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读国学书

 老鄧子 2017-07-18


  大约是十年之前吧,中国民间突然兴起了国学热,最先倡应,而且确实翻动了波浪的弄潮儿,倒不是书斋里的学者,却是一些二三流的文化商人。于是,那些年出版社怪异,纸张粗劣,然而招牌响亮的“中华经典”、“国学必读”,近年来主张男磕头女缠足的什么国学班之类,也像小学生作文中常说的所谓“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头来了——但是雨后出来的也未必是春笋,我平日里在路边最常看到的,倒是一些蜗牛之类。


  当年在大小书店徘徊,和这些书打过一些交道,“见得多了”,不妨来分享“一些人生的经验”。




  那些国学书本的优点,是便宜、简易、博采众长、富有现代气息。便宜不必多说,简易是它往往比一般的集子薄上一半——便宜也是由此而来。它又东拼西凑,从东家搬来字词的解释,从西家抄来全文的翻译,上下一对,驴唇不对马嘴,为了把古典音乐改造成流行歌曲,于是又附上现代化的诠释,例如“商战三十六计”,“从《史记》中看成功学”之类,大概因为要是这样,就上得本周(是的,他们只是看到本周)热卖榜榜单。


  这些国学著作的合力,是使得国学热之下一些可怜的读者,就当真以为诗经只有六十首,论语只有二十页,薛宝钗和袭人是好领导和好员工,诗有定诂,唯我独尊,又唯我自己买的盗版书是身为中国人不可不读的,因为在那本书的封面上,推荐语是这么说的。



  然而,无论它热不热,国学倒是一直都在的,中国先贤的思考,在历史上,也应当有它们应得的位置,内陆学界也不是不重视。六十余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书局就有《新编诸子集成》的编纂,然而,如果不是有了相当的学力,大概翻不动这部书。结果是,所谓的国学热几乎完全是病菌造成的热度。



  但如果有人问我,难道现在除了方便面和注水牛肉,以及万难下箸的生硬干货之外,便再没有可供初学者入门的国学丛书么?那也不是,在我的目力所及之处,便可以推荐两套目前容易得到、注解也较为详备的国学名著丛书。它们的原文都是足本,翻译都是全文,排版也都是简体横排,价格尚算低廉,对于当代内陆的普通读者,算是相当友好,而这友好,也不能算是对老年人热情搬弄“纳米、磁疗、等离子”的药贩子式的友好。这两套,其中一套是贵州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另一套是中华书局的“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其中后一种是2011年后陆续出版的,前一套倒已经颇有些年纪了,但直到今天,也不过才二十五六岁,它们在寻常人家的书柜上,也绝敌不过各种花枝招展的盗版书——就此数端,我们也已经可以知道中国内陆的文化市场,对于所谓国学诚恳切实的普及和推广,在热闹花哨的虚名之下,事实上是多么的萧条了。


来源:每日新报 作者:刘益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