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遏制资金“脱实向虚”(下)

 昵称27494174 2017-07-19

【防范资金“脱实向虚”,治本之策是加快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创新转型,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能力】

董涛

资金“脱实向虚”的原因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也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资本“脱实向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资产收益高于实体经济利润。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走高,叠加实体经济疲软因素,导致资金流向偏离实体经济领域。一是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货币投放规模不断加大,在目前资产荒的背景下,房地产成为资金逐利的区域,从而加剧房地产价格上升的幅度。二是实体经济收益率下降。传统制造业产能趋于饱和甚至过剩,制造业盈利水平下降,此外,企业劳动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实体经济的收益率大幅降低,不少企业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加之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后劲不足,导致资金缺乏好的投向,一方面金融业要寻找新的盈利出路,另一方面实体企业也进入金融领域寻找新的机会。


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互动机制不健全、传导路径不畅通。金融业增加值逐年增加,反映出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但目前金融业不能给予实体经济有效支撑,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依旧存在。


一是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由于中国企业大多依赖间接融资,国民经济的风险一直集中于银行体系。在经济增速回落的背景下,银行风险防控压力增大、惜贷情绪严重,加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资金空转严重。资金在企业之间转动,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造成资金空转现象。一些获得信贷资源的企业频繁参与套利活动,以低成本获得融资后,再通过委托理财和信托产品的方式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人为延长融资链条。


三是低效率和无效率的僵尸企业占用大量资金,使得正常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投资率下降,而货币被大量无效占用。中国实体经济因为转型相对滞后,至今仍存在大量对利率不敏感的僵尸企业和预算软约束融资主体,从而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催生了一些金融乱象。从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来看,僵尸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是72%,正常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是51%,如果能够出清一部分僵尸企业,完全有可能降低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


3.非金融企业投资不足。“脱实向虚”的情况已经形成了企业的流动性陷阱,大量的货币发行出来以后并没有能够迅速地拉动经济,企业信贷方面表现不佳,说明企业没有进行有效投资。


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不足。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情况,企业存在持币观望的态度,大量的资金停留在企业的存款账户上。投资意愿不足,主要原因是实体企业各种成本不断攀升,利润摊薄,负债率上升,实体经济面临着成本高和税费高的双重困境,加上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增加以及经营用租金、各种税费的高昂支出,使得盈利能力逐渐下滑,给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带来许多困难。在内生动力不足的同时,某些国有垄断行业放开力度不大,影响了民企的投资积极性。


二是企业投资信心不足。由于实体经济回报率持续下行以及未来经济走势不明朗,大部分企业将短期的金融投资作为第一选择。


4.过度的金融创新游走于监管边缘和空白地带。一是快速发展的金融业态与相对滞后的金融监管格局之间存在矛盾。当前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过度、过快,导致出现监管真空,形成监管套利。目前不少所谓的金融创新处于监管边缘和空白地带,尤其是在金融业跨界和综合经营,以及新技术运用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大,随时有向其他领域溢出的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更加复杂,产品的关联性和风险传染性更高,也更容易出现风险,当前许多机构正在向三四线城市布局,那里的金融监管相对薄弱,信息相对闭塞,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


二是一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业态的发展,在带来融合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风险更加隐蔽、传染性更强、监管难度更大等消极的一面。

 

四点建议

 

防范资金“脱实向虚”,治本之策是加快制造业等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创新转型,引导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提高金融服务供给能力。这就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金融业要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加强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监管和治理,遏制金融系统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行为。加强对股票、债券、基金和汇率市场的监管,及时判断、监控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二是发挥金融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金融监管。应加强金融风险研究,增强对各类易发风险的预见性,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金融市场,矫正不合理的金融行为。应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完善人行征信系统,将小额贷款公司、P2P平台等纳入征信系统,完善工商、税务、电力、海关、环保、质检等部门的信息公开制度,为防范金融风险提供基础数据,完善资产登记制度,规范资产交易行为。


三是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相结合,助推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协同发展。在推动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让市场在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增强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加强政府干预和调控职能,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加强和改进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实现金融服务业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四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尊重企业家的创造,发扬工匠精神,坚持依靠实体经济,“放水养鱼”降低企业负担和成本,让做实业有利可图,引导资金和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

 

(作者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