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八)

 柳星星h02xgxmd 2017-07-18

贝尔尼尼:圣彼得大教堂祭坛

巴洛克晚期合奏曲的主要体裁是奏鸣曲和协奏曲。前者是一种室内乐,后者则是具有较大规模的乐队作品,主要的发展中心在意大利,在那里,器乐合奏音乐的主要乐器小提琴出现了制作、创作和演奏的高度繁荣。

奏鸣曲(sonata)在巴洛克早期只是泛指器乐作品,与泛指声乐作品的康塔塔相对。在17世纪初,奏鸣曲经常是指在声乐作品的前面或中间演奏的器乐部分。后来,这个名词便越来越多地用来指一首独立的器乐作品。

奏鸣曲可以按照两种交叉的标准来分类,一种是按功能分,可以分为教堂奏鸣曲和室内奏鸣曲;另一种是按织体分,可以分为独奏奏鸣曲和三重奏鸣曲。

教堂奏鸣曲通常是在弥撒仪式的各段之间穿插演奏,由一些比较严肃的乐章构成,通常有四个,速度为慢——快——慢——快。室内奏鸣曲是在宫廷娱乐场合或私人音乐会上演奏它通常包括上一篇所说过的四种核心组曲。

独奏奏鸣曲的“独奏”意为主奏乐器只有一件,通常是小提琴,这种奏鸣曲也是为一件主奏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三重奏鸣曲的“三重”意为记谱上的三行乐谱,它是为两件高音乐器和通奏低音而作的。不过,三重奏鸣曲实际上需要四位演奏者,因为除了演奏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的三位演奏者外,低音线条还需要有一个低音乐器加以重叠(大提琴或大管),以便加强低音的持续性和浓度。

意大利作曲家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2)是创作这种奏鸣曲的重要作曲家。他早年在博洛尼亚学习小提琴,当时那里是小提琴演奏的一个中心。后来去了罗马活动,直到逝世。瑞典的克里斯蒂娜女王是他的第一位保护人,科雷利曾担任过他的室内乐师。此后,科雷利还在罗马的圣路易吉教堂当过小提琴领奏,并先后担任两位红衣主教的乐队指挥。

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有两个平等的小提琴声部,在音域和技巧上都有所限制。延留音和模进使和声富于活力,这种和声已经接近现代的功能和声了。他的独奏奏鸣曲则兼有室内和教堂奏鸣曲的特征,比三重奏鸣曲有更多技巧上的要求,而且至少有一个慢乐章是在对比调性上的,一般是在关系小调上。他的大协奏曲也运用了这样的调性布局。在他的每首作品中都包括了主调和复调的风格,至少有一个快乐章是用赋格的写法创作的。

他的对位是以和声为基础的,并被清晰的调性所控制。因此,他似乎是第一位完全用大—小调进行创作的作曲家,调式的痕迹已经消失。此外,他喜欢在每个乐章都使用一个独立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开头陈述过后,便继续通过扩展、模进和转调进行处理。这种单一主体的“衍生”式的发展是很多晚期巴洛克器乐作品的特征。

协奏曲(concerto)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文concertare,原意是“连在一起”、“联合”。在16世纪,协奏曲是指独唱与合唱、两个分开的合唱队与不同的乐器之间“连在一起”,协同合作,进行演唱和演奏。到了17世纪,这个词又增加了一种彼此“竞争”的含义,指近代协奏曲中演奏者或独奏组与乐队之间的那种对比关系。

巴洛克的器乐协奏曲有两大类,一类是大协奏曲,另一类是独奏协奏曲。

大协奏曲是器乐协奏曲的一种最早的形式。由独奏者组成的小组与较大的乐队之间相抗衡。独奏组经常由两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组成,被称为“小合奏组”或“主奏部”。乐队经常是由一个弦乐队加通奏低音,被称为“合奏部”,有时也叫“全奏”(tutti)或“协奏部”(ripieno)。

独奏协奏曲是协奏曲发展到最后的一种形式,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形式。它是为一个独奏乐器(巴洛克时期通常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

最早开始写作协奏曲的是意大利作曲家托雷利(Giuseppe Torelli,1658—1709)。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八号)代表了协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从此,作曲家们开始更多地创作独奏协奏曲了。托雷利在这部作品中确立了晚期巴洛克协奏曲的一些规范,如采用三个乐章的格式(快—慢—快);两个快板乐章都采用回归曲式。这种曲式以一个回归段开始,由乐队演奏一个或一些主要的动机。然后独奏者演奏转调和技巧性的插部,与乐队全奏的运用回归段材料的段落相交替。最后的全奏回到主调,几乎与开始的回归段相同。

对巴洛克协奏曲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

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出生于威尼斯,父亲是圣马可大教堂的小提琴师。他从小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并接受了神职教育,年纪轻轻就成了神父。从1703到1740年,他的音乐生涯集中在威尼斯的一家慈幼医院里,这个医院除了看护病人,还负责教育那些孤女和被遗弃的女孩。音乐训练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她们组成合唱队和乐队,经常在医院的小教堂举行音乐会。维瓦尔第负责教这些女孩子弦乐器并担任乐队指挥。维瓦尔第因为有一头红色的头发,再加上他神父的身份,所以威尼斯人都叫他“红发神父”,当时有许多威尼斯人并不知道“维瓦尔第”,但却知道“红发神父”。

除了在意大利赢得了大量听众和捐助,他也经常在欧洲各地进行演出,最后逝世于维也纳。

维瓦尔第和大部分巴洛克作曲家一样,为特定的演奏者和场合写作音乐。他特别多产,而且他也为自己的作曲速度感到骄傲。他的作品包括了18世纪早期的主要体裁,包括歌剧、协奏曲、奏鸣曲、康塔塔、经文歌和清唱剧。不过维瓦尔第最知名的作品还是他的器乐作品,特别是他的协奏曲。

维瓦尔第创作的协奏曲共有500多首,其中三分之二是为独奏乐器而作,特别是小提琴而作的。

维瓦尔第的乐队配器随着演奏者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但是一20到25个弦乐器加上通奏低音为主。他有时也在这个核心乐器组上增加长笛、双簧管、大管和圆号等乐器,创作出有想象力的和有色彩的器乐音响。

大部分维瓦尔第的协奏曲有三个乐章(快—慢—快),中间的乐章在主调上或在一个近关系调上。在首尾的快板乐章中,维瓦尔第运用托雷利的独奏与全奏之间交替的原则。不过他的回归曲式却非常多样化,形式结构清晰,旋律鲜明易记,和声与节奏很有驱动型,独奏者与乐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戏剧冲突。开始的回归段大多由几个动机组成,他们在随后的全奏段落中往往被分开陈述。维瓦尔第的慢乐章在重要性上已接近快板乐章,通常有咏叹调式的旋律,扩展而抒情的旋律线条下方是很减缩的伴奏。维瓦尔第的很多更加革新的作品已经包含了下一代作曲家的风格因素,但是他革新后的风格在当时却不怎么受欢迎。

上海办公室装修上海办公室设计办公室设计 办公室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