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JwwooLIB 2017-07-18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鼓吹曲,一曰短箫铙歌。刘瓛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骚人曰‘鸣篪吹竽’是也。”蔡邕《礼乐志》曰:“汉乐四品,其四曰短箫铙歌,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建威扬德、风敌劝士也。”《周礼·大司乐》曰:“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大司马》曰:“师有功,则恺乐献于社。”郑康成云:“兵乐曰恺,献功之乐也。”《春秋》曰:“晋文公败楚於城濮。”《左传》曰:“振旅恺以入。”《司马法》曰:“得意则恺乐、恺歌以示喜也。”
【自注】铙náo歌:军中乐歌。传说黄帝、岐伯所作。汉乐府中属鼓吹曲。马上奏之,用以激励士气。也用于大驾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凯班师。泛指军歌凯歌。铙,编铙,青铜击打乐器。又称为钲和执钟。像铃铛,但没有中间的锤。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说文》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后铜钹称为铙。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大。古代军中乐器,刘瓛huán:南朝齐学者、文学家。瓛,一种玉,长九寸。班壹:班
壹:有史记载的班氏先祖。原系楚国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班壹躲避战乱迁居楼烦(今山西宁武),以畜牧起家,一致有牛马羊数千群,史称他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俨然帝王景象,年百余岁,以寿终。雄:称雄。雄起。朔野:北方荒野之地。鸣笳:笳笛。古管乐器名。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初卷芦叶为之,后改用竹。非八音:不属于八音范围。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郑玄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骚人:屈原作《离骚》,因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诗人,文人。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篪: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像笛子一样的乐器,有八孔。风敌:警散敌人。风,【康熙字典】又《玉篇》散也。大献:谓献捷于祖庙。恺乐:凯歌。庆祝作战胜利的军乐。社:社稷庙。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城濮之战。振旅:振奋军旅。【汉典】谓整队班师。《诗·小雅·采芑》:“伐鼓渊渊,振旅闐闐。”整顿部队,操练士兵。司马: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恺歌:凯歌。
《宋书·乐志》曰:“雍门周说孟尝君:‘鼓吹于不测之渊。’说者云:‘鼓自一物,吹自竽籁之属,非箫鼓合奏,别为一乐之名也。’然则短箫铙歌,此时未名鼓吹矣。应劭《汉卤簿图》,唯有骑执箛,箛即笳,不云鼓吹。而汉世有黄门鼓吹。汉享宴食举乐十三曲,与魏世鼓吹长箫同。长箫短箫,《伎录》并云:‘孙竹合作,执节者歌。’又《建初录》云:‘《务成》、《黄爵》、《玄云》、《远期》,皆骑吹曲,非鼓吹曲。’此则列於殿庭者名鼓吹,今之从行鼓吹为骑吹,二曲异也。又孙权观魏武军,作鼓吹而还,此应是今之鼓吹。魏、晋世,又假诸将帅及牙门曲盖鼓吹,斯则其时方谓之鼓吹矣。”按《西京杂记》:“汉大驾祠甘泉、汾阴,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则不独列於殿庭者名鼓吹也。
【自注】雍门周:指雍门子周。古之善琴者,亦称雍门子。参见“雍门鼓琴”。相传雍门子周以善琴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甞无事,不从(纵)则横。从(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讎於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讎於弱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孟尝君闻之悲泪盈眶。子周于是引琴而鼓,孟尝君增悲流涕曰:“先生之鼓琴,令文立若破国亡邑之人也。”萧斧,芟艾之斧,见徐锴《说文解字繫传·艸部·萧》。萧,艾蒿。一说古代兵器斧钺。萧,通“肃”。《说文·艸部》“萧,艾蒿也。从艸,肃声”
清段玉裁注:“与肃同音通用。萧墙、萧斧皆训肃。”按,因斧鉞用于刑罚,故取严肃之义。后人胡乱训诂也。不测之渊:不可测量的深渊。比喻危险的境地。成语出处汉·贾谊《过秦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鼓吹:鼓,击响曰鼓。击响金铙也。吹:吹响笙箫也。竽籁:竽和箫。籁,古代的一种箫。卤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亦各别。自汉以后亦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皆给卤簿。骑:骑马者。箛:古乐器,即笳。一种竹。黄门鼓吹:乐曲名。后汉乐有四品:《大予乐》、《周颂雅乐》、《黄门鼓吹》和《短箫铙歌》。职官名。享宴:餐飨和宴会。【汉典】宴飨。古谓帝王饮宴群臣。食举:帝王进餐或举行宴会时所奏的乐典。举行某些典礼时举荐食物。魏世:三国曹魏之世。伎:艺伎。孙竹:竹的枝根末端所生的竹。《周礼·春官·大司乐》:“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於泽中方丘奏之。”郑玄注:“孙竹,竹枝根之末生者。”段玉裁《周礼汉读考·春官》:“枝根谓根之横生者,《韩非·解老》所谓曼根,今俗所谓竹鞭是也。鞭所行之末生竹,曰孙竹。”执节:执板击节。务成:复姓。汉王符《潜夫论·赞学》:“尧师务成,舜师纪后。”按,务成子为舜师。黄爵:黄酒之爵。【汉典】黄雀。玄云:黑云,浓云。汉铙歌名。列为吹鼓曲,用于战阵之事。《晋书·乐志下》:“汉时有《短簫鐃歌》之乐,其曲有……《玄云》《黄爵行》《钓竿》等曲,列於鼓吹,多序战阵之事。”这里说,短箫铙歌始于汉朝也。远期:谓期望长远。汉铙歌名。又名“远如期”。《晋书·乐志下》:“汉时有《短簫鐃歌》之乐,其曲有……《远如期》等曲,列於鼓吹,多序战阵之事。”骑吹:骑马吹奏。假:借用。利用。假借。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军门也。盖:发语词。大概,都是。斯则:则是。实则。大驾:皇帝出行,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汉蔡邕《独断》:“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有小驾,有法驾。大驾则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僕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
沌意:《宋书·乐志》以为,军旅鼓吹始于魏晋。汉朝之鼓吹则是仪仗礼乐。鼓吹一词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出现应在汉朝。不在殿堂庭院演奏而在行进中演奏的礼乐都称为鼓吹乐。我以为在外的没有大型乐器的礼乐都属鼓吹乐。军旅鼓吹应包含军营礼乐,行进礼乐和恺乐恺歌。
汉《远如期曲》辞,有“雅乐陈”及“增寿万年”等语,马上奏乐之意,则《远期》又非骑吹曲也。《晋中兴书》曰:“汉武帝时,南越加置交趾、九真、日南、合浦、南海、郁林、苍梧七郡,皆假鼓吹。”《东观汉记》曰:“建初中,班超拜长史,假鼓吹麾幢。”则短箫铙歌,
汉时已名鼓吹,不自魏、晋始也。崔豹《古今注》曰:“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短箫铙歌,鼓吹之一章尔,亦以赐有功诸侯。”然则黄门鼓吹、短箫铙歌与横吹曲,得通名鼓吹,但所用异尔。汉有《朱鹭》等二十二曲,列於鼓吹,谓之铙歌。及魏受命,使缪袭改其十二曲,而《君马黄》、《雉子斑》、《圣人出》、《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务成》、《玄云》、《黄爵》、《钓竿》十曲,并仍旧名。是时吴亦使韦昭改制十二曲,其十曲亦因之。而魏、吴歌辞,存者唯十二曲,馀皆不传。
【自注】假:借用。利用。假借。建初:(元年:76年
-
末年:84年八月)是东汉汉章帝刘炟的第一个年号。共计9年。麾幢:官员出行时仪仗中的旗帜。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晋朝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人。尔:而已,罢了(亦作“耳”)。
朱鹭:又称朱鹮。涉禽类,体形如鹤,而羽色淡红,嘴与脚亦呈淡红色。乐曲名。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传说战国楚威王时曾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一说古代在鼓上饰画作鹭形,因以为名。缪袭:缪袭(186—245),字熙伯。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人。三国魏文学家。韦昭:韦曜(204年―273年),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今江苏丹阳)人。仕东吴四朝,是中国古代史上从事史书编纂时间最长的史学家,后世《三国志》多取材其《吴书》。
沌意:《远如期曲》辞,有“雅乐陈”及“增寿万年”等语表明虽是马上奏乐,但不是骑吹曲。鼓吹乐还有许多功用也都不是骑吹或马上吹,说明鼓吹乐不一定是在马上或行进中。应是在不宜大型乐器的礼乐场合都用。鼓吹应是铙歌和横吹曲的统称。
晋武帝受禅,命傅玄制二十二曲,而《玄云》、《钓竿》之名不改旧汉。宋、齐并用汉曲。又充庭十六曲,梁高祖乃去其四,留其十二,更制新歌,合四时也。北齐二十曲,皆改古名。其《黄爵》、《钓竿》,略而不用。后周宣帝革前代鼓吹,制为十五曲,并述功德受命以相代,大抵多言战阵之事。隋制列鼓吹为四部,唐则又增为五部,部各有曲。唯《羽葆》诸曲,备叙功业,如前代之制。
【自注】钓竿:古曲名。晋崔豹《古今注·音乐》:“《钓竿》,伯常子妻所作也。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父,其妻思之,每至河侧作《钓竿》之歌。后司马相如作《钓竿》之诗,今传为古曲也。”旧汉:汉朝旧章。充庭: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辇仪仗于殿庭,谓之充庭。充满朝廷。四时:四季之时。革:革除。改革。以相代:用以相互替代。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亦泛指卤簿或作为天子的代称。古时葬礼仪仗的一种。以鸟羽聚于柄头如盖。作先帝的代称。备叙:完备讲述。如:如同。
初,魏、晋之世,给鼓吹甚轻,牙门督将五校悉有鼓吹。宋、齐已后,则甚重矣。齐武帝时,寿昌殿南閤置《白鹭》鼓吹二曲,以为宴乐。陈后主常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酒酣则奏之。此又施於燕私矣。按《古今乐录》,有梁、陈时宫悬图,四隅各有鼓吹楼而无建鼓。鼓吹楼者,昔箫史吹箫於秦,秦人为之筑凤台。故鼓吹陆则楼车,水则楼船,其在庭则以簨虡为楼也。梁又有鼓吹熊罴十二案,其乐器有龙头大鼓、中鼓、独揭小鼓,亦随品秩给赐焉。周武帝每元正大会,以梁案架列於悬间,与正乐合奏。隋又於案下设熊罴貙豹,腾倚承之,以象百兽之舞。唐因之。
【自注】甚轻:特别轻用。寿昌:长寿昌盛。南閤:南阁。代北:古地区名。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燕私:祭祀后的同族亲属私宴。《诗·小雅·楚茨》:“诸父兄弟,备言燕私。”私人宴会。宫悬:同“宫县”。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县”。县,乐位。县,“悬”的古字。《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四隅:四角。建鼓:鼓名。亦称植鼓。鼓身长而圆,用一木柱直贯鼓身,以为支柱。颜师古注:“建鼓,一名植鼓。建,立也,谓植木而旁悬鼓也。县有此鼓者,所以召集号令,为开闭之时。”《商颂》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晋以后,復商置而植之,亦谓之建鼓。箫史:古代传说中善吹箫的人。汉刘向《列仙传·箫史》:“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鹤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臺,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后以“簫史”泛指如意郎君。簨虡sǔn
jù:古代悬挂钟磬鼓的木架。横杆叫簨,直柱叫虡。鼓吹熊罴十二案:鼓吹用雕刻有熊罴图案的十二个案几。熊罴:熊和罴。皆为猛兽。因以作案几的基座。鼓:,查无此字。应是杠鼓。用独木掏挖而成的大木鼓。独揭:独举,独自肩负。揭,肩负,担,扛。品秩:官品与俸秩。元正大会:三元朝会。悬:县。乐位。正乐:有弦乐和大型乐器的礼乐。雅颂之乐。貙chū: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腾倚:谓或腾跃或倚立。承之:承重乐器也。象:形象。因:因袭。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