攻。 太和二年(公元 228 年)五月,孙权命令鄱阳太守周舫向曹魏扬州牧、大司马曹休诈降,企图吸引曹军淮南地区的主力深入东吴境内予以歼灭。 此时已经被授予关内侯的尚书蒋济上书魏明帝,认为不可轻信周舫投降的说法,并指出一旦大军深入敌境,不但将与东吴的精锐正面相对,同时还面临着东吴将领朱然的尾随追击,后果不可设想。 不过,魏明帝并没有听从蒋济的意见,仍然命令曹休率领十万大军出兵皖城,同时以司马懿、贾逵分别出兵江陵和东关,对东吴进行三路进攻。当曹休大军进抵皖 城后,蒋济再一次提醒魏明帝曹睿:目前东吴军队已经显露出向西进军的迹象,一定是想合并一处向曹休发动进攻,应该立即派遣主力增援曹休,以免曹休遭遇重 创。战局的发展也正如蒋济预料的那样,等到曹休发觉中了周舫的诈降之计时,东吴名将陆逊已经率领大军对曹休实现了合围。一战之后,曹休大败而归,伤亡万余 人,军用物资消耗殆尽。幸好贾逵及时赶到,否则曹休的十万大军就将全军覆没。战后,曹睿对于蒋济的先见之明称赞不已,提拔其为主管中央武官选拔的中护军一 职。 魏明帝曹睿执政早期,中书令孙资与中书监刘放利用曹睿的宠信专权,朝政初现混乱之势,这引起了蒋济的关注,他上表曹睿,对这种现 象表现出了深深的担忧。蒋济认为,大臣的权力过重,国家则有陷入危险的隐患。蒋济建议曹睿对专权的官吏展开调查并挑选品行兼优者进入朝廷,做到人尽其才、 各司其职,杜绝官吏专权的现象。尽管曹睿并没有按照蒋济的建议对孙资、刘放等人作出处理,但是对蒋济的直言不讳还是比较赞赏,称赞蒋济为刚直的“骨鲠之 臣”,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当遇到军国大事,总能够提出符合实际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蒋济升迁为护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 魏明帝曹睿时期,除了与蜀汉及东吴之间经常爆发战争之外,还有与占据辽东地区的公孙渊家族的复杂关系要处理。在如何对待曹魏与公孙渊家族关系的问题上,蒋济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自汉末以来,辽东局势一直处于纷乱之中。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通过立威、固土、拓疆等一系列举措,最终取得了在辽东地区的绝对控制权(有关公孙家族在辽 东的发迹、发展及最后的覆灭,详见拙著《三国,不能戏说的历史·诸侯》,2010 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公孙度又开始了多次对抗外族的战争,不 仅完成了固土的职责,而且实现了拓疆的战略意图,初步解除了多年以来外族对于辽东、玄菟等地的骚扰和侵略。公孙度也在辽东地区完善了地方行政机构,进一步 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至此,公孙家族正式成为后汉末年辽东地区最大的割据势力。官渡之战时期,曹操为了能够全力对付袁绍集团,消除后顾之忧,曾经派人去 联络公孙家族,而公孙度也表示效忠由曹操把持的汉末朝廷。 因此,双方之间的这种臣属关系一直保持到曹睿时期,此时公孙家族的掌权者也 变成了公孙渊。作为公孙家族而言,他们从来就没有打算真心地投靠曹魏集团或者是孙吴集团,他们采取“挟两端”的战略,企图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谋求自己的生 存之地。对于这种状况,不少曹魏大臣建议曹睿趁早发兵征讨。太和六年(公元 232 年),曹睿命令汝南太守田豫及幽州刺史王雄分别由海路及陆路向辽东发 起进攻。对于曹睿的这个决定,蒋济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蒋济认为,公孙家族只是割据辽东以求自保,并没有进攻中原地区的打算,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不算是谋 逆的臣子,不应该轻易地发兵攻打。万一进攻并不顺利,就等于直接使其变成了自己的仇敌。因此,虎狼当道不治狐狸,先除大害则小害自除。 目前沿海地区大都已经归顺曹魏,每年不但参与朝廷官吏选拔和财政审核,同时也定期向朝廷交纳贡品,这说明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密切。蒋济预言,就算是 攻克了公孙家族也没法得到足够数量的人口和财物,反而会因为战争造成双方结怨而失信于人。不过,蒋济的这个建议仍然没有得到曹睿的接受,结果田豫与王雄的 出兵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得公孙渊与曹魏的关系走向公开决裂,从而引发了景初二年(公元 238 年)爆发的曹魏大规模进攻公孙渊的辽东之战。 |
|
来自: liuhuirong > 《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