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李氏出陇西/西行文化

 关陇之 2017-07-18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世传“张王李赵满地刘”,是说国人姓氏最为众多的几大姓氏,而李姓近亿人口遍布世界各地。近年,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李氏后裔寻根祭祖之风日兴,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证实:李氏祖根在甘肃的陇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徵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饥渴交侵,摘路旁李子树上果子充饥才得生存。一感李子活命之恩,二为改姓避难,,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所以理利贞改姓李利贞,后迁徙定居陇西,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

 


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战国时迁居赵国和秦国,这一派后来分为两支。一支为长子李崇,任陇西太守、封南郑公,居陇西,后来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一支为四子李玑,居赵郡,成为赵郡李氏的始祖。这两支人丁兴旺,都成为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后来涌现了赵国大将李牧、秦末将军李左车、唐代大臣李吉甫、李德裕和文学家李阳冰。陇西李氏从李崇起居住在今甘肃陇西,世代为官,其孙李信任秦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的后人“飞将军”李广和他的儿子李椒、李敢,孙子李陵都是西汉将军。到了十六国时,李广的16世孙李暠建立了西凉国。李暠的16世孙就是唐高祖李渊。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了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姓作为“国姓”,是最尊贵的姓氏,在唐朝蓬勃发展,所以唐朝也是李姓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陇西李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生长于陇西的李渊父子统率十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文治武功,至为煊赫。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并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国姓——李姓,还有许多家族的附姓和改姓,使李氏家族空前庞大起来,多民族的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壮大。

 


李氏族裔“得唐独厚”,创造伟业,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隆基的“天宝盛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立了不朽功绩,也为李氏树立了一座光彩斑斓的丰碑。有唐一代,李氏一族,英才济济,文臣武将,名士大儒,不胜枚举。《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姓担任过宰相的,赵郡有13人,陇西郡有10人;立过赫赫战功的大将有开国元勋李靖、中后期的李晟;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称得起一代巨匠;传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给中国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石,开拓了道路。此一时期,李姓人家的文治武功,至为煊赫,无怪李白开怀歌唱:'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王勃也热情咏叹:'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唐朝宗室是一个庞大的李姓族群,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因而使李姓人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了大成、西凉等12个政权王朝,但最为辉煌的莫过于唐王朝。

 

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从此李氏延续万代,繁衍发达而成中华第一大姓。时到当今,李姓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起源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

 

演变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超过了赵郡李氏。唐太宗修《氏族志》,将宗室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房支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安邑李氏,始祖李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凉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时有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

又有京兆房李晟,为中兴大唐名臣。凉昭王之后有“文章李杜在,光焰万丈长”的著名诗人“诗仙”李白,文学史上经典传奇小说的作者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陇西李氏又有唐宗室著名诗人郑王之后李贺,青绿山水画派北宗之祖长平王之后李思训,滕派蝶画画家滕王李元婴,山水画家李成,建王之后南唐后主李煜,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者曹王之后南宋史学家李焘,南宋大教育家白鹿洞书院学者朱熹传人吴王之后李燔。

 

祖籍地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故槐里,迁成纪。”千百年来,槐里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地方。可以说,槐里是李广的第一故乡,成纪是李广的第二故乡。而在李广和他的父亲李尚前往成纪之前,李氏就已经在这个名叫槐里的地方生活了几百年。我们所能见到的关于李氏在古陇西相关的记载,最早是从李崇开始的,李崇也就成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在秦时担任陇西守。秦以郡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管其郡。李崇的后代李仲翔在平定羌人叛乱时战死,朝廷追赠太尉,“葬于狄道东川”,他的儿子李伯考奔丧时,将家彻底安置在了素昌,素昌就是今天的临洮。李伯考是李广的爷爷。

 


结合其他各个方面的内容,人们认为“陇西郡狄道东川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槐树里在临洮县城东面一个叫东二十里铺的地方,尽管它的正式名称叫做槐树里,但在当地居民的口语中依然称作“槐里”。公路边上一个不大的石碑,上面写着 “古槐里”几个字。许多专家的研究表明,这个槐里就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

 

前身后世

陇西李氏从最初扎根的狄道,随后扩展到全国各地,最后发展成了中国的第一大姓,这背后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迁徙之路。《史记》记载,陇西成纪李氏,汉武帝末年因为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件,遭受了灭顶之灾,狄道李氏也受到了这次事件的牵连,都已经“衰微矣”。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西晋至北周时,陇西李氏再次兴起,累世为官,成为功著关陇的陇西豪族。

 


陇西李氏的这次兴起是从李暠开始的,陇西李氏第一个做皇帝的就是西凉王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生于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1年),为陇西李氏“狄道房”人,是汉初征西将军李仲翔之19代孙。公元400年李建号“庚子”,在敦煌建立西凉政权,称西凉王,后迁都酒泉。后来李暠后人受到北魏的信任,不少人在全国各地担任过官职,后来他们就将家安置在了做官的地方,最后形成了不同的房。

 

在繁多的陇西李氏支派中,有四房最为兴盛。这就是武阳(故城在今山东朝城县西40里)房、姑臧(治今甘肃武威县)房、丹阳(治今河南项城县东北)房、敦煌(治今甘肃敦煌县)房。唐朝时期,这四房出宰相十名,荣显功高,流芳百世。

 

在这里面,最为引人注意的就是敦煌李氏,始祖李穆。李陵裔孙李穆、李贤就是陇西李氏敦煌房的始祖。据《南齐书》记载: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所以李陵后裔姓拓跋。在李贤墓志中关于拓跋氏的来历则有“建国拓跋,因以为氏”的记载,故拓跋也可能是因为拓跋部落的建立而产生的,且南齐书多有不实,故更为可信。李陵死后不久,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李陵子曾拥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大约在汉宣帝末年,鲜卑拓跋部形成。随着历史的发展,拓跋部不断南迁,这支部落建立了北魏。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一次惨案,由于环境的变化,北魏皇室并不承认汉族的血统,后北魏推行汉化,鲜卑姓改为汉姓,李陵后裔又恢复了李姓。李贤和他的三弟李穆,曾在敦煌为官并且在敦煌安家,成为陇西李氏敦煌房的远祖。

 



漫长的岁月中,李氏已经发展到1亿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今天在临洮也有不少。 “现在,临洮有八万人姓李,占全县人口的七分之一。” 整个临洮境内,以李姓命名的村庄达到76个,可以说遍地都是“李家庄”。仅仅是“李家湾”就有10个,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村庄也是非常的有趣,如“纸房李家”,他们或许有造纸的绝活;“窑头李家”最早是否住在石灰窑或者其他什么的窑边上。还有更多的李家,瓦房李家、大户李家、小户李家、单庄李家、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成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古陇西今临洮

甘肃省临洮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先秦时期,临洮有古有陇西的称呼,因为地处陇水之西而得名(注:出《山海经》,陇水发源于渭源的东峪沟河,位于临洮东)。现称临洮,得名因地处洮河之滨。从南向北流过的洮河,是远古时期为戌、狄、羌与先秦华夏民族之间的天然交界。地处洮河东岸的临洮,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军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从临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东岸开始修筑长城,一直向东延伸到辽东,构成了秦代长城基本轮廓。因此,洮河与长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并依次在临洮建立了陇西郡,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中最西边的郡,郡治今临洮县城南。

西汉初,陇西郡仍然是西部军事政治门户,并且成为张蹇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后勤基地,为打通河西走廊,迎来丝绸之路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临洮逐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出长安后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商埠。唐代,临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军事重镇。汉唐边塞诗人反复吟唱。并有哥舒翰著名将领助守戍边,并有姜维、邓艾、李思齐等在此血杀疆场,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有古代民谚和城中的唐明皇手书为证。

 

陇西县由来

自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置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县),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将郡治迁至今陇西县地域。古陇西郡在历史上共存在了1037年。至唐乾元元年(758年)裁撤,郡治所在地襄武承袭郡名,得陇西县名至今。

至今,“陇西”作为地域名已存在了2292年,成为全国仅有的几个典范地名之一。可以说陇西和临洮一直为陇山以西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成为包括现甘肃境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标的注册和这一文化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陇西李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逐渐转变为一项文化产业。“陇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李氏文化本身即为一种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最深层的涵义就是宗族传承和族群凝聚。陇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仅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更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1992年,甘肃省在陇西县恢复重建“陇西堂”,并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1993年又将“李氏文化”列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在1992年、1994年、2005年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成立,对陇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来、资料交流、新闻媒体介绍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宣传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日报》、《香港商报》、《菲律宾商报》等十几家报纸;中央电视台、北方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定西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世界李氏网、李氏网、陇西李氏文化网、兰州大学网站、陇西县政府信息网等多家网站均发表有介绍陇西李氏文化或专业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资料。国家邮政局出版了有关陇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邮票和明信片。编排的《风云陇西堂》也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和相关论文的撰写,使陇西李氏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李家龙宫由来

李家祠堂又称“李家龙宫”,是唐代宫廷式古建筑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御笔亲书而得名。是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陇西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古建筑群。李家龙宫(李氏祠堂)毁于唐末,明朝万历年间陇西知县李汝相倡导集资重建,以后数度遭毁,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进行部分增建,解放后改为学校,2002年对尚存的十一座古建筑群进行了恢复原貌的维修保护, 2003年9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李家龙宫(李氏祠堂)坐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宫廷式建筑,称宫者,不但规模大,且规格也高于庙。龙宫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在封建等级制度下,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李家龙宫的地位由此可见。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根深叶茂。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遗址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竟厚达十米,当地人称为“瓦碴坡”。

宋、元时期修复了部分建筑,亦因战火遭毁。

 


明万历五年时任陇西知县的山东临邑人李汝相倡导筹资,重建李家龙宫,由于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龙宫的旧址北面恢复了龙宫部分建筑——亦称“北极宫”。增建后的李家龙宫,外围建筑有北天第一门(俗称头天门)、北天第二门、北天第三门。

 

清顺治五年毁于兵灾,仅留“北天第一门”牌坊。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吕培高任知县时,曾于任期内在“北天第一门”上悬有“仰弥高”竖匾额,同治五年陇西城陷,李家龙宫再遭劫难。

清末及民国初年又陆续增建维修一新,规模虽远不如前,却也山水相依,楼殿参差,别有天地。

 



甘肃陇西县位于定西地区中部,在兰州市东南220公里处的渭河上游。陇西物产丰富,金钱肉、火腿和口条被誉为“陇原三绝”;腊肉、腌驴肉、养粉、烧鸡粉、恰烙面等29种风味小吃享誉陇原。陇西有“西北药都”之称,文峰中药材市场为全国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陇西保存有建于宋代的威远楼、清代的保昌楼、文峰塔,及李家龙宫、五李亭、读书堂、太白井、太白故里、李贺南园、李贺墓、李靖庙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成为海内外李氏后裔寻根访祖、朝觐旅游及学术研究人员的向往之地。

 

陇西郡始设于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它是“李氏文化”发源地,并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之称。历史上,这里是“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是秦一统河山后所设三十六郡之一;朝代更迭,几度为郡、州、府治所在。丝绸之路开通后,陇西衢通四海,商贸西域,成为游客熙熙,商旅嚷嚷的大驿站。

 


中华民族是一个四海归一、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了以姓氏为标识、以血缘宗亲为根基的睦邻亲善的优良传统和强烈的认同意识。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姓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组成部分,成为增强广大中华儿女凝聚力的联结纽带。

 

据资料记载:明朝时期,李氏是全国的第八大姓,到清代,已发展为全国的第二大姓,如今全国汉族姓氏中,李氏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9%,达—亿之多,居全国汉族人口之冠。遍布全国和旅居海外的李姓人士,异口同声称自己的“根”在陇西,并命自己的堂号为“陇西堂”,共尊陇西为其郡望。于是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过:“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遍布世界的炎黄儿女身处异国他乡敬宗睦族、加强联谊,不仅是一种生存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需要,他们在各地成立了宗亲组织。在美国有“美国李氏敦宗总会所”等25个宗亲组织遍及美国;加拿大有“温哥华域多城李氏公所”等九个组织,马来西亚有“吉隆坡李氏联谊总会”等八个组织,菲律宾有“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八个组  织,日本有“门本东京李氏宗亲会”等两个组织,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总会”、“新加坡潮州陇西公会”等组织,泰国有“李氏宗亲总会”,缅甸有“仰光只荷坦陇西堂”,印度有“印度加尔各答李氏 自治会”,香港有“香港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组织,欧洲有“北欧李氏宗亲会联络中心”,以及台湾省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这种世界宗亲网络的形成,显示了中华儿女强烈的认同感情、寻“根”意识和团结精神。

 

1987年,台湾记者李长德冒着风险来北京访。当他接受香港《文汇报》的采访时说:“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我从小就想到 大陆来,很想看看大陆,当了记者以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 其后,日本的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原广东梅县客家人)携子女来到陇西寻根访祖,每天晚上她都要和当地的老婆婆同炕而眠,共话家常.回到日本后,她来信说:“我像回到温暖的家乡,受到亲人的款待,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繁荣。”正如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专家汪钺在《李唐的祖籍和郡望》一文中阐述道:“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情,远远超过了归属的意境,悠久的历史沉积了古老的文化,寻根意识淡薄,郡望意识厚重,前者展示的是先祖的栖息之地,后者闪烁着祖先的智慧之光。”正是这种闪烁着“智慧之光”的“郡望意识”,构成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基础。

 


自1987年以后,日本及台湾省的李氏同胞接二连三地来到陇西寻根谒祖。因没有“陇西堂”之类的李氏宗祠,他们只好拣一处李氏庙宇遗址焚香礼拜了其心愿。其后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李伸一先生来兰时提出了修建“陇西堂”的意向。陇西县闻风而动,经过到外地取经考察认定是这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项目。1992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同意陇西修复“陇西堂”和成立“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地”。1994年5月20日,陇西县召开了“全国陇西李氏文化研讨会”。为了加强与海内外李氏组织的学术交流,借“研讨会”的东风,在会议结束时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从此,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几年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收集了大量以李氏文化为主体的相关资料、书刊、碑文、家谱、塑像、照片等,为今后的李氏文化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李家龙宫、太白故里、太白井、五李亭、李贺南园、李靖庙、读书堂等李家遗址进行了修复,出版了《陇西李氏文化专集》等学术性专著。通过发行会刊、拍摄电视片《根叶情》及新闻媒体的大量宣传,陇西不但成为天下李氏寻根敬祖见贤思齐的理想胜地,而且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一跃成为涵盖人口学、客家学、民俗学、谱牒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从这一意义讲,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的使命任重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