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点资讯副总裁、总编辑吴晨光:什么是用户思维?不重视培养用户思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会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yazhongwang 2017-07-19

要培养用户思维,仅仅靠动嘴皮子是不行的,这是报业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打破利益的藩篱。如果思维依然不变,改革只能停留于表面,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会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对于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是什么,业内人士见仁见智,有人说是报网融合,有人说是技术支持,有人说是产品理念。这些或许都有道理,但都未触及实质。在我的认识里,转型的核心是思维——用户思维。


在传统媒体里,用户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读者、听众、观众统称为“受众”。用户的概念来自互联网,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成为传播主阵地的今天,这个概念被进一步强化。


那么,受众和用户有什么区别?一言以蔽之:我们了解用户,掌握用户信息,并能与之深入沟通;但我们不知道受众是谁,更无法掌控他们。


虽然传统媒体也在说自己的受众多么精英,并用读者调查、观众调查等数据来证明,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问题,因为这些调查得来的数据有一定缺陷,一是时间上滞后;二是调查的受众局部;三是调查数据不能保证真实性。


相对应,互联网则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是实时。用户对某一篇或某一类文章,乃至某个领域感兴趣的程度,会在后台即时反映。这些反映,就是我们看到的数据,积累起来就是大数据。编辑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随时调整内容或修改标题,乃至修订产品的定位。


二是全局。日活用户(DAU)、用户平均停留时长、文章的点击、分享、评论、收藏……都能随时呈现。特别是DAU这个概念,有别于报纸发行量。前者是在APP上有阅读行为的人的数量,而后者只代表报纸印出来了,是不是被阅读了,很难判断。


三是真实。用户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被忠实记录在电脑、手机里,被传到服务器上。特别是移动设备,已经成为人们身体的一个部件,它甚至比你自己更懂你。


用户日志就这样被建立起来。记录越多、越全面,某个用户的画像就越清晰,某个APP对于用户的把握就越精准,我们就越能因势利导,留住用户,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信息和服务。而信息提供越精准,黏性就越高,就有更多的用户日志……


但要让传统媒体人拥有用户思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首先,在报网融合、台网融合的体系里,谁应该唱主角?无论是从在舆论场中所处的地位,还是从用户思维的形成条件,都应该是网站、APP主导。但在中国的媒体集团中,基本上都是“报为父、网为子”,报业集团的副总兼任网站老总,这是利益格局的问题,要改,不易。


其次,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就无法获取用户信息。但传统媒体为了节省成本,将APP的制作交给了外包团队。从长期发展来看,这是一颗地雷。除了随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你的核心数据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里,对用户的洞察、追踪、使用就无从谈起。但“内容为王”已经强烈植根于可以操控全局的总编辑和编辑手中,要接受“技术驱动”“数据导向”,需要极大的勇气。


最后,在传统媒体里,产品的概念非常淡薄。特别是报纸,经过上百年发展,产品形态已经固定。但如果做网站或是APP,产品的变化日新月异,而在新产品的设计中,必须要尊重用户体验,这些都需要用户思维,而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


总之,要培养用户思维,仅仅靠动嘴皮子是不行的,这是报业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打破利益的藩篱。如果思维依然不变,改革只能停留于表面,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会一个接一个地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