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的市场,就会有怎样的艺术

 同古堂 2017-07-19


阻碍探险者前行的,往往是绿洲,而非沙漠!

1.jpg


寿山石市场理性回归,引发了业界诸多思考,如对于印石载体的认知、以及美的探讨、创作的方向等。


2.jpg


此为幸事,有怎样的市场,就会有怎样的艺术。艺术的传播、交流、推广,更多的是以商业形式进行,处于市场转型期,艺人便不得不重新调整创作思维,以期能于市场和创新中寻求平衡点。艺术的进步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进程,寿山石雕刻亦是如此。


3.jpg


市场决定了艺术的高度,只有收藏的审美提升,才能刺激多数艺人的觉醒,每一个艺人都需沉淀,省视己身。当寿山石成为艺术品呈现时,便不能只靠天生丽质的材料来诠释其中内涵,“美”的含义,应是赋予作品生命与张力!


4.jpg


艺术,往往先是一种爆发,各种表现形式在一段时间,在某种条件下大量涌现,诸如古兽印纽、仙佛题材等。然后,又往往因为另外的原因,如市场冷暖,审美变化、载体同质化等,进而逐渐冷却,形式逐渐减少,或不断的统一。这看上去是艺术的萎缩期,事实上却是它的提纯和升华。


5.jpg


以古兽雕刻为例,秦汉之时,古兽神韵极佳,明清之时,无论从肌肉线条的流畅,或是重点面的呈现过渡,古兽的形体亦是得当非常。而今,多数古兽形体夸张扭曲,无神无形,此非厚古薄今,而是当今艺人对于文化的敬畏态度不足,对于材质的过度珍惜,不忍舍弃,作品自然失去了古兽应有之体态。


6.jpg


由于历史原因,这个行业长期以来依靠载体红利处于一种文化温饱的状态。所幸,外来石的不断发现,打乱了行业原来的格局平衡,这也注定了其必须从材质的色彩、质地中走出,将工艺提升到艺术的层面,艺人也终于可以静下心来细品文化味道”。


7.jpg


寿山石雕刻艺术慢慢脱离篆刻艺术的依附,通过自身的雕刻语言表现自己的文化特点。市场已经在唤醒大家对作品创作思维、精神的融入及在造型上的种种突破的重视,我们不能再只言其自身之美,而忽视其所承受文化美学。


8.jpg


不要过分迷信部分“大师”之作,殊不闻只要披上金黄袈娑,就能称为喇嘛。那森林里金毛猴子,岂不也能渡化众生——仓央嘉措


9.jpg

文:同古堂  ▎ 图:唐木


——END——

凡是斯文处,必有同古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