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讲 大唐文明的辐射1

 liuhuirong 2017-07-19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宽容、最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尚武的时代;还是一个融合型、国际化的黄金时代,更是一个神奇莫测、无所不能的时代。唐人不仅仅具有胡人的粗犷,更具有文化的细腻。

  多元的唐朝文化文化不是人为造出来的。文化是一种积淀,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沉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东西是真实的、厚重的,是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也必定是靠得住的。

   文化与外交古往今来,文化与文化传播与外交政策之间,有着密切但常被人忽视的重要联系。一国强大的文化吸引力,能大大有助于该国在世界舞台上纵横驰骋。 唐朝不仅继承与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积极汲取异族文化、外域文化。在此基础上,唐王朝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不仅使得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扩 大,更重要的是,多元文化的交汇,有助于促成文化隆盛的形成,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密切联系。

  汉朝时中国与罗马帝国治下的地中海地区并驾齐驱,但从7世纪唐朝开始的1000年中,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家。

   南北朝和初唐富有一种文化宽容的精神,在这段时期里,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20世纪前的最高峰。随着统一的空前强大的唐朝的建立,盛唐的政治和文化成为 邻国竞相效仿的对象。亚洲一些国家几乎全盘搬用了唐朝模式,如朝鲜半岛各国。668年建国的锡兰就像是一个小唐朝,713年至926年崛起的渤海国亦模仿 唐制,日本在七八世纪间对唐朝的学习就更显而易见。古京都仿效古代中国首都形式,建于公元794年,从建立起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帝国首都。作为 日本文化中心,它具有一千年的历史。它跨越了日本木式建筑、精致的宗教建筑和日本花园艺术的发展时期,同时还影响了世界园艺艺术的发展。与这一地区的其他 历史建筑一起,17座建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并被确认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宝藏、作为日本典型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许多已经被确认为国家历史建筑和特别 保护的花园,被列入了文化保护法范畴。另外,优美的周围环境也得到特殊的保护。这座千年古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时代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 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城内街道呈棋盘形,东西、 南北纵横有秩,布局整齐划一,明确划分皇宫、官府、居民区和商业区。

  最近,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强调文化复兴在中国当前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中国可以通过文化复兴再现盛唐雄风。其实李光耀大可放心:中国恐怕是世界上最善于汲取历史经验的国家了。二十四史不是白写的,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和2000多年政治史也不是仅供顶礼膜拜的。

   美国能在20世纪取代19世纪大英帝国的世界老大地位,并不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机缘”这么简单。19世纪美国崛起时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传播美国文化与信 仰,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推行及其国际形象的树立影响巨大,他们帮助催生了美国外交一个强大的理想主义流派——即所谓的“威尔逊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以好莱坞和麦当劳等为代表的美国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又为美国助了一臂之力。

  这种文化传播与对外政策密切结合的特色并非美国 独有。在西方,远的如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征途中一路传播希腊文化,近者如大英帝国公然标榜“文明教化的使命”。但恐怕很少有国家拥有像中国那样悠久的文化交 往史。当然,在古代中国,属于现代西方思维范畴的“国家”和“外交”的概念都不存在。但正是取而代之的文化交往思维,帮助缔造了中国在东亚2000年的辉 煌。在文化成就、经济基础和军事实力这三股传统中国的核心力量中,中国士大夫恐怕最以文化为荣。正如历史上的唐朝文化具有一种强大的同化功能,能将外来文 化如佛教文化改造为己用,确保自己长久的生命力。

  清香的文化享受我们总想找一些名贵的事物来表现唐朝的强盛。富贵的牡丹,虽然能体现歌舞升平,但过于柔软;金戈铁马,虽能逞强一时,但过于霸道;只有悠久的茶文化,如同一坛千年的陈酒,不时散发出像来自远古时代的酒香,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第二个鼎盛时期,在军事、文化和经济上的发达,如同一颗灿烂的明珠辉耀着整个世界文明史,在当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唐王朝的 强盛与繁荣等量齐观。而对当时世界乃至后来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其深邃的文化内含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中华文化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兴旺景象,这一点在茶文化上 表现得最为突出。

  唐茶文化的发展,激发了文化创作的激情,文人、士大夫尽兴饮茶,将饮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视为一种 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因而,自唐以来,从流传下来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看来,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形式和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 李白杜甫白居易、卢仝、杜牧、皮日休、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无不留下世人称颂的茶诗。

  其实茶文化的风靡是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分不开。自唐贞观以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一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各行各业包括茶业的发展。发达的交通和开明的 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茶的种植与贩卖。随着茶树的栽培与加工技术的成熟,饮茶之风日盛,出现了“比屋皆饮,举国之饮”的盛况。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墨 客,均以饮茶为高雅之举。而文人雅士们在茶楼茶会中品茶唱诗,互相交流茶得,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茶文化也随之产生。

  不仅如此,饮茶 还借信佛而盛行,渗透到了宗教文化之中,从而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内涵。其实佛与茶的关系源远流长。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东汉 末期,便有僧人在寺园中种植茶树,而最早的饮茶习惯也是由僧侣间发起的。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用亲自烹制的茶以招待好友陶渊明,话茶吟诗,通宵 达旦,被后人传为佳话。到了唐代,僧人们以茶敬佛,以茶献佛;通过信佛,饮茶之风开始从佛寺向民间传播。由此可见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了。

   然而,说到盛唐茶事,不可不提一个人,那便是后人称之为“茶圣”的陆羽。说来也奇,仿佛天生就与茶有缘,小陆羽从小就是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智 积禅师收养,陆羽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寺院中度过的。唐德宗建中元年,也就是公元780年,陆羽考察了各地饮茶习俗并总结了历代制茶经验后,撰写了中国乃至世 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全面阐述了煎茶法的制作过程,从而也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