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

 斯人记 2017-07-19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上天给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下来,元朝的末日到了。
评:虽说世事无常,其实还有有些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生死规律,既然有产生,就会有灭亡,做人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学会判断,从小事件中看到事物由生到死到生的循环变化,并利用之。


但他们错了,这些奴隶会起来反抗的,当愤怒和不满超过了限度,当连像狗一样生存下去都成为一种奢望的时候,反抗是唯一的道路。反抗是为了生存。
朱元璋的旗舰上,将领们十分兴奋,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准备庆祝胜利,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对将领们说,陈友谅已经兵败,他的灭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一定能够消灭他(兵败气沮,亡在旦夕,今将全力灭之)!
徐达却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他提醒朱元璋,陈友谅还有相当的实力,一旦他要狗急跳墙,我们也要小心对付,千万不可大意。
朱元璋转过他那张兴奋的脸,看着徐达,露出了一丝狡黠的微笑……"我知道"
【评】做人做事不要太过绝决,以至最后连回旋余地都没有。遇事要冷静,要善于掩藏真实想法,不要急于表态,要先辨清事务发展的动向再做出选择,在紧急的情况下,人心浮动的情况下沉得住气,能安抚人心,并找到适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越情急,越接近目标,越要保持冷静,不要冲昏头脑。
【评】关于痛打落水狗,这要看情况,对于到手的机会不能丢失,对于没有可能转化的绝对对立面,我彻底坚决打击,一击致命,不留后患;对于有可能转化的相对对立面,要把握度,给自已也给别人留条后路,这就是所谓的积德。做事要出于正义光明。对付小人,可以用尽手段,以恶制恶,不留后患。


此时的朱重八却仍然在寺庙里撞着钟,从种种迹象看,他并没有参加起义军的企图。虽然他与元朝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但对于一个普通人朱重八来说,起义是要冒风险的,捉住后是要杀头的,这使得他不得不仔细的考虑。……元朝的官吏们毅然决然的决定,拿老百姓开刀,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那就把那些可以欺负的老百姓抓去交差,把他们当起义军杀掉。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接下来的是痛苦的思考和抉择朱重八面前有三条路:一、  守在寺庙里  二、逃跑  三、造反。……他找到了一个人,问他的意见,这个人叫周德兴,算卦的结果是“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意思是逃跑,呆在这里都不吉利,去造反还可能没事。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自己不过想要老老实实的过日子,种两亩地,孝敬父母,却做不到,父母负担着沉重的田赋和徭役,没有一天不是勤勤恳恳的干活,还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躲到寺庙里不过想混口饭吃,如今又被人告发,可能要掉脑袋。
评:伟大的事业往往不是伟大的理想造成的,而往往是各种机缘巧合的作用。巨大的利益往往伴随巨大的损失,让人难以承受,往往只有一无所有身处绝境的人才能把握住,因为他们没有物质或精神上的牵挂,更容易抛弃现有,轻装上阵。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困难,无论多大的困难,并不意味着覆灭的开始,而可能孕育着更大的机会,不要迷失自我,要冷静处理现实情况,更不要失去到手的机会。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出一个可能会掉脑袋的决定的选择上,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这样莽撞的一个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我认为这样的朱重八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朱重八是很称职的,他不像其他的士兵,从不贪图财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郭子兴,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士兵,由于他很有天赋,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
评:做人的品质还是很重要的,要守一些原则,一些底线红线。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做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才能聚人聚才为已所用。


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高兴的答应了。这就是朱元璋霸业的开始,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
评:坚决离开无用的、品质不好的人。如果老朱一直在郭的手下,那肯定不会有好下场,或者干不出大事来,反观后来老朱对郭的态度,在郭失势来投靠的时侯,他并没有对郭实行报复,而是待之甚厚,必竟郭是他事业的起点,没有郭,他或许也没有那些成就,郭是有恩于他的。所以一个人要在不断追求的进步、辞旧迎新的同时,要知道感恩,要学会大度宽容、学会宽恕,人要放下过去,却不忘恩义,越生气时越要冷净,不做决定,保持沉默,以免伤人心,最后及祸自已。激动时不做决定,不做表态,保持沉默冷处理以待理智回归,可以免祸。
此时的郭子兴才明白了人生的艰难,他没有其它选择,只能去投靠他的女婿朱元璋,但想想自己以前那样对他,他还能善待自己吗?到了滁州,他的顾虑打消了,朱元璋不但不念旧恶,而且还把统帅的位置让给了他,更让人吃惊的是,朱元璋做出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决定。他决定把自己属下三万精兵的指挥权让给郭子兴,统帅的位置也就罢了,毕竟是个虚的,但兵权也交出去,就让人吃惊了,郭子兴百感交集,他其实从来没有信任过这个女婿,甚至还考虑过害他,他也曾问过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对自己。朱元璋诚恳地说,如果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忘记您的恩德。当得知这个消息后,原先企图杀害朱元璋的人也对他敬佩万分,这中间包括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一个人要显示自己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暴力,挑战这一准则的人必然会被历史从强者的行列中淘汰,历来如此。


张士诚,男,1321年生人,职业是贩私盐,泰州人,在这里要先说一下贩私盐这一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的行业。盐是国家管制的物品,非经允许不能贩卖,但海水就在那里放着,不晒白不晒,不卖白不卖,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这条发财之道。……那么张士诚的性格就很清楚了,首先他应该是一个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干这个,此外,他应该是一个比较有钱的人,有钱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后,他对元朝统治应该有着刻骨的仇恨,因为这个政府不让他卖私盐,还处死了他的很多朋友。……他是私盐贩子,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此战之后,张士诚名扬天下,他再接再厉,连续攻克江苏、浙江的富饶地区,成为占地不是最大,却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盐生意的)。然而从此之后,张士诚就变了,从来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间有了全国最富的地盘,再也不用贩私盐了,有钱了,有房子了,拿着馒头,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
丞相倪文俊……他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却被人捅破,没有办法,只能自汉阳逃往黄州,因为黄州是陈友谅的老巢。
……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可以算是他的师傅。
可他忘记了一条中国人的古话,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陈友谅……心黑手狠,胆大妄为,从他后来的行为看,确实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干的,别人把义气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他却把义气当成狗屎。
别人不敢杀上司,杀兄弟,他干起来毫不犹豫,干完后还大大咧咧的承认,……
要分析这个人物,需要从他的童年说起,他本是渔民,而且还是那种最低等的渔民,这种渔民在元代一般不上岸,吃住都在船上,村民都不和他们打交道,因为他们身上总是有着挥之不尽的鱼腥味,陈友谅……
从小就饱受别人的歧视,唾骂,以及那种看见他就躲得远远的行动和眼神,使得他心中有着深厚的自卑感,对他而言,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自己!
他努力读书,终于在当地县衙找到了一份写作文书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尊严,那些瞧不起他的人依旧瞧不起他,时常听见的低语声和议论声让他发疯。
原来读书也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份,在长时间的思考后,陈友谅似乎终于找到了一条可以让别人敬重自己的方法。
往上爬,不断的往上爬,直到那最高的顶点,那些瞧不起我的人最终要在我的面前低下头来。
于是,当徐寿辉的起义军来到家乡时,本是元朝政府公务员的陈友谅参加了起义,将矛头对准了发工资给他的元朝,他参加起义的动机明显与那些贫苦农民不同,这动机是一个信号,代表着在陈友谅的心中,信义和忠诚不存在。
在他的心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权力和地位,是当他高高在上的时候,无人再敢藐视他!
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他这一点,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
评:张士诚的职业、倪文俊的交友、陈友谅的出身都可以分析判断他们的性格和发展方向,这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分析事务和观人的办法,从一个人的出生和经历去观察、分析、判断一个人,可以八九不离十的识人。这点很重要,要学会应用。

陈友谅虽然算是个不折不扣的不讲道义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他的大汉国的年号是“大义”。真是够狠,弑君夺位的人居然敢把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义,这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信息,这是一个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在他眼里,什么仁义道德都是狗屁,你们不是不耻于弑君的行为吗,道学先生们,我就做给你们看看,我的年号就叫大义!诚然,这样的一个人是难于对付的,要对付这样的人,君子的做法是不行的,守规矩是不行的。谁能够对抗这样一个可怕的人。
评:陈友谅杀许寿辉,有两个教训:一是乱世法则,不讲道义,对这类人必须防犯,可利用却不可信任并收留身边,许寿煇并不清楚自已的优势,自断手脚,中计杀了左膀左臂,这是自断生路;陈友谅弑君的情节,许生首异处,现在读来仍觉得后背心凉丝丝的,所以用人不可以不察;二是对付小人必须用小人的手段,对于不守规矩的人不能用君子之义;什么样的人,对之以什么样的方法,好人用君子的方法,坏人用坏人的方法,这是没有错的。

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朱元璋对张士诚极为头疼,自己只是占了点地盘,干嘛总和自己过不去,本来兵力已经不堪敷用,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同年六月,朱元璋的部将投降了张士诚……
朱元璋连续派出三支舰队轮番进攻,都被打败,而陈友谅敏锐的察觉到朱元璋的右翼薄弱,便指挥大军猛攻朱元璋军队右翼,这一招十分厉害,朱元璋军队抵挡不住,眼见形势不妙,朱元璋亲自仗剑守在船前,以旗舰为底线,退后者亲手立斩!
但他连杀十余名后退的千户后,仍然阻挡不住败势,眼看就要全军崩溃……
在不断的败退中,朱元璋意识到,这样下去就会全军覆没,此时,他的部将郭兴向他建议:现在敌情严重,并非士兵们不卖力,实在是没有办法,敌人的船只太大,我们无法打败他们,只能用火攻!
……
这风是说来就来的么,朱元璋只能组织他的部队拼死抵抗。就这样苦苦支撑,到了下午三点,奇迹发生了……
评:屋漏偏逢连夜雨,困难往往不是接连而至,所要做的就是坚持、坚守……调整,在绝望之时,胶灼之时再支撑一把,就能扭转局势。这就是坚持的回报,不放弃的神奇力量。

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攻克了常州……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指常遇春)。
评:认对人,用对人是多么重要,在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乾坤,顺逆转换看似无常,却是平时用心经营的结果。

常遇春是个天生的先锋材料,他善于使用骑兵进行突破,选择进攻位置准确,能冷静判断战场形势,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武林高手,……但他嗜好杀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种——杀降。古语有云,杀降不祥,从道义上说,对方已经投降,再动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这个嗜好也为朱元璋惹来了大祸。
评:杀降不祥,常遇春结局不好。得势要有知退之理。留后路,能全身而退。每个人,所有事都是起浮的过程,要懂得盈亏之理,不要太盈,也不要太亏,否则无法恢复平横。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正是这个决定让他避开了天下人的注意,当其他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膨胀,扯张虎皮做大旗,锅里没几两米就敢开几千人的饭时,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评:在没有充分准备好之前,不要亮出底牌。在没有充分把握取胜之前,要隐忍,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在实际决策中,不受他人,特别是多数人的意见的影响是很困难的,当许多人众口一辞时,很多人都会从大流,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朱元璋用他的智慧告诉了人们,真理往往是站在少数人一边的。
评:了解对手,知已知彼,独立思考,决断力很重要。
太平被攻破了,应天就像一个**的孩子,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陈友谅已经杀了徐寿辉,成为了皇帝,现在他的目标只有朱元璋,仅有一万水军,看似不堪一击的朱元璋。看来上天要抛弃朱元璋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没有赢的希望……但事情总是有转机的,就在陈友谅大军南下之前不久,上天送了一份大礼给他,这份大礼是一个人。太平失守的消息传到应天后,朱元璋召集他的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大部分(注意这个词)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但这两部分人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刘基)  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评:天下之大,没有真的绝境,绝境往往包含转机,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件物,从微不足道的地方开始,所以要尚于寻找,思索。事态的变化并不是铁板一块,一面倒的,即便在极不利、看似不可能转则的情况下,仍有种种可能,就看怎么分析形势,要多角度、全方位、冷静的分析问题,角度很重要,不要限入大流和死胡同,要善于另劈奚径。不过,这类紧急情况和非常时期,可以用于考验一个人,试探一个人的能力或者忠诚。当然,这最好在自已心里已经拿定主张,力事成竹在胸的情况下使用。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陈友谅借着皎洁的月光仔细观察了江东桥,他惊奇的发现这并不是康茂才所说的木桥,而是石桥!陈友谅感觉血液凝固了,他喊出了之前无数人喊过,之后还会有无数人喊的名言:中计!
评: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陈友谅中了朱元璋的战略阴谋,对于无耻之徒,就要使用阴谋,如果陈友谅这样的背信弃义之人得天下,那真是老天无眼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陈友谅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如同徐寿辉不懂得陈友谅的生存方式一样。

当朱元璋弱小时,他专注于扩大自己的地盘,占据滁州!占据和州!陈友谅、张士诚算是什么东西!然而随着他自己的不断强大,他才意识到自己面前的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是怎样的可怕与不可战胜。他终于开始畏惧。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朱元璋不断的追赶陈友谅,不断的了解陈友谅的可怕,也不断的增强着自己的实力,只为那最后的决战……以颤抖之身追赶,以敬畏之心挑战。
【评】初生牛犊不怕虎,牛犊并非不怕虎,而是因为它不知道虎的可怕。一无所有时并无牵挂,无所牵挂才能百战百胜;正如历史上无数次背水一战,退无可退,退必死,战亦死,却有生的希望,不如一战,这就是置死地而后生。所以人集中精力,集中思想,可办大事。


朱元璋的思绪又回到了二十年前,他接到汤和来信的时候,如果那时,我不选择投军,现在我的人生会是如何呢,也许在某一个地方平静的生活着,过完自己的一生。事实证明,现在我走的这条路是最为艰难的,从郭子兴到韩林儿,从滁州到应天,这是怎样的一条路啊,在阴谋和背叛,流血和杀戮中生存下来,就是我的宿命吗?已经不能回头了,和尚不能做了,农民不能做了,甚至乞丐也不行,要么成为九五至尊,要么战败身死!我经历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难,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是我应得的!我所等待的就是这一天!
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终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了。一定不能输,如果我输了,一切就全完了!我不想再被人唾弃,被人看不起,我要属于我的尊严!
在这场决战中,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区分,胜利的人拥有一切,失败的人失去一切。这场决战没有规则,没有裁判,这些东西在胜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对决战双方而言,胜利就是阿弥陀佛,胜利就是原始天尊,胜利就是四书五经,胜利就是仁义道德!
【评】成王败寇!不要用仁义来要求别人,不要指望人们在绝境之时可怜同情你,大部分人更看中利益,要想信这一点,所以人必须自强,任何时侯,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乞求别人同情和帮助的人,别指望别人对你仁义,但自已心中需要存人仁义,即所谓的道统。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评】人心!

我(陈友谅)不缺乏驾驭手下的谋略,没有妇人之仁,我敢于杀掉所有阻挡我前进的人,而不畏惧人言,这是常人无法做到的,我比所有的人都心黑手狠,为什么会失败?我已经拥有了最强的军队和战争机器,我的部下为什么会背叛我?陈友谅是永远找不到答案的,因为答案就在他的行为模式中,从他杀害自己的兄弟和首领的那一刻开始,他的将领们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准则,那就是谁有力量,谁更狠毒,谁就能控制一切!仁义、道德、诚信都是不存在的。当这些行为被他的将领们当成人生的信条后,他的军队就成为了千万个狠毒的陈友谅的集合体。这样的集合体……一旦陈友谅倒霉,每个人都不会继续效忠于他,而是上去狠狠地踩上一脚,落井下石。……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评】值得好好体绘,人心问题,好比照镜子,你以什么形像出现在镜子面前,镜子便反馈给你相同的面目。
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却又敢作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评】他这样的人还有一个张定边这样的忠心耿耿的手下,死了也安心了,不枉来此世上走了一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