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前行◇║修行误区之二边斗争之病(三)

 危崖寒柏 2017-07-17


(接上篇)

分别念头之有无比分别念头之染净更隐晦,对修行人危害也最大,在这方面失足跌倒的人更多。

很多人读了一些佛教书籍,看到“无心合道”、“无念无相无住”、“空”等名词和概念,于是从二边理解,把念头分成有念和没有念头,认为没有念头就好,有念就是生死、烦恼,没有念头就是涅槃、不生不灭,然后错误地追求没有念头的境界。所在在打坐的时候拼命排斥念头,如果有了念头,就觉得这一坐就白费了。

有位居士大德创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的法门,这个法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什么叫佛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有个空当,在这个空当当中又了了分明,这个就是佛性,这个就是见性。这种错误就来源于他认为没有念头最好,有念头就不好。

有念头是一种境界,没有念头也是一种境界。有念头,不被念头所转;没有念头,不执著于没有念头的状态,心永远是旁观者,自觉、自足、自在,这才是佛!如果说有念头不是佛,自杀最好了,什么念头都没有了。禅宗把这个东西称为“抱着不哭的孩儿”。现在有好多人就是落入有念和无念之两边,在用功夫上面落在二边斗争当中,弄得自己非常痛苦。 

 

这种现象过去的人也有。罗山道闲禅师是唐五代时候的一代大德,出家后一个人住山打坐,想开悟。但是由于见地不透彻,坐了三年以后心里不安,越来越烦躁,身心俱疲。他遇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妄念如流,一刻都不能停止,希望能够体会到那种一念不生的状态。但是他对一念不生的理解是二边的,他不知道面对见闻觉知,不起心动念,不去分别取舍,这才是禅宗所说的真正的一念不生。

罗山道闲禅师带着二边之见去打坐,坐了三年,没有任何效果。

没办法,他就去拜访石霜庆诸禅师,说:“我在打坐的时候妄念如流,一刻都不能宁静,怎么办?”石霜禅师回答说:“你把你的妄念扫掉不就完了?”

罗山道闲禅师又从二边的角度去理解,认为要把念头当作对立面扫掉,继续用功夫三年,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于是他去拜访岩头全奯禅师,说:“(妄念)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和尚听后大喝一声:“是谁起灭?”

罗山道闲禅师就在这一问之下回光返照,突然明白了:原来用功夫这么简单,不用跟妄念斗,直透念头的起处——“是谁起灭”就解决问题了。

还有一个版本是这样记载的:

罗山道闲禅师问岩头和尚:“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和尚回答说:“随它起灭,管它作么。”

你让它去,让它来,管它干什么?你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它啊!

(图片来源:张望《佛的足迹·乐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