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05太阴阳明论
2017-07-17 | 阅:  转:  |  分享 
  
结合临床实践,理解“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及其意义。理解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含义,以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临床意义。从“脾不主
时”但又“常以四时长四脏”的含义,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一、论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差异。(一)生理上:“阴阳
异位”太阴(阴经)(足太阴)从足上行至头而(手太阴)
下行循臂至指端。脾(脏,阴)属里,主内,通于地气,有藏有虚的特点。阳明(阳
经)(手阳明)从手上行至头而(足阳明)下行至足。胃(腑,阳)
属表,主外,通于天气,有盈有实的特点。(二)病理上:“生病而异”、“阳道实,阴道虚”
阳明(胃) 太阴(脾)病因犯贼风虚邪,受风气食饮不节,起
居不时,受湿气
病机属阳,其病多实属阴,其病多虚病位由阳经入六腑
由阴经入五脏邪从外入病由内生病证
阳热有余里阴不足,或阴阳两虚病候身热,不时卧,
满闭塞,下为飧泄,上为喘呼
久为肠 传变情况上行极而下下行极而上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阳道实,阴道虚”是对以阳明胃为代表的六腑(及其络属的阳经)、以太
阴脾为代表的五脏(及其络属的阴经)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三)不同性质的邪气,伤犯人体不同部位的易感趋向。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往往上部先受到侵袭
,如伤风感冒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所以湿邪易先伤害人体下部,常见如下肢痠痛、带下、尿浊、便脓血等。二、脾胃的相互
关系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饮食水谷精微)1.解剖部位上:脾、胃以膜相连。2.经脉循行上:脾(里)脉贯胃(表)络嗌。3.生
理上:(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为五脏六腑之海(四肢皆禀气于胃);脾主运化
(胃气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2)足太阴脾为阳明胃行气(水谷精微)于三阳,亦为之行气于三阴。3.病理上
:脾病而四肢不用※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之津液滋养四肢→四肢强健有力※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
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四肢不用三、关于脾不主时之说1.“脾主长夏”: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如同自然界之土,得长夏湿气而能生长、滋养万物。2.脾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脾虽不独主一时,但却一年四季,无时不主,任何脏腑组织
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不能离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滋养。脾(胃)不主时的意义生理方面:脾主运化,胃主纳谷,纳化结合,灌溉四旁,
其它四藏才有生机,其物质基础才能得到保障,脾胃的功能活动在人后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病理方面:脾胃有病,
运化失常,气血精微化生不足,人体各个内脏器官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功能就会低下。人体抗病能力不足,为外邪的入侵及内邪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故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养生方面:要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调养脾胃就非常重要。治疗方面:要正确的处理好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
,如果脾病影响四脏,分治四脏而不愈者,常常通过治脾而愈。李杲也是在《内经》重视脾胃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发展成为脾胃学说,
更加丰富了《内经》有关脾胃的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脾不主时,实际是无时不主(突出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生理作用)
一、论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差异二、脾胃的相互关系一、词解:1.阳道实,阴道虚2.阴阳异位3.四肢不用4.肠5
.飧泄二、背诵:1.“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2.“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三、理解:1.
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2.“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3.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4.“脾不主
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本篇主要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
。故名曰:“太阴阳明论”。题解及提要目的要求经文分析小结复习思考题病孩,男,9岁。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肢萎弱
不用,大腿右腿周长小于左腿9cm,致残。在广州市儿童医院疑诊为“脊神经侧索硬化”。中医辨证:肌肉消瘦,舌嫩,唇干,津液不
足,长期便秘。属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胃阴不足。治疗时,养胃阴,补脾气,宜滋而不腻。用玉竹汤,100g~200g/天,1
年后,右腿与左腿周长相差1cm,肢体活动自如。共用玉竹146市斤。病案举例阳明之病,津液易伤,病多从燥化、热化,故以热证、实证
为多见。1.如阳明热盛,症见身热、大汗、烦渴、脉洪大者,宜辛寒清热,方如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2.若热结阳明,腑气不通
,症见腹满而痛,大便不通,潮热谵语者,宜苦寒泻下,方如大承气汤。太阴之病,以寒证、虚证为多见。若太阴阳虚,寒湿不化,症
见腹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舌淡苔白者,治宜温中健脾,方如理中汤之类。2.若寒湿较甚,肾阳受损,症见四肢逆冷,脉沉细者,宜
用桂附理中汤或四逆汤,以温阳散寒。虽然胃亦有虚寒之证,但此类病证常兼脾虚表现,治疗时亦常从补脾入手,如理中汤也是治疗胃之虚寒
的重要方剂;脾亦偶有实热证,治疗时也往往从泻胃入手,如泻黄散虽为泻脾而设,但方中栀子、石膏均为泻胃之药。伤风感冒,轻者常见头
痛、鼻塞、声重浊、汗出恶风,咳嗽等症,这是表卫受风,风邪伤上的表现,治宜疏风解表,方如川芎茶调散、参苏饮;甚者如太阳中风,症见发热
汗出、恶风、鼻鸣、干呕,或颈项强急不利等,当用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但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外阴阳,上下左右是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所以邪气伤人虽有一定规律,但并不是绝对的,如湿邪也可以侵犯其他部位,引起各种病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
于湿,首如裹”等。故对邪气伤人致病的规律应具体对待,不能固执一端。关于脾之主时有两说,重要的不在于四时之中是否处处不脾土,或者四时之中是否各有十八日属于脾藏所主,而在于脾藏为其它四藏之根本的重要地位:脾气健运,化源充足,脾失健运,则化源不足,其它四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保障,也就失去了生机。正所谓“脾胃充盛,五脏安和;脾胃受损,则五脏不安。”因此,临证时要正确处理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