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影丨一个“倔老头”的无硝烟抗争

 耽读斋 2017-07-18


本文节选自《爱尚美术》

他是一位“倔老头”,他的“倔”是出了名的。他不会趋炎附势、弄虚作假;他直言不讳,不怕得罪人……他心中只有画,掏出速写本,拿起画笔,就会忘掉一切。他也把自己亲切地称为“倔老头”,并在《倔老头》诗中写道:“‘倔老头’,白了头,嘴缺牙,吃得下,腰板硬,手不颤,人要真,画要曲。”


他是叶浅予,一位有趣的老头儿,也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


这张名为“倔老头”的照片,1993年拍摄于叶浅予的家乡桐庐,富春江畔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城。照片中,86岁的叶浅予头发、眉毛和胡子已经花白,额头、眼角也已沟壑纵横,皱皱的皮肤仿佛向世人诉说着他的沧桑流年。已近鲐背之年的他,眼神锐利,让人感觉到其中蕴含着强烈的艺术感知和充沛的生命能量。

叶浅予《富春山居新图》( 局部)

正在作画的叶浅予,1991年摄于桐庐富春画苑


灵魂深处是“俗家”

童年,是每个人的精神母体,也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一段记忆,它连接着你的故乡,充满了温情、回忆,并随着时间的绵长不绝,愈加历久弥坚。叶浅予晚年的时光,最令他怀念的却是那阔别多年的故乡——


“故乡啊,故乡,又见到你那清澈的富春江水,那漫山遍野的青翠竹林、山花美景;那声声的马达、新厂新房,更有那亲切悦耳的乡音……是富春江水哺育了我,我要把它画出来!”晚年的叶浅予,除了日常作画外,还写了自己的回忆录,忆流年,数沧桑,童年一些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满载对故乡的怀念与痴情,叶浅予最终完成了这幅长达6.6米的《富春山居新图》。在此幅画卷中,忽隐忽现的富春江水穿流在小桥、村落、山峦、电厂、公路之间,更有四季景色变幻于其中,美之极致。


然而,即便是最美丽的光景也抵不住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1995年,在这张名为“倔老头”的照片拍摄仅两周年后,叶浅予病逝于北京。一年后,他的骨灰回葬于家乡的“富春画苑”。在生命消逝的最后时刻,他卸除一切负累,将名利、欲望抛出脑后,实现了自己心灵与肉体的返乡。他将自己的灵魂安放于家乡的山水之间,如赤子般光洁地回到了自己生命的原生之地。


他的女儿叶明明在《父亲的故乡情》中写道:“从1976年起,我父亲每年都回家乡桐庐。每当初春时,父亲就期待着南行的日子,真像小孩盼过年一样。行期还早哩,他就开始把画具一件件归整好,让我把它们放入行李袋中……安下心来等待上路。”在桐庐,“父亲每天早早即起,站在江边欣赏日出,观看那打鱼的小船满载而归。他更自由自在地在环绕桐君山的小路上漫步,有时竟会穿过公路直至附近的小村落”。


或是家乡的山清水秀滋养了他,或是家乡淳朴的风情养育了他,叶浅予天性开朗,天生开心,身上总有一种幽默感。他在回忆录《老笔忆童年》中还专门画了一幅有关“刑法”的有趣漫画,使人一看便忍俊不禁——画面中,身着清朝服饰的国文老师一脸怒容端坐在太师椅上,手中的戒尺被举得高高的,被打的花脸小孩留着眼泪,吓得身体和手使劲地往后缩。


叶浅予说:“漫画使我习惯于用夸张的眼睛去看周围的形象,包括自己在内,常常想把周围的形象漫画化,获得有趣的效果。我画了一阵国画之后,有时总想做一两张有趣的漫画,说这是条件反射也好,是玩世不恭也好。总结我的一生,有人指出,谨慎处是儒家,豁达处是道家,而我的灵魂深处却是俗家。所谓俗家,乃貌似清高,实质利己也。”

叶浅予《重庆街头》


叶浅予《劳动力的浪费》


辛辣笔底起硝烟

叶浅予喜欢画漫画,善于画漫画,他对漫画的喜爱甚至胜过国画。在漫画中,他将这个到处充满“问题”的世界用一种逗趣的方式表现出来,诙谐幽默的文字与画图背后是辛辣的讽刺与批判。


战争年代,现实世界的满目苍夷、枪林弹雨、哀鸿遍野……令每一位活生生的人哀婉叹息,那无比痛苦的表情与发自灵魂深处的嚎叫,如同孤寂中弱者的最后歌咏。然而在漫画的世界中却截然不同,艺术家们仿佛从精神世界的世俗逍遥者转变为文艺界中骁勇的战士,他们以笔为武器,以纸为战场,在漫画的世界中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抗争。


时间回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叶浅予因三友实业社招聘实习生,从家乡桐庐来到上海,先后在《三日画报》《上海漫画》《时代画报》任职,为报刊供稿,他不仅从一名小实习生跳槽到了主编的位置,还结识了许多漫画界的风云人物。但是,这种所谓的“安稳”生活很快被战争打破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为抵抗日军侵略,酝酿已久的、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体民众一直对外。同年,为宣传抗日,先后成立了中华爱国漫画作家协会和上海救亡漫画宣传队,叶浅予任宣传队长,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宣传抗日的同时,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彼时,叶浅予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拍了大量揭露敌人暴行的照片。他曾在一篇《答读者问》的文章中说:“十年漫画创作生涯,在我的人生观中孕育了一种‘顽世’的思想,在艺术观念中形成了一种‘丑极既美,美极既丑’的观念,自从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拯救民族的爱国情感冲垮了这种小市民的趣味,毅然走上了抗日斗争的大道,促使我的思想境界豁然开阔起来,认识到丑恶的东西固然应该坚决揭露,美好的东西尤其应该大力歌颂。”


然而,随着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沦陷,叶浅予不得不从上海搬迁至重庆,继续从事着抗日宣传工作。在重庆居住了几年后,深陷敌后的叶浅予发现,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改变以往的正常生活,为记录此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便创作了一批生活画稿,专门记录大后方人们的生活百态,其中以《战时重庆》这一漫画集最具代表性。大后方重庆的所见所闻都被他融入到了这一漫画集中,他理想地将知识分子、公务人员、街头市民、民兵等人物的心理状态和生存方式一一展示于读者眼前。在这里,没有惨烈的战争,没有人们的悲伤和损失。《劳动力的浪费》《重庆街头》《黄金潮》《豪富的防空洞》《拉伕》《在衙门里》《雨》《昨天·今天·明天》《东条首相败下来》……这些漫画集中的作品一经展出,便引起巨大轰动。


“漫画家们以最大的勇气集中火力对准当时的黑暗统治和在这种腐朽的政治制度下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或者说是指出这些不合理的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政治原因。”黄茅在《会议“猫国春秋”漫画展》中所讲的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漫画家及漫画的社会地位与魅力所在。漫画中的战争是“和平”的,但却一语道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实处境。

叶浅予《拉伕》


乐莫乐兮“心”相知

战争的冰冷更能突显出友情的温度。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艺术家们秉承鲁迅倡导的“为生活而艺术”的宗旨,将个人艺术的创作与抗战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或因共同的主题,或因共同的事件聚集一起,彼此在互相商讨的过程中,每每收获一段难得的友谊,甚至成为一生的至交与密友。这一特殊时期对叶浅予来说,更是如此。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齐白石、徐悲鸿、关山月、张大千等人,均是叶浅予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结识的至交。叶浅予虽在漫画领域造诣很深,但他从未读过专业的美术学校。可以说,他是在向社会学习中,向报刊供稿中逐渐闯出了一番名堂。然而,抗战刚结束,徐悲鸿却大胆、破格地让他到北平艺专的国画系担任副教授。徐悲鸿曾这样评价叶浅予:“中国此时倘有十个叶浅予,便是文艺复兴大时代之来临了。”


如果说徐悲鸿对叶浅予是提携之恩,那么,张大千却是他的神交之友。在张大千与叶浅予未见面之前,只要连载叶浅予漫画的报纸一出版,张大千都会让他的学生买来一睹为快。1941年,叶浅予在成都居住期间,还为张大千做毛笔漫画《大千六相》,将张大千日常的作画情景和个性充满禅意地刻画出来。或许是彼此时常以画会友、馈赠礼物的缘故,又或是彼此的志趣相投,让他们的友谊近乎达到神交的程度,并一直延续到张大千逝世。


纵观叶浅予的一生,他的画作不计其数,画集、文集出版了几十种。十年“文革”,十年噩梦,关牛棚、挨批斗、遭殴打、蹲监狱,但他仍能“倔强”地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重获自由后,叶浅予回到了家乡桐庐,回到了亲人身边。叶浅予在从艺50年回顾展的自序写道:“我的艺术实践基本上是按照社会安排的。


在50年中,我做了应该做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哪怕在最委屈的日子里,也不抱怨什么。我对生活的态度是‘知足常乐’四个字,对艺术的信念是‘自强不息’四个字。我的一生可以说是,对生活知足常乐,对艺术精益求精。”


叶浅予,一位可爱的“倔老头”,一位可敬的艺术家!

叶浅予《东条首相败下阵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