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发明——医药

 帕米豆 2017-07-17
远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有关疾病的记载,如头病、眼病、耳病、鼻病、齿病、舌病、腹病、足病、妇女病、小孩病、传染病,等等。
春秋战国时代,医药有了分科,战国时已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东汉,医、药开始分家,药政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针灸是古代医学的一大发明。公元16世纪时,发明“人痘接种术”。公元二世纪时,已能用全身或局部麻醉进行外科手术。从识字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古代名医扁鹊、华佗,看到了医药理论《内经》《本草纲目》等书名。
两千多年前,开始了人体解剖实践,初步掌握了人体解剖术,许多人体内脏器官数据和现代解剖学知识相近。南朝人唐赐因病吐虫20多条,他对医学颇有见识,死前嘱妻剖尸研究,其妻儿在其死后遵嘱剖尸观察病情,但被当时的统治者分别以“不道”“不孝”罪名予以杀害。
董仲舒从“天人合一”观点出发指出,“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一年有十二个月,人就有十二个大骨节;一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就有三百六十六块大小骨头”等等;生病服药,按“五德始终说”来办,本命属土,就不能服青色药,因为木克土,如此等等。明代李贽说:“千古怪事都自儒生做出。”
中医药学为实践学。在古人用石器、骨器作为生产工具时,就用砭石、骨针刺血放脓,来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在用火的过程中,用烤火、按摩等来取暖止疼,这恐怕就是艾灸、推拿的起源。在生活中,发现有些草木虫兽玉石有药物作用,可以减轻病痛用来治病,这就产生了药。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开始用“本草”作为对药物的总称。之所以用“本草”,应似五代时韩保升所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药最多,含有以草类治病为本的意思。”
在奴隶社会,医,就是会治病的奴隶。《说文》曰:医,“治病工也”。如越婢汤,据说是来自越国奴婢的验方。“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近出野老”说明:藕皮的止血作用是厨师发现的,牵牛子的逐水作用是来自于田野老农的经验。被人们誉为神医扁鹊的战国名秦樾人,他能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诊断疾病,并能运用针灸熨敷汤液按摩等多种医疗手段,医术高明。秦越人少年时曾在一家“舍馆”做管理工作,注意向往来行医的宿客学习各种疾病的方法,有心吸取民间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终成一代深受人们尊敬的民间医生。“草泽之医”李时珍,为写《本草纲目》,历经千山万水,走访了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汲取民间疗疾丰富的实践经验,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终成这部医学巨著。
古老的医疗之花——针灸
针灸,以其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疗效迅速安全经济等优点,深受医患欢迎。
针灸,包括针刺和灸灼。
针灸疗法不是某个人的独创,而是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晶。《内经》有云:砭石从东方来,艾灸从北方来,九针从南方来。
那么,针灸是怎样发明的呢?
最初,人体外部某一部位无意中被碰破或划伤,结果却使原来的某种疾病减轻甚至痊愈;或者,患有某种病痛的人,通过手的按摩、锤拍病痛部位,结果使病痛缓和、转好。这样,经过多次观察和反复实验,人们发现,用这种方式刺激人的某些体表部位或按摩、捶拍,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以后,又经过长期的摸索探讨,就慢慢形成了针刺疗法。
灸治的方法,则起源于古人用火取暖。在取暖时发现某些病痛,可以在身体某些部位用加热的方法减轻疼痛;后来,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才发明了灸灼的疗法。
针灸疗法的发展,推动了人体的穴位、经络学说。整个人体有几百个穴位,都在一定的部位。在这些穴位上施行针刺、灸热之后,能收到一定的疗效。由于在某一穴位上扎针以后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的感觉,总是沿着一定的方向传导和扩散,这就又使人们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经络,就是穴位之间同人体某些脏腑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内在联系。古人把人体纵行的干线叫“经”,从“经”分出来的支脉叫“络”。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主要有十二条经脉、十五条络脉,还有八条补充经脉。
《内经》记载穴名约一百六十个;《明堂孔穴》记载穴名三百四十九个;近代针灸书籍记载穴名三百六十一个。
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认为针灸非医家之正道。韩非子说,“夫弹(针刺)痤(痈)者痛,饮药者苦,为苦惫之故,不弹痤饮药,则身不活、病不已矣”。
三国华佗取穴精简,注重针感传导,近代临床常用的“夹脊”穴就是他创造的。樊阿继承了华佗的经验,善用深刺。现在广泛推行的新针疗法,取穴少、扎针深、刺激强,就是对华佗等古代针灸经验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保存有医经七家共216卷,医方十一家共274卷,但这些都被后来的儒家毁弃,到写《后汉书》之际,除《内经》一部尚存,其余医书全没了。
《内经》,战国时代著作,用五行学说来阐明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开始,包括生理、病理、诊断、预防、药物性能和施治原则等方面的内容。
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提出八纲六经四诊以及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法,为中医学奠定了理、法、方、药的基础。八纲,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四诊即望闻问切。《金匮要略》介绍了消化系病、呼吸系病、循环系病、新陈代谢病、泌尿系病、神经系病、妇产科病、营养病等许多慢性病的治疗方法,为我国内科治疗奠定了基础。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公元七世纪前我国医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医学巨著。
在药学上,《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炎本草》《本草纲目》四部著作,是我国古代药学发展的四大高峰,尤以《本草纲目》为著。为写好《本草纲目》,从1552年起到1557年止,李时珍共花了27年时间。这期间,他收集了历代文献资料,参考了800多种书籍;他登山越野采集药物标本,遍访各方面有实践经验的人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他用自己的医疗实践纠正了以前医者对药性、疗效的一些错误诊断。
《本草纲目》全书共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二类,收药物1892种,附方万余则、图千余幅。首标正名叫做“纲”,名家注释叫做“目”;其次是集解、辨疑、正误;再次是气味、主治、附方。
这部著作中,不仅收集药物数量超过了前人,在科学性上也有很大提高,它是我国古代药物著作的一大成就,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本草纲目》在李时珍死后三年,即1596年首先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刊行,1606年传入日本,1647年由波兰人布弥格将其译为《中国植物志》于1657年用拉丁文出版。以后,又译成德、法、英、俄等多种文字流行于世,对世界药学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以防为主的理念
自古以来,我国医疗事业注重以防为主、预防重于治疗。
古代“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以防为主的意思。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两例:
①创建“保健体操”。三国名医华佗,我国外科学鼻祖,体育医疗创始人之一。它反对儒家“死生有命”、方士(养生家)“长生不老”之类的鬼话,提倡通过体育锻炼以防御疾病。他说,人必须经常劳动,使消化力增强、血脉畅通,才不易生病。这,就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他在前人经验基础上创造了“五禽之戏”,即模仿虎的拍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卧倒身子、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动作并联系起来,编成一套使全身肌肉、关节得到舒展的体操。他的徒弟吴普,运用这套锻炼方法活到了九十多岁时,视觉、听觉很好,牙齿也很坚固;另一个徒弟樊阿,运用这套锻炼方法活到一百多岁,身体仍然很健康。
②发明“人痘接种术”。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天花病传入我国,危害百姓健康。在与这种疾病长期斗争中,十世纪时发明了种痘防天花的方法。十五世纪时天花病又流行猖獗,十六世纪初发明了“人痘接种术”,推广全国。17世纪时,人痘接种术先后传到俄国朝鲜日本,18世纪初又传到土耳其英国。在此基础上,英国人真纳才在十八世纪末发明了牛痘接种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