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电图的阅读心电图产生原理电偶:由两个电量相等,距离很近的正负电荷组成,正电荷为电源,负电荷为电穴,方向为电源→电穴。若在乙端( 面对电源)置一探查电极,即可描记出向上的波,反之,在甲端则描记出向下的波。心脏除极顺序心房→心室;上→下;内→外。心电图的产 生空间心电向量环的两次投影:投影到额面→平面向量环→投影到额面各导联轴→Ⅰ,Ⅱ,Ⅲ,aVR,aVL,aVF导联轴心电图形。投 影到横面→平面向量环→投影到横面各导联轴→V1,V2,V3,V4,V5,V6导联轴心电图形。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正常心脏 的活动,其兴奋传导的过程是由窦房结→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枝→蒲肯野纤维→心室肌纤维。在每一心动 周期内,一个典型的心电图有5个(或6个)波自左至右称为P、Q、R、S、T及U波。正常典 型心电图1、正常典型心电图(NormalECG)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先激动心房,随后到心室。PwavePRint erval1、正常典型心电图(NormalECG)QRScomplex:(心室除极)心室肌除极方向室间隔中部、 左向右→左右心室游离壁自心内膜向心外膜方向→左室基底部、右室肺动脉圆锥心脏除、复极与心电图关系示意图心电图导联在长期应用临 床心电图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在1903年创设而为目前大多数心电图工作者所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体系,称为“标准导 联”,共包括12个导联。不同导联反映不同部位电位变化Ⅰ、aVL→左室外侧壁;Ⅱ、Ⅲ、aVF→左室下壁;aVR、V3R、V 4R、V5R→右室壁;V1、V2、V3→室间隔;V4~V6→左室前壁及前外侧壁;V7~V9→左室后壁。对心肌缺血、 心梗的诊断意义较大。心电图连线临床心电图导联线有红、黄、绿、黑标记(肢体导联):红→右上肢黄→左上肢绿→左下肢黑→右下 肢,即地线。心电图连线胸导联的连接方法心率的计算1.在心律规则时计算心率测定邻近2个P-P间隔的时间(代表一个心动周期 ),然后代入以下公式:心率=60/P-P或R-R间期(s)=1500/格数例如2大格=10小格心率150 3大格=15小格心率1005大格=25小格心率60心电轴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1、目测法:据Ⅰ、Ⅲ导联QR S波群的主波方向,大致估计心电轴有否偏移。Ⅰ、Ⅲ主波均向上,电轴不偏;Ⅰ↑,Ⅲ↓,电轴左偏;见于左室肥大及左前分支阻滞Ⅰ↓, Ⅲ↑,电轴右偏。见于右室肥大及左后分支阻滞心电图各部分正常值及常见异常表现P波P波是心电周期的第一个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 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Ⅰ、Ⅱ、avF、V4~V6导联记录的P波是直立的。avR导联,P波是倒置的。P 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小于0.12秒(3小格),振幅<0.25毫伏(肢)、<0.20毫伏(胸)。超过上述范围即为 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R间期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 秒。>0.20秒房室传导阻滞<0.12秒预激综合征QRS波是心室除极波形成的总称。最初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R波为 最初一个向上的波,可继于q波之后,亦可为起始波。S波为R波之后的向下波,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 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病理性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 等。R波异常常见于心室肥厚。QRS波过宽或畸形常见于各种心律失常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S-T段S-T段:自QR 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 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 毫伏,S-T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当一个心肌细胞的甲端受刺激而首先除极,由于N a+的内流使此处膜内变为正电位,膜外变为负电位,乙端仍保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负电位的极化状态,使同一个细胞膜外的甲乙两端出现了电位的差别。甲端为负电荷(电穴),乙端为正电荷(电源),二者形成电偶,产生电流。电流的方向由电源流向电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