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古历史上,很多文物的出土并不是来自专家的发掘,往往是被一些人无意中“踢”出来的。 比如我们过去讲到的“汉委奴国王印”,就是一个日本农民在挖水路的时候,无意中捡到的。这枚金印后来被当成了国宝,藏在博物馆里。 今天我们要讲的,也是一个被无意中发现的文物。 时间要回到1965年,在陕西宝鸡,一个陈姓农民在大雨过后,在自己屋后的土地里,发现了一个闪光的东西。 当时以为能找到什么好东西,便拿了工具去开挖。当这个农民把整个东西都挖出来后发现,这是一个破旧的铜鼎。当时也太注意,也认不得这是什么东西,就拿到家里,当成家具使用。 又过了两年,这个铜鼎就跟一堆废旧铜铁一起,被卖到废品收购站。这也正常,毕竟在未修复之前,拿它装东西都麻烦。这件铜鼎就在废品收购站里又待了一段时间,也没遇到识货的人。 直到同年,宝鸡博物馆一个名为佟太放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座铜鼎。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当时因为特殊年代,宝鸡博物馆里空空如也,一件文物都没有。 佟太放找到馆长,向他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希望能由博物馆出钱买下它。馆长跟几个专家一研究,认定这是西周时期的青铜酒器。虽然不清楚具体的价值,但仅凭年份和铜鼎的保存程度,就应该把它买进博物馆中。1975年的时候,这个文物被命名为“何尊”。
故事讲完了,我们还得回到这件青铜器。青铜器这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过,属于一个时代的文明。早在尧舜时期,中国就有青铜器的使用。 但一开始时,受限于工艺,只能做一些小饰品和小工具,太大的东西还造不出来。到了商周的时候,青铜器的使用场景就有很多了,而且上面也配上各种精美的纹饰。 比如这件“何尊”的铜鼎,上面就有饕餮纹、蚕纹、蕉叶纹和雷纹,各种纹饰造型浑厚雄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年它的主人身份不一般。 我们现在看“何尊”的时候,它表面布满了青色的铜锈,甚至有些灰黑。但在几千年前,它可不是这副样子。青铜器在刚刚铸造完时,表面其实是金黄色,古代都把它称为“吉金”。 当然,也有银白色跟淡黄色。但只有越接近金色的,才能显示出尊贵。而在时间的摩挲中,它们才成了今天的样子。 在青铜器,除了保存程度,纹饰、造型完,最为珍贵的,莫过于上面的铭文。铭文上面的记载,都是当时第一手的资料,有一些甚至会颠覆史书的记载。在“何尊”中,就有122字铭文,其中最让考古专家激动得,是“中国”这个词组。 因为过去的青铜器铭文中,还没有时间那么早,而且还是这两字单独成一个词组的例子,这对于历史而言,意义重大。这件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