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走天津卫 | 聊天津包子趣事 看仁记洋行兴衰

 汐钰文艺范 2017-07-19



我们回到解放北路位于原英国租界内第二个路段的北端,解放北路(维多利亚路,Victoria Road)与大同道(领事道,Consular Road)的交口。向左手边望去,坐落在路口东南角的是一座单层建筑。



这座建筑不是历史风貌建筑,建造时间和原址有过什么建筑未能考证。现在的业主是老永胜同义成包子铺。您可别小看这家包子铺,它在天津卫还是小有名气的。这家包子铺最早叫做“同义成包子铺”,上世纪50年代公司合营时更名为“永胜包子铺”,后来并入狗不理集团,直到2008年恢复独立字号,成立了“老永胜同义成包子铺”。 




老永胜同义成包子铺内部


天津人好吃,也吃的颇有讲究,就拿这包子来说,天津包子在国内是数得上号的。说起天津包子,想必大多数出门在外的天津人都会被问及一个问题,天津人觉得“狗不理”怎么样?这么说吧,在天津是没有“天津包子”这个概念的。天津卫卖包子的知名“老字号”有不下二、三十家,比如老城里二姑包子、陈傻子包子、张记包子,石头门槛素包、正阳春鸭油包等等,在每个老天津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门户”。


经常回想起孩提时代,天不亮就跟随母亲出门晨练,活动到小白楼一带,一定会去吉美林包子铺买一袋热腾腾的包子回家。行至海河岸边,望着东方的天际露出一丝鱼肚白,顺手从母亲手中的袋子里掏出一个最爱的梅干菜包子“偷吃”掉……可惜这家包子铺已经在拆迁改造的大潮中伴随着童年美好的记忆成为了历史。


石头门槛素包极具特色的天津素馅,工序非常复杂


包子滥觞于天津水旱码头,因为解馋、管饱、吃起来又方便,受到码头工人的青睐。可是天津的包子却半点都看不出北方吃食随意、粗犷的劲头。




大部分天津老字号的包子都比北方常见的包子小,又比南方小笼包大。最大的特点莫过于面和馅。先说作为包子皮的面,大都不是发面也不是死面,而是采用一种叫做“一拱肥”做法的半发面,这种面根据季节不同,配方比例也不同,制作出来的包子皮软嫩但还有嚼劲,包制汤汁浓郁的馅料也不塌瘪,不走型。


再说这馅料,1979年天津饮食公司编印的《天津面点小吃》一书所列的包子馅料就有几十种,但其中最传统、最讲究的还是三鲜馅。这种馅在天津叫做“水馅”,汤汁浓郁但又不同于其他加汤冻的灌汤包那般稀软。馅料讲究稀软适度,每个包子里包一个鲜虾仁,这种馅出锅不塌馅、不漏油。天津河西区有一家如意包子铺,就只卖一种三鲜馅包子,竟然天天火爆异常,几乎没有不排队的时候。


如意包子铺的师傅们在包包子


中国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讲过一个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在天津的一个铺子里坐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飚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的那一位竟完全不动声色。伙计在一旁看不下去了,赶快拧了一个手巾把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


儿时曾听老人讲过吃包子烫了后背的典故:说有个人吃刚出锅的包子,咬了一口,汤汁顺着手流到胳膊上,抬起手想舔胳膊肘上的汁水,没想举着的包子里剩下的热汤就流下来烫了后脊梁。



包子的故事先聊到这,咱们言归正传,继续解放北路的建筑之旅。


在解放北路继续向南行进,过了老永胜同义成包子铺首先见到一个大院,门柱上的门牌是解放北路125号。



这便是与上一回看到的新泰兴洋行同为英国“皇家四大行”之一的原仁记洋行。原仁记洋行在解放北路的历史风貌建筑中显得比较特别,它并不是一座单独的建筑,而是由三座现存建筑组成的建筑群。



仁记洋行(Gibb Livingston & Co)1843年创建于上海,在香港又被称为“劫行”。同怡和、宝顺一样,是跟随第一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抵沪的首批外资企业。今上海滇池路原名仁记路,就是以仁记洋行的名字而命名。该洋行最初进入中国时曾参与军火交易和鸦片买卖,后逐渐把主要业务转向了正当行业,经营生丝、茶叶、纸张、木材、五金等进出口业务。


位于上海仁记路(今滇池路)的仁记洋行


1861年仁记洋行在天津开设分行,最初在原英国租界河坝路(今台儿庄路)的一幢小房内办公,由威廉·傅博斯(William Forbes)等人经营。1874年,仁记洋行在天津开办了第一家机器洗羊毛厂;1897年仁记洋行组织隆茂、泰和、新泰兴等洋行在英租界开办了天津最早的自来水厂;1906年该行受工部局委托,在伦敦道(今成都道)建立了小规模的直流发电厂,基本保证了原英租界的供电。仁记洋行在天津的发展很快超过了上海。


自来水出现之前,天津人饮用的绝大部分水是水夫由海河或南运河中用水车拉来的


天津仁记洋行业务范围极广,包括进口轮船、火车,出口古玩玉器,皮毛等,另在英国、美国及中国各地设有代理行,其中以宁夏支行最大,专门收购西宁羊毛等畜产品。此外,兼营多种代理、代办业务,甚至包括代理招募华工。


青海丹噶尔古城现存的英国仁记洋行代理商行旧址


天津仁记洋行的第一任买办是广东人陈子珍。在陈子珍之后,仁记洋行的买办由天津人李虎臣接手。1894年甲午战争前后,李虎臣退出,同时向维廉·傅博斯大力推荐了当时的帮办李辅臣接任仁记洋行买办。


仁记洋行最初的办公楼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中被毁。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李辅臣借助洋行向清政府索赔庚子赔款的机会捏造损失,大发横财。之后仁记洋行实力大增,李辅臣的财富也与日俱增,成为了天津本地买办之首,李氏家族被称为“仁记李”,显赫一时。


花园路12号,李氏旧居


仁记洋行得到庚子赔款后,即在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45号建成新址。新址建成后,威廉·傅博斯变为业主,将仁记洋行英文行名改为William Forbes & Co,中文名不变。当时的占地面积很大,自解放北路延伸到海河边的河坝路(今台儿庄路)。如今保留下来的原办公建筑还有三幢,分别是解放北路125号、129号和131号。



其中解放北路125号建于20世纪初,现为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建筑身处一个大院之内,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现为天津市建设装饰工程公司使用。整体立面以红色清水砖为主,采用了一些柱式、线脚等古典元素,但整体偏向现代风格,简约、大气。



主入口朝西面向解放北路,立面采用非对称的设计,首层偏向南部设三联半圆形拱券,靠中间的两跨做成通廊,最南部一跨为拱窗。主入口上方的二楼设有塔斯干柱式柱廊,柱间的窗槛墙处设装饰性铁艺栏杆。北侧仅在首层设一个小方窗。




南、北立面也不一样。北立面采用和西立面类似的手法,中部略向内凹,首层设圆拱窗,二层对应的地方设一组带柱式和铁艺栏杆的方窗,两侧的首二层均为简洁的小方窗。南立面仅有几个简洁的小方窗,中部凸出一个方形壁柱,也许是壁炉的烟囱。


北立面(左),南立面(右)


与解放北路125号数米之遥便是建于1933年的解放北路129号和131号建筑,为英商景明工程司设计。两栋建筑贴建在一起,均为二层砖混结构,因为层高不同而产生了叠落的效果。



北侧的解放北路129号现为一般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建筑外檐为白色涂料,沿街立面采用很多古典元素符号。立面用四根方形壁柱分为三段。正中一段的大门上方用一个雕工精细的圆拱形过梁分为两部分,下部为门洞,上部为铁艺玻璃窗。二层仅设一个简洁的方窗。


两侧采用对称的设计手法,基座上各有一对地下室的小方窗;首层对应位置为一对大方窗,窗顶为中间设券心石的扁拱券线脚装饰;二层靠中部的窗为抹圆角的大扁拱窗,正中做券心石;二层外侧是简洁的小方窗。顶部檐口采用简约的方形线脚装饰。所有外窗均作了铁艺装饰。



入口细部


从紧锁的大门和门前踏步上的灰尘来看,似乎很久没有使用过了。



建筑的北面也是涂料饰面,而南立面转过一个壁柱之后便变成红色清水砖墙了。


北立面(左),南立面(右)


与129号贴建的131号现为一般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此建筑层高较低,首层为涂料饰面,门窗大小变化形成对比,很有几何构成的意味。二层为红色清水砖墙,平均布置四个小方窗,窗下做铁艺花池。



这栋楼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首层顶部出挑的大尺度雨棚,雨棚下部从首层层高处出挑大梁承担巨型雨棚的荷载。雨棚外檐厚重,上宽下窄,角部处理成弧形,仅在顶部设一个凸出的边缘解决滴水。



雨棚的北部伸到解放北路129号边缘的壁柱上与之咬合。整体风格比较现代,颇有空间趣味性。



建筑上没有使用者的招牌,首层南侧墙角处挂着“天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牌子,是夹道内单位的指引标识。



1910年李辅臣病故,仁记洋行由其两子李吉圃、李志年接办。1927年李吉圃病故,仁记洋行买办的职务由李志年一人担任。此后,仁记洋行的业务渐渐不如以前活跃,而且后起的买办仿效者日渐增多,使仁记李失去了优势。1933年李志年辞去了买办的职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仁记洋行的业务陆续结束。而李辅臣辛苦创业,攒下的万千财富抵不过子孙一朝挥霍,李氏家族分家析产,纵使子孙中有个把人懂得珍惜财富,也终究回天乏力,一个大富之家就在李辅臣的孙辈手中散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