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逸心茶舍 2017-07-18

八大山人,朱耷(1676~1705),明江献王朱权九世孙,江西南昌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亦为明末清初时的中国杰出书法家。由于明朝的覆灭,迫使朱耷削发为僧隐居山林二十余年,出家后专持《八大圆觉经》故取“八大山人”为号,后潜心佛教研究。



八大山人早期书法集诸家之长,1690年以后,方确立了自己书法创作的风格,在创作的众多书法作品中,其行、草书是他的最重要成就,他的特点是行草相夹,有时还在行书中夹带楷书,在结构上造成冲突后,再用圆转的笔法将他们统一在书法中,使其展现出新的面貌。



    八大山人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很多,其中反映儒家思想的作品有《行者宋璟五律诗》,反映道家思想的有《黄庭内景经》,反映佛教思想的有《行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杰作。八大山人一生坎坷,早年避难,中年55岁癫狂病发作,56岁病悬愈还俗,在悲欢离合哭笑不得中度过一生。



    晚年八十高寿所作《心经》是他一生书法造诣的荟萃与结晶(本真迹现藏于江苏省镇江博物馆).



 图片



下面从感染力、技法、字体等十个方面浅谈八大山人写《心经》。



一、论感染力



    整幅《心经》作品给欣赏者的深刻印象:书者视乎“不食人间一粒五谷粮,不着人间一丝烟尘气。”通篇贯气,来去自由,出入无痕,正所谓“树影扫尘尘不动,月光穿水水无痕”。用笔平淡,自然天成,不加修饰,不着形相,有一种既能看破万物,放下自在,又能穿透万物,金刚不坏之正能量,整幅作品已不是单纯笔墨游戏。



二、论技法



    八大山人的《心经》,笔法兼备,四体皆全,小篆笔法为主,章草、楷书、行书笔法为辅,藏锋主体,露锋次之,通篇出现了极个别隶书线条。



 



线条大部分为篆书用笔, 略举字例:



  图片  图片  图片



         菩                 提                    触 



章草用笔(字例的部分横划是章草用笔)



图片 



二、论字体



楷书:(全文楷书为主体),其特点笔笔相连,行书结构较多,笔划简扼。

图片



行书:

图片



行楷:

图片



草书:

图片



四、论结构



结构组合严谨,笔画之间相互依靠,形成整体,牢不可摧。

图片



2、上收下拓,上下收,中间拓。

图片



3、不拘求正,随手而书,得大自在。  

图片



五、论字势



回头观望,高瞻远瞩.

图片



六、论章法



    错落有致,一呼百应,通篇平和,不急不躁,真空妙有,不知有笔,章法字法,紧而不密。

图片



七、论神笔



    三线一点,虚实开合。  

图片



三实线相交于一点    三线指向一处



八大山人的神来之笔出于微妙之处,禅意颇深,直指人心。



 



五、论变化



    《心经》全文268字(包括标题),除八大山人省去七个字外,全文261字,由114个汉字组成。



1、字形字体、结构组合变化无穷,现以“是”“无”两字为例解析。



全文出现五个“是”:

图片



全文出现十八个“无”,包括两“点”,没有重复雷同。



图片



图片


 



2、用笔不同,丰富多变。



全文出现三个“三”



 



三点组成:    

图片



三捺组成:(短捺,因为是三捺所以字呈右倾势态)   

图片



三横组成:

图片



九、论省略



     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省略了七个字:“无挂碍”、“波罗揭谛”。



    笔者认为,这是八大山人的有意所为,是他智慧的结晶,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见证。



    1、原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译文:依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心就没有挂碍了,因没有挂碍的原故,就没有恐怖,并远离了颠倒与梦想。



省去“无挂碍”后原文: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译文:依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心里就没有挂碍了。所以也没有恐怖,并且远离了颠倒与梦想。



    我们会发现省略“无挂碍”后,其意义并没有改变,当然不省略则表达更清楚。



2、原文“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省略后“揭谛,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当然解咒是方便说而已,在解释经文时,咒语是不解释的。



然而,古大德们在方便解释时也是各有己见。



现略述三种:



(1)去吧,去经历,去体验吧,大家一起去解脱的彼岸吧!



(2)去除我执,去除法执,去除俱生我执,去除众生的俱生法我执。



(3)去,去,到彼岸去,迅速成就菩提吧。(南怀瑾先生 释)



按照(1)解释:“去体验”也就是“去经历”,省略“去体验”不会影响原义;



    按照(2)的解释,“波罗揭谛”是去除俱生我执,而后面的“波罗僧揭谛”是去除众生的俱生法我执,里边包括了“去除俱生我执”之义,当然省去应该不影响原义。



按照的解释:“去,去,到彼岸去。”“波罗揭谛”是“到彼岸去”,而前面“去,去”就是让你到彼岸去,后面的“迅速成就菩提”,也是到彼岸去,因此省略也不影响原义,当然不省略表达更明朗!



十、论演变



1、八大山人的早期作品:

图片



释文:三五银筝兴不穷 芙蓉江上醉秋风 于今邈抹浑无似 落草盘桓西社东 己亥年十二月朔日



   八大山人在早年时期以传綮、驴屋人等为号,此作品是顺治16年己亥腊月所作,时年34岁。作品俊秀清雅,王、赵、欧体味很浓。



2、八大山人中期作品:

图片



 释文:鲜兮金碧潭,霜天洞兮烟景涵,有幽人兮好冥绝,丙(炳)其奂兮凝其洁,悠悠千古兮长不灭。丙寅立秋 拈此八景 其东蒙客之遗踪笔 往复隔世我矣 八大山人



    此作品是康熙25年丙寅(1686)年所作草书,时年61岁。此作品庄重高雅,棱角渐收,用笔朴素圆转,稍夹行书、楷书,为他的最终风格埋下伏笔。



3、八大山人晚年书法:

图片



此作品是康熙44年乙酉年(1705)五月所创作,同年八月寿终。时年八十岁。他三个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的书法艺术演变历程,而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是他佛教书法登上顶峰的代表作。近代唯有弘一大师得到其精髓。



     弘一大师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先破后立,书法风格恰恰与八大山人反行其道。



     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其境界显现宇宙在生灭变化无常之中,但本心终究没有变化,字形结构紧而不密;弘一大师的书法《心经》,在不生不灭,万法归一的境界之中,用笔丝毫不变,心无杂念,字形结构松而不散,圆融无碍得大自在。



图片:弘一大师书法《心经》(局部)

图片



 悟才法师临 八大山人 《心经》

图片



注解:



四僧: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绘画史上名噪一时的绘画流派,由于画派成员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弘仁皆为僧侣,故名四僧。



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曾经用过雪个、个山、个山驴、驴屋、人屋、道朗等号,晚年常用“八大山人”署名。



参考主要文献:



1、八大山人书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洪亮 主编                



2、《八大山人书法全集》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 陈政 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