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文化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充当着桥梁的作用,将民族文化中所有的内容较为稳定的联系在了一起,并且通过口口相传抑或是文字的形存入民族每个成员的大脑之中。而汉字,更以其特有的结构形式和表意方式使得它于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不曾改变其面貌。汉字,不仅是中国古代先民们所言所语的具象化表达,更从一定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特殊的文化意蕴。 百家姓 姓氏,于中华民族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后人对于先祖的一种认同,更是后来者对于历史的反思,中华上下五千年,它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于三皇五帝之前便有了“姓”,而后氏族的发展而又衍生出了“氏”的称号,对应的,代表着各个姓氏的符号——文字也于那时一同出现。所以我们通过对于中国古代姓氏词的解释,探索它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百家姓 首先是“姓”,《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道:“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又有《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又孙谓之子姓。”中国古代先民认为“姓”来源于天赐,是不可侵犯与遗忘的,一如他们尊敬图腾一般,据传说,姓最早起源于图腾,氏族部落对于图腾敬若神明,“姓”这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始部落先民图腾崇拜文化与敬神畏神思想的具体提醒。而从另一方面,“姓”字从女从生,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中还记录了一系列的原始姓氏,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皆是女部的姓氏词,《康熙字典》中对于“姓”这一字的解释有这么一段话“郑晓曰,姓,字从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嬀姒嬴姞姚妘,皆从女。”足可见,“姓”这一词,大概是母系氏族文化制度下的一个产物。在这种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所以在神话里流传着“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故事。 姓字 其次,“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而“氏”则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对于讲究血脉之亲的汉民族来讲,姓氏是十分重要的。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母系,氏起于父系。秦汉以后,姓、氏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然而虽言合一,却依旧有着分别,氏是姓的分支,是同姓一族子孙繁衍、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从某一方面来说,姓氏实际上成为了区分亲疏的标尺,这与中国古代严格的等级制度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文解字》 接着,来看看《说文解字》中一些关于女部古姓氏的解释。(1)《说文·女部》:“姜,神农居姜水,以为姓。从女羊声。(2)《说文·女部》:“姬,黄帝居姬水,以为姓。从女匝声。'(3)《说文·女部》:“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4)《说文·女部》:“妫,虞舜居妫、讷,因以为氏。从女为声。'从以上解释看,“姜”“姬”“姚'“妫'这几个原始姓氏,都是根据先民的居住地来命名的。这种现象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于其居住地深深的眷恋,也在一定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的农耕文化。中华民族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便是。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中,土地抑或是他们的居住地,都是生他们养他们的地方,是他们的来源。对于农业民族,土地便是他们的根,这是农业民族对于土地独特的认识。农耕经济使得汉民族追求稳定的居所而不愿终日漂泊,他们安土重迁,重视居住地的价值。所以基于对于土地那深入骨髓,溶入血液的爱,当要选择一个名词来充当自己的姓氏时,居住地的名称自然成为了最好的答案。 中华姓氏图腾 文化凝聚于语言文字之中,中国古代的姓氏词从产生之日起,便从一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不论是其本身的姓氏文化,还是制度经济文化。从某一类词去探究其与文化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对文化的了解,对于挖掘,揭示了某些词所潜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大有裨益。值得我们去追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