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立孩子的情绪基础,你做到了吗?

 平淡水的平凡 2017-07-19

假设一个两个月大的宝宝在凌晨三点醒来,开始啼哭。妈妈抱起宝宝,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中,宝宝心满意足地吸着妈妈的乳汁,妈妈深情地王望着宝宝,告诉宝宝他很高兴见到宝宝,即使是在半夜。宝宝得到了母爱的满足,开始入睡。

现在假设另一个两个月大的宝宝也在凌晨时分醒来,但他遇到的是一位紧张易怒的妈妈,她刚刚和丈夫吵完架,一个小时前才入睡。妈妈一下子把宝宝抱起来,要求他“安静点,我再也受不了了,来吧,一次折腾玩吧”。宝宝开始紧张起来。宝宝在吃奶的时候,妈妈没有看着宝宝,心里想着和丈夫吵架的事,越想越气恼。宝宝感觉到妈妈的紧张,开始扭动抗拒,并停止吃奶。“你想这样吗?”妈妈说,“那就不用吃了。”她一下子把宝宝放回婴儿床,大步走出房间,留下宝宝一直啼哭,直到筋疲力尽后入睡。

心理学家们发现,以上两种情形的亲子互动,如果重复出现,将会向两种幼儿灌输完全不同的感受,影响他们对自己及最亲密人的认识。第一个宝宝学习到,他可以相信别人会关注到他的需求,并提供帮助,同时他可以有求必应;第二个宝宝发现没有人真正关心他,别人指望不上,他无法寻求安慰。如果父母长期以来用某种特定的情绪模式对待宝宝,到了一定程度,基本的情绪经验就会灌输到宝宝身上。对婴幼儿及儿童期的孩子,父母还需认识到的一点是,纯粹的忽视可能比直接的虐待更为有害。因为抛弃感是伤害孩子最具威力的武器。

类似的情绪学习出现在人生最早阶段,并贯穿于孩子的整个童年期。父母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隐含着情绪的弦外之音。为此,在孩子的婴幼儿期,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基础。

第一,父母做好自我情绪管理,尤其是妈妈。切忌不要把工作上的负面情绪带回家发泄。工作上不顺心是常有的事,善于情绪管理的父母会把它控制在工作场所范围;情绪管理不成熟的父母则可能把负面情绪带会家发泄,形成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超速驾驶,被警察开了罚单,他很恼火。回到办公室时,将销售经理训斥了一番;销售经理莫名其妙地挨了训斥之后,气急败坏地对秘书的工作挑剔了一番;迷失无缘无故被挑剔,积了一肚子怨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碴;接线员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子自己的妻子大发雷霆;妻子非常恼火,便狠狠踢了自己家里的猫。心理学上把这些发泄负面情绪的连锁反应称为“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说明人的不满情绪可能会沿着由强至弱的等级依次传递,处于最弱势的个体会成为负面情绪的最终受害者。婴幼儿期的宝宝本就让父母费心伤神,在“踢猫效应”链条中,往往容易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第二,无条件接纳孩子。无论你是何性别,我完全接纳你;无论你是何模样,我完全接纳你;无论你是否乖巧,我完全接纳你。一个孩子不能被父母接纳,将来他也无法接纳自己,这会对他的人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对自己的认可度低、不自信、压抑等。一个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或一个不接纳父母的孩子),就像一只漂泊在海里的船,即使将来事业有成,内心也会因没有归属感而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妈妈母乳喂养孩子最少在六个月以上。若妈妈没有母乳喂养孩子,要花更多的时间陪护、安抚孩子,从小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妈妈不在孩子身边,爸爸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爸爸妈妈利用好每一次机会,通过亲吻、抚摸、身体的触碰、语言交流等建立起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第四,若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来自妈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母乳喂养是最好的方式,另外父母不断对孩子重复下面的三句话也会有帮助(孩子9岁前都很管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爸爸妈妈都会在你身边;无论你做的好与不好,爸爸妈妈永远爱你;爸爸妈妈很高兴你是我们的孩子。

第五,父母角色意识要马上到位。当一个孩子进入年轻父母的世界,会在生活上、工作上、心理上和纯粹的事实上改变一个人。原有的习惯、模式、价值观与平衡会被打破,劳累困顿与欣喜兴奋参半,莫名烦恼与自我价值感并存,沮丧与希望交叉出现,所以父母必须有足够的身心准备,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做好自我情绪的调试,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绪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