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绘画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次序应是什么?

 大隆龙 2017-07-18

在当今如此之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中,绘画依旧显得很有特殊性。


首先,因为它非常原始,我们所知最早的“绘画作品”可以追溯到距今15000年前——拉斯科洞窟绘画,当代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如此表示自己对于绘画的感觉,他说,所有孩子在小时候都会去“绘画”,但是大多数孩子在13,14岁的时候就停止了,我所做的,只是一直画到现在而已。我对于此言相当赞同,绘画的本质只有一个,便是绘画行为本身。


那么,当美术发展到今天,我们究竟该如何学习绘画呢?


其一,保持自己的绘画热情。

高度现代化的今天,绘画工具以及绘画学习资源的丰富,是前人所无法想象的,任何技法上的提升都有可寻的参照。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的作者,日本“绘画”大师葛饰北斋有这么一段流传很广的话:我6岁临摹,50岁作品出版,但到70岁还没画出值得一提的画;73岁约略掌握草木虫鱼的结构,希望到80岁我有长足的进步,90岁时更能参透万物,100岁时达到炉火纯青境界,110岁时就能信手拈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若够长寿,可证此言不虚。

可见,即便大师如葛饰北斋,对待绘画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都是颇为谦逊的,如是,我想,对于绘画而言,首先最重要的问题,便是如何保持对于绘画的热情并坚持不断地画下去。任何孩子在小的时候,都会像肯特里奇描绘得那样,对涂涂抹抹抱有原始的热情,但如何坚持下去,才是问题。


其二,提升自己对于绘画的眼界。

对于许多孩子而言,绘画热情的来源可能是西方经典油画,又或者东方水墨山水,但更可能是来自漫画、动画、游戏等流行文化产业,但任一行业,都提供了可以用绘画养活自己的入口,当然,前提是足够优秀。

即便是对于单纯的爱好者,只是想提升自己绘画能力的人,打开眼界也是必经的道路之一。相反,像素描和临摹,却偏偏不是必要的。举个例子,很多从事抽象绘画的艺术家,一开始便明确地了解自己对于抽象的爱好,以前前进地方式在哪里,学院式的素描原本旨在锻炼学生对于空间和光线明暗甚至于物体结构的理解,但今天,显然也有别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理解层次的进步。而更多从事当代艺术实践的艺术家,很可能从学习创作开始便并没有触碰过画笔。

提升眼界,意在多看,绘画技法的应用,图像的组合安排,多看,通过“看”学习,同时更要接触不同的作品,如此能够提供新的思路,以及对于绘画新的理解。时至今日,无人能告诉你什么样的画才是一张好画,描绘精致写实如安格尔,潦草几笔如八大山人,均可以说是好画,东方艺术也好,西方艺术也罢,写实,抽象,艺术,商业,绘画总有一席之地,多“看”是必不可免需要的途径。


其三,对技术的正确认知。

没人会在这里跟你说,如果你真的要学习绘画,必须要首先画三年素描,头一年画石膏几何形体,后两年画石膏人像和真人,然后接触色彩,如此等等。这样的认知来源于我国独特的艺术教育及选拔体系。

首先,这是一种“中国式”的艺术教育方式,这种方式教育的流行,其原因之一是在我国如此多人口基数且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的前提下,要对为数众多且参差不齐的艺术生进行选拔,才会具有的并不一定是好的方式。因为它从某种层次给艺术选拔设立了一个标杆,很多时候,是对于“绘画的标杆”,但偏偏,一张好的画并不是只有“画得像,画得写实”这么一个标准的。在中国,有许多“画家”大半个艺术生涯都在画“中式考前班”样式的画作,这样的作画方法甚至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圈,美院学习完毕后开设或进入画班行业的,不在少数。而导致艺术教育如此低效且模式化的原因,又更为复杂。

如果需要在国内进行艺考,考入美术学院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那么这个步骤是必须的,但进入美院之后的路,还是需要自己走。

对技术的正确认知,是说,对于绘画,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技巧并不代表一切,想来这点在东方哲学中体现得很明显,对技术的认知,有一个掌握过程,需先掌握,再以此衡量自己,最终是自我身份的判定问题。


以上,是个人认为学习绘画最重要的三点。

如果想学某种特定类型的绘画,那么找老师,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开始,画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