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侯倒戈,孟津观兵1

 liuhuirong 2017-07-19
苏侯征伐,归顺西周

  闻仲阵亡的消息很快的传到了朝歌,纣王十分的悲痛,痛恨姬发,使得自己得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但是痛恨归痛恨,朝歌屡战屡败,如果不派人去铲除西岐的势力,很快姬发就会挥兵进攻朝歌。

  有人推荐有苏侯可用。苏侯平日里就素有贤明。如果苏侯西征没有不胜的道理,纣王听了之后十分的高兴,于是立即拟了一道旨意,派人去冀州。

   冀州苏侯,自从那年不得已送妲己入朝以后,心中一直像压着一块石头,郁郁不乐。妲己进入朝歌侍奉纣王,备受宠爱。苏侯暗骂妲己与纣王沉疴一气,全忘了礼 义廉耻、父母之教。朝中接连发生许多变故,天下人皆怨谤纣王,骂妲己,也骂苏侯。每当听到世人谤议,苏侯自觉无脸见天下之人,悔恨当初自己怎么给纣王褪去 这么一个蛇蝎心肠的女子。整日里深居简出,坐守冀州,足不出户。

  这天,忽然听见纣王遣御史来传诏书,苏侯急忙整理衣冠,叩首接旨。御使官展开诏书,读道:

  受闻征讨之命,皆出于君王;建功立勋,成镇海内,皆人臣之分内之职。今西岐姬发,肆行不道,招降纳叛,抗讵王师,虎视朝歌。特敕冀州苏侯,总督三军,持黄旄、白钺,征西平叛,必擒贼首,殄灭祸乱。俟旋师奏捷之日,予一人不惜列土封疆,以待有功。尔其勉哉。特谕。

  苏侯接旨之后十分的高兴大喜,殷勤款待来使回旨。谢天谢地,暗想:“上天有眼,给我机会。今番我可以洗刷一身清白了。”于是进入后庭与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共同的商讨这件事情。

   苏侯骂妲己,不顾廉耻迷惑纣王作孽,无所不为,使得天下人都憎恨苏家。并说西岐姬发继承姬昌西伯侯绪业,德行天下,三分天下已有二分归附周土。自己想要 投靠西岐但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没想到的是纣王会下诏书,让自己起冀州前去西征。借这个机会想要带家眷,随军西去,归附西周。然后会合天下诸侯,共同讨伐 荒淫无道的昏君,为自己苏氏洗清罪名,以免被千古唾骂。

  妻子杨氏听了之后十分的高兴,商朝纣王无道,残害忠良,而妲己又助纣为虐,自从苏护将妲己送进宫中之后,便一直听说妲己的罪行,这使得她也心存愧疚。如今有这样的机会,自然是天大的喜事。

  苏护见家人没有意见,于是摆上一桌酒席,全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庆祝了一番。

  第二天,苏护聚齐冀州的将士,率大军向岐山进发。

  西周姬发,自从破了闻太师十余万大军之后,声威大震,各部落方伯也都纷纷前去归附,这使得西周日益的昌盛起来。

   到了西岐之后,苏护没有心思应战,只是一心想着如何找机会归顺,可恨的是手下的部将郑伦不但没有归顺的意思,反而捉住了黄飞虎父子,使得自己无法投降, 但还是找机会放走了被郑伦抓住的黄飞虎父子。申公豹骗来了殷洪、马元、吕岳等人,屡屡阻拦苏护,令他始终无法找到归顺的机会。最后苏护终于里应外合,率军 归降,并且说降了郑伦。

  时机未到,孟津观兵

  周文王于公元前1022年(己未年)受命改元,受命八年,大统未集而 崩。文王一死,武王便急着报仇,然遭到众大臣反对,认为文王刚死,不行居丧,此乃为大不孝,周武王只得强忍悲愤,没有伐纣。虽然如此,我想他在居丧两、三 年中,肯定也不会休闲无事白等,而是加紧操练兵士,谋划策略。居(丧)两年后,在公元前1012年11月戊子日,终于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孟津演兵”。

   对于这次“孟津演兵”历史学家都一致认为是一次对纣王的“示威”警告行动。此大谬也!许多史作家,都把周武王“孟津演兵”,当做是向纣王示威。一个是百 里小国,一个是向诸侯发号施令的天子大国。双方兵力悬殊,有何威可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武王不用潜谋高智,能以少击多,以弱灭强?示威与示弱,一字之 差,其意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纣王貌似强大,由于横征暴虐,失信于民,早已众叛亲离,周有文王树基立本,故武王能一战而得天 下。(疏云:文王为雍州之伯,在西故曰:西伯。)孟津演兵,不期而至者有八伯诸侯。当时夏、商皆分九州。此处言“八伯”即言已有八州的诸侯的代表参加。非 为某些人所认为的是八百诸侯。文王受命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即全国九州,已有六州诸侯支持文王,由于纣王失道,众叛亲离,民心大失,到武王孟津演兵时,纣 王虽言拥兵百万,而全国能支持他的人,已是九剩一矣!

  虽然如此,但在战术上,还是应想想,百里诸侯小国,有多少兵马车骑,竟可向当朝 万乘天子纣王进行示威?其绝对胜利的把握有多大?虽周有八伯支持,其时势力三分天下有其二,谁敢保证这些诸侯不临阵脱逃,随时变卦?后来武王伐纣,丁侯不 至,就是一例。故思此乃是利用纣王骄横性格的“欲使其亡,先使是疯狂”一策“痹敌”奇计!

  这次“孟津演兵”,也许是周人在检验诸侯对伐纣的态度和诚意。另一方面更是对纣王反应的一种试探。也许还是对纣王的一种麻痹战术。不战而退,造成一种武王惧纣的假象,以便助长纣王的傲气。

  果真不出武王所料,据《逸周书》言,当比干、箕子得知“孟津演兵”,便强谏纣王,要纣王提高警惕,或先发制人。但纣王根本看不起武王,认为自己一有“天命在身,本是帝王命”,不会有错。二则有七十多万大军作后盾,根本不把百里之小国,小小武王放在心中,看在眼里。

  从后面的牧野之战,纣王仓促应战的局面来看,武王的政治宣传、麻痹战术,确实取得了预期效果。当然,这次“孟津演兵”也是一次战前动员,武王从中还是取得不少经验和教训。

   虽然文王去世,但其立基树本,仁厚至德影响仍在,故诸侯能“一呼而至,不期而遇”,虽未能全部到齐,周武王还是达到了会盟诸侯的目的。还有人对纣王抱有 幻想和同情心,认为纣王可以闻过知错改好。许多诸侯对伐纣缺少信心,不敢“以下犯上,以臣弑君”。时机尚未成熟。殷商国内尚未大乱,乱至忍无可忍之地。武 王伐纣,申命于孟津,行事于牧野。先申命,后行事,师出有名。此次为申命警告,次年伐纣即为行事。武王以此来表明,克商兴周乃为正义之举,事后无可指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