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高宗李渊从太原到长安到退位历史概述(2)

 liuhuirong 2017-07-19


  这是武德五年(622)时的情况。建国仅仅五年就已经拥有如 此之多的内宠及小皇子,说明李渊自即位以来便始终没有放弃对女色的追求,否则绝不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期内生下这么多的孩子,还不包括所生的小公主。作为一 个皇帝,嫔妃成群,原本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问题是仅仅数年时间就一下子增加了如此之多的子女,而且还是在天下尚未平定、战争频繁进行的形势下,作为最 高统治者的皇帝,其精力到底放在什么地方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高祖还有强占他人之妻的恶行。刚刚攻下长安之时,他见太子舍人辛处俭的妻子美丽,遂将其占为己有,还把人家丈夫清除出朝官的行列,贬到万年县去任职。辛处俭非常恐惧,惶惶不可终日,不知哪一天要掉脑袋。

   隋朝建大兴城(即长安),宫室建造得本来就非常壮丽,隋末天下大乱,但城池并未遭兵火破坏,宫室完好无损。唐朝建立后,高祖仍不满足,又加以整修粉饰, 增建了披香殿、弘义宫等宫殿。此外还兴建了不少离宫。在关中有位于高陵县的龙跃宫,本为高祖之父李昞的外宅,李渊称帝后改为奉义宫,武德六年(623)改 为龙跃宫。武功县有庆善宫,这是李渊的旧宅,唐太宗李世民的降生之所,武德元年(618)改为武功宫,武德六年改为庆善宫。长安通义坊有李渊的旧宅,武德 六年改为通义宫。此外,在宜君县还有仁智宫,也是高祖兴建的离宫之一。这些离宫在建唐后都进行过规模不一的修葺或扩建,其中以庆善宫规模最大,不仅高祖在 位期间到这里居住过,太宗李世民也曾多次临幸过这里。通义宫是否扩建过,史无记载,从义宁二年(618)李渊将其祖先四庙置于这里的相关记载来看,肯定进 行过扩建,至少也进行过修葺粉饰。他还多次驾幸骊山温泉沐浴,一住多日,在当地肯定还有离宫存在。

  高祖搞的这些营建活动与历代君主比起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这一切却是在唐初生产衰退、社会凋敝的情况下为了个人享乐而进行的,则显然是不适宜的。

  高祖还贪图珍宝,羡慕隋朝宫人的娇媚。李世民刚刚平定王世充,攻下洛阳,高祖没有派使者抚慰犒赏有功将士,反而急忙派贵妃等数人赶赴洛阳,为自己收取府库珍宝,挑选隋宫嫔妃、宫女。这些都是他骄奢淫逸思想的反映,在历代开国之君中是比较少见的。

   他还喜好田猎,稍有闲暇即外出围猎,甚至有一年之内数次田猎的现象发生。史籍记载的多为规模较大的围猎行动,小规模的还不知道有多少。皇帝狩猎与常人不 同,每次出行必调动军队,百官侍从,场面浩大,耗时较长,往往要花费大量钱财,动用大量人力,而且也会延误国事。其不良影响还在于所到之处,地方官员劳师 接驾,进献食品与土产,不仅给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骚扰百姓也是在所难免,至于践踏庄稼、破坏生产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凡是忠于国事的历代贤 臣,莫不反对皇帝田猎,犯颜直谏者比比皆是。

  (二)皇后窦氏

  李渊的皇后窦氏,是北周贵族窦毅之女。窦毅在隋朝任 定州总管,封神武公。窦氏出生时就与众不同,据载其头发垂过颈部,三岁时发如体长。北周武帝非常喜欢她,把她接入宫中抚养。北周武帝曾娶突厥女为皇后,但 却不喜欢这个异族女子,使其一度受到冷落。窦氏虽然年纪不大,但却很有见识。有一天,她私下对北周武帝说:“四边未静,突厥尚强,愿舅抑情抚慰,以苍生为 念。但须突厥之助,则江南、关东不能为患矣。”(《旧唐书·后妃列传》)意思是说天下尚未太平,突厥势力强大,希望舅舅能以民众为重,控制自己的感情,对 突厥女多加爱抚,只要能得到突厥的支持与帮助,则南陈、北齐就不能对北周构成威胁。北周武帝认为她说得很有道理,接受了她的意见。可见窦氏不仅容貌不凡, 也具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识。

  后来隋文帝杨坚篡夺了北周的帝位,建立了隋朝。窦氏痛哭流涕地说:“恨我不为男,以救舅氏之难。”(《旧唐 书·后妃列传》)窦毅听到后惊出了一身冷汗,急忙用手堵住女儿的嘴,唯恐她继续说下去被外人听到,招来灭族之祸。尽管如此,窦毅对女儿的胆识还是十分赞赏 的,对其更加珍爱,不肯轻易嫁人。为了不使女儿误嫁常人,窦毅决定亲自为女儿挑选夫婿。他在自家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上门求婚的贵族公子皆要考校他们的 本事,凡能射中孔雀两只眼睛的才能允其所求。前后求婚的年轻公子达数十人,都没有射中,只有李渊射二箭各中一目,这才答应与其成婚。

  窦氏多才多艺,善写文章,尤精于书法,她仿李渊的字外人竟不能分辨。李渊之母在世时待下颇严,人皆畏惧。她晚年患有多种疾病,有时还非常沉重,每到这时,家中之人都不敢前往侍候,只有窦氏昼夜服侍,往往月余不脱衣衫。

   在隋文帝统治时期,李渊尚平安无事,仕途也比较顺利。隋炀帝即位后,性猜忌,且好声色犬马,李渊的好日子便不复存在了。大业中,李渊任扶风(今陕西凤 翔)太守,有骏马数匹,其妻窦氏深知隋炀帝喜好犬马,遂劝李渊将这几匹马献给皇帝,以免有人报告皇帝招来祸患。李渊靳惜难舍,犹豫不决,后来果然因此事遭 到了贬责。李渊在吃了苦头后方才醒悟,认识到妻子的意见是正确的,于是广求鹰犬,数次进献,才得以升任为将军。这时窦氏已亡,李渊流着眼泪对他的儿子们 说:“我早从汝母之言,居此官久矣。”(《旧唐书·后妃列传》)因而更加思念亡故的妻子。

  窦氏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死于涿郡(今北京西南),终年四十五岁。唐朝建立后,追尊为太穆顺圣皇后。李渊虽然广纳嫔妃,但却未再立过皇后,说明他对窦氏的感情还是很深的。

  (三)其他嫔妃

   在皇后窦氏之外的嫔妃中,地位最高者当属楚王李智云之母万贵妃,由于窦皇后早亡,宫中诸事皆由其掌管。由于万贵妃毕竟年事已高,虽然受到高祖的尊敬,但 却很难谈得上宠爱,于是当李世民之子李宽过继给李智云为子并封为楚王后,万氏便被授予楚国太妃的名号,与其嗣孙李宽一起生活去了。

  在 这种情况下,宫中嫔妃中当以尹德妃地位最高了,而这位尹德妃却不是良善之辈。她为高祖生了酆王李元亨,且本人年轻貌美,很得高祖的宠爱。正因为如此,不仅 尹德妃本人恃宠弄权,就连其亲属也横行于长安。如尹德妃的父亲阿鼠就是如此,他倚仗其势,骄横异常。有一次,秦王李世民的府僚杜如晦路过他家门口,被其家 童仆数人拉下马来殴打了一顿,还折断了一根指头,并且大骂说:“汝何人,敢过我门而不下马!”这还不算,阿鼠又恶人先告状,指使尹德妃在高祖面前哭诉,说 什么“秦王左右陵暴妾家”(《资治通鉴》卷190)。高祖大怒,将李世民召入宫中痛斥了一顿,李世民再三辩解,高祖始终不肯相信。

  张 婕妤也是一个颇受高祖宠爱的嫔妃。秦王李世民攻下洛阳,消灭了割据于这里的王世充。由于淮安王李神通此次跟随秦王出征且立有战功,于是便赏给其良田数十 顷。张婕妤的父亲也看中了这块土地,便通过其女向高祖索取。高祖同意了这一请求,颁敕将这块土地赐给张婕妤之父。然而李神通认为秦王赏给自己在前,而皇帝 的命令在后,拒绝交出这块田地。张婕妤哭诉于高祖说:“敕赐妾父田,秦王夺之以与神通。”高祖大怒,把李世民召来斥责说:“我手敕不如汝教邪?”(《资治 通鉴》卷190)“手敕”是皇帝的一种诏旨,“教”则是亲王、皇后等的命令。

  前面已经论到,高祖拥有为数众多的嫔妃,除了尹德妃、张 婕妤外,还有一些嫔妃也卷入到武德末年的政治斗争中去。据记载,秦王李世民每次侍宴于宫中,面对众多的嫔妃,想起自己的亲生母亲窦氏因早死不能见到他家获 得天下,因而流泪不止。高祖看到这种情况后觉得扫兴,因而很不高兴。而一些嫔妃尤其是那些生了小王的人,见高祖年纪已老,出于对自己与自己儿子的前途着 想,便不能不对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百般示好,以便将来得到他的关照。她们也深知李建成与李世民关系不睦,为了讨好建成便乘机共同向高祖进言,说什么天下一 统,海内无事,陛下年事已高,正应该娱乐快活,独秦王每次流涕不止,这是他憎恨我们这些人的缘故。陛下万岁之后,我们母子必不为秦王所容,一定会被诛杀殆 尽的。从而使高祖对李世民很是不满。

  在武德时期,突厥多次侵扰唐朝的边境,有时甚至威胁到关中的安全。面对突厥的威胁,高祖往往派李 世民率军抵御,没有打什么硬仗就使突厥退兵而去。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一些人对李世民产生了怀疑,甚至认为他挟突厥以自重。李世民早年与太原起兵时的功臣刘 文静关系密切,而刘文静却与突厥关系不同寻常,当年李渊称臣于突厥便是刘文静牵的线,因此李世民通过刘文静与突厥达成某种默契也不是不可能的。出于对李世 民的防范,此后凡遇突厥侵扰,高祖有时便命李元吉与其共同领兵,以分其兵权。

  在这个问题上宫中的嫔妃们也卷了进来,她们与太子李建成 共同对高祖说:“突厥虽屡为边患,得赂即退。秦王外托御寇之名,内欲总兵权,成其篡夺之谋耳!”(《资治通鉴》卷191)高祖联系到李世民与突厥的神秘关 系,认为这些嫔妃的话不无道理。因此,自武德五年(622)之后便不再派李世民领兵出征了,住在长安,基本不准外出。

  三、相互忌恨的兄弟

  (一)咄咄逼人的秦王

  在唐高祖诸子中,李建成是长子,按照立嫡以长的传统,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储君,而且在唐朝建立之初他已经就被立为太子了,在当时似乎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争议。

   另据记载,太原起兵时李渊曾对李世民许愿:“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李世民坚决不同意。攻占长安后,李渊自为唐王,“将佐亦请以世民 为世子,上将立之,世民固辞而止”(《资治通鉴》卷190)。这种说法恐是贞观史臣的虚构,不可尽信。在太原刚刚起兵之时, 胜负尚未可料,立谁为太子并 非紧迫之事,怎么会提

  房玄龄像到议事日程上呢?贞观十三年(639),唐太宗李世民曾向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褚遂良提出要求观看起居 注,理由是皇帝阅当代史可以知道哪些事做对了,哪些事做错了,这样就能引以为鉴戒。按照皇帝不能查阅当代史的传统,褚遂良拒绝了太宗的请求。次年,太宗又 向房玄龄要求观看国史,房玄龄畏惧天子之威,为保自己的地位,遂将《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各二十卷呈给他观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于是 要求“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贞观政要》卷7)。“六月四日事”,即指玄武门诛杀建成、元吉之事。“语多微文”,反倒容易使人产生怀疑,“改削浮词,直 书其事”,不至于使后人观史时疑神疑鬼,影响唐太宗的形象,这正是他这个主张的高明之处。问题是如何“直书”,能否实事求是地修史,这就很值得怀疑了。本 来皇帝是不许观国史的,这是历代帝王都能遵守的一条准则,太宗偏偏要破坏这个传统,这样就不免要影响史官客观公正地修史,谁还敢再写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