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励忠谏 政治开明,经济繁荣2

 liuhuirong 2017-07-18


  有一次,他问大臣魏徵,君主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非常赞成这个见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古时候,把统治者听取不同意见,判断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叫做“纳谏”。

   唐太宗很注意纳谏,他曾经对大臣萧瑀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几十张好弓,以为再也不会有更好的弓了。不久前,拿给制弓的师傅看,他们却说,都不 是好弓。我问什么缘故。他们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邪,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自己过去鉴别的不精。我用弓箭定天下,还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好 坏,何况天下的事情,我怎么能都懂得呢?”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准备自己到洛阳游玩的时候使用。张玄素上书 反对。他说:“修复洛阳宫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2000人拉一根大柱,从几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 造成多么大的苦难。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还没恢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残暴吗?”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说: “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如何呢?”张玄素说:“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止,陛下一定会得到和隋炀帝、夏桀、殷纣一样的下场。”尽管这番不客气的批 评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是唐太宗还是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觉得张玄素的话有道理。他感叹地说:“我考虑不周到,你说的很对。”于是立即下令停工,并且赏赐张玄 素200匹彩缎。

  还有一次,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罢了官。他跑到唐太宗那里求情,说自己多年在秦王府跟随唐太宗东征西讨,如今天 下已定,自己却落得这样的下场,唐太宗很同情他,打算恢复他的官职。魏徵知道以后,坚决反对。他对唐太宗说:“过去秦王府的人,现在官居要职的非常多,如 果人人都仗着旧关系为非作歹,谁还肯做好事呢?”唐太宗接受了魏徵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做秦王,不过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做了君主,是天下的主人 了,不敢偏袒老朋友。”说完便赏给庞相寿一些缎帛,打发他走了。唐太宗还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有一次,他询问监修国 史的房玄龄:“自古以来撰修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这是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一个正直的史官,他撰写的国史一定会如实地记下君主的功过。君主看 到里面记载着自己的过错,一定会发怒,所以国史都不让本朝的君主看。”唐太宗说:“有什么写什么,怎么会得罪君主呢?我很想看看国史上怎样写的,把以前的 错误,作为今后的鉴戒,有什么不好呢?”房玄龄把有关高祖,太宗的两部分历史材料整理好,送给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下面记载 的有关“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的情形叙述得十分含糊,便把编写国史的史官叫来,细致地讲了一遍当时的情况,并说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一事不必隐 讳,因为这是安定国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他还说:“史官写历史,应该去掉浮词,直书其事,这样才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

  在唐太宗的倡导下,大臣们都敢于直言,甚至连一个小地方官也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以示鼓励。

   有一年,唐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大臣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征。唐太宗同意了。但是诏书却被魏徵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 徵还是扣住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派人把魏徵叫来,训斥道:“那些个头高大的男子,自己说不到18岁,其实可能是故意隐瞒年龄,逃避征兵。我已发布诏书, 你为什么扣住?”魏徵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得到鱼,但是到明年湖中就无鱼可捞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是到明年就 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强力壮,不到18岁的男子都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负担呢?”唐太宗觉得魏征说得有道理,可还 是不服气。魏征接着说:“陛下的诏书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征召18岁以上的男子当兵,现在不到18岁的男子也得应征,这不是说话不讲信用吗?”唐太宗吃惊地 问:“我什么时候不讲信用?”魏徵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曾经下诏:拖欠官府东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们照样催收,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曾明令规 定:关中百姓免收租赋两年,关外百姓免除劳役一年。如今已经服了劳役或交了租赋的又被征当兵,这是不是说话不算数,陛下一向说要以诚信待人,为什么征兵的 时候怀疑百姓作假无缘无故怀疑人,这能算讲信用吗”魏徵的一席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好半天,唐太宗才说:“我过去总以为你固执,不通情达理,今天听你 议论国家大事,才知道我的过错很大啊!”于是,又重新下了一道诏书,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从这以后,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徵了,并且提升他担任了太子太师这 样高级的官职。

  有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到洛阳,中途在昭仁宫(现在的河南省寿安县)休息,因为对他的用膳安排不周而大发脾气。魏徵当面 批评唐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常常责怪百姓不献食物,或者嫌进献的食物不精美,遭到百姓反对,灭亡了。陛下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如能 知足,今天这样的食物陛下就应该满足了,如果贪得无厌,即使食物好一万倍,也不会满足。”唐太宗听后不觉一惊,说:“若不是你,我就听不到这样中肯的话 了。”

  贞观中期以后,唐朝经济更加繁荣,政治也很安定,朝廷大臣都尽力歌颂太平盛世。只有魏徵不忘过去的艰苦,给唐太宗上了一道奏 章,指出他在十个方面的缺点,希望他警惕,保持贞观初年的好作风。唐太宗把这个奏章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他对魏徵说:“我现在知道我的过错 了,我愿意改正,否则,我还有什么脸面和你相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