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丨班级德育要树立“过程”意识, 强化“过程”管理

 竹琴舞叶 2017-07-19

“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走学生主体化发展道路”是班主任工作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小学生受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适应这种主体化发展的要求,这就需要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多一点“过程”意识,加强“过程”管理,即把道德教育寓于班集体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之中,坚持在过程中引导,在过程中评价,使得学生在校园生活的每一个阶段都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简言之,就是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让学生的成长过程与班集体的建设过程相叠加,在德育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展班集体。


第一

班级德育要树立“过程”意识

“过程”(process)在其词根意义中包含着进行、历程、程序、步骤等诸多意义,我们从班级德育的层面来理解“过程”,它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意义上的发展经过,同样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具体而言,班级德育中的“过程”意识包含着全程、历程、程式、过程等基本的教育诉求。

1
“过程”意识要求班级德育要“全程设计”,即立足整体和全局来设计班级德育工作。

“程”字本身就有里程的意思,即道路的段落。对于班级德育而言,这一段落就是学生成长和班集体发展的阶段。当前,由于学校工作安排的不确定性,很多班主任并不能把一个班级从入学带到毕业,所以不少班主任往往跟着学校的指令转,对班级工作缺乏全程的思考。


因此,在班级德育中树立“过程”意识,首要的就是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摒弃只满足于完成指令任务的状态,立足于一个班集体的全程发展,立足于学生的一个完整发展阶段(如初中三年),去思考班集体的建设,去规划学生的发展。具体来说,全程设计的内容可以考虑班级精神、制度规范、班干部队伍、学生活动、家长会等方面。

2
“过程”意识要求班级德育要有“历程体现”,即强调学生对班级德育的亲历。

过程的直接意思就是发展的经过,那么在德育工作中,“经过”的教育诉求就是让学生能够亲历自身的成长过程。为此,班级德育需要创设各种教育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德育的流动,体会自身成长的脉动,从而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身成长姿态,保持与班集体健康发展的共振。


具体而言,历程体现的载体主要是班级或学校层面的德育活动,如班级精神的提炼、班级制度的制订、班歌创作、班旗设计、学习交流、集体生日会、主题班队会,等等。

3
“过程”意识要求班级德育要“程式规范”,即健全班级管理的程式与规范,避免“一言堂”。

“过程”最初主要在管理领域被广泛使用,它强调的是管理的规范性。虽然班级管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管理,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支持计划,但是“过程”的规范性意蕴却是教育学需要关注的内容。因为,它切中当前班级德育的薄弱环节。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班主任对班集体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影响是极具个性色彩的。换言之,一个班主任的个体感受、个人兴趣会直接渗透到班集体发展中,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出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个人崇拜,那么它对学生的完整人格的培养必将是有害的。


因此,在班级德育中,“过程”意识就是要求班主任学会克服自身个性色彩对班集体发展的直接影响,避免工作中教师的“一言堂”“一人理”,努力形成一套相对科学的管理程式与规范,以规范化的管理程式来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客观评价、科学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各种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如班级奖惩条例、班级一日常规、作业处理程序、值日生制度,等等。


第二

班级德育要强化“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过程”意识的落脚点,班级德育树立“过程”意识,就必然要求实行“过程”管理。平心而论,班级日常工作是琐碎而平淡的,但它却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并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体意识的形成创造条件,所以,加强对学生参与班级日常工作的引导,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体会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班主任就必须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充分信赖和依靠学生,让学生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参与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而这一切都依赖于科学规范的“过程”管理。

1
坚持及时、到位的导向性宣传是实现班级日常工作过程化管理的首要前提

宣传及时是指班主任要善于把握宣传的时机,在每次开学之初或班级出现新的动向之际,不失时机地进行正确观念的宣传。宣传到位就是要求班主任的宣传要重形式,有内容,能切实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行动欲求,不能陷入空洞的说教或形式化的例行交代。


比如在高一开学之初,我利用班会等各种时间,一方面给学生正面讲解校纪校规,另一方面则介绍几位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书面交流,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那就是:班主任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学生们乐于接受什么样的同学,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这个集体中,什么样的行为才能得到认可,怎样发展自己才能成为一名优秀学生。


前些日子,为了争篮球场,我班学生与高二学生发生了一些摩擦,我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录像,并进行观后感的交流发言。在我和班委的引导下,班级很快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舆论: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积极地投入学习;作为班级的一员,我们要有集体荣誉感,善待同学;而且这一切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是要贯彻到每一天的班级生活中,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
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是实现过程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班主任的导向性宣传带给学生的往往是比较抽象的理性认识,而中学生理性思维尚不成熟,特别是处于心理逆反期的中学生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很大,加上自控力不强,所以还必须给他们具体、明确的感性要求,也就是要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


具体来说,就是建立和健全班级日常管理制度,从而使学生的日常行为有法可依。在实践中,制度的建立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不宜过细,但一定要有可操作性。


我在班级管理中尤其强调在坚持集体共性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比如自习课纪律,共性要求只有一个:保持教室内的安静。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学生去图书馆借、还书,到教室外讨论问题(一次不超过3人,并且不能影响室内同学),甚至到校园中散步休息,但是每节课教室外的人数不能超过10人,而且必须到值日班委处登记。这样既能满足少数学生的特殊需要,又能避免因强迫他们留在教室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给多数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自习环境。

3
实行强有力的监督,特别是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是实现过程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实行强有力的监督,特别是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是实现过程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只是班主任和班委的单方面“要约”,学生能否“应约”则存在很大差异。多数学生能在制度的规范下朝着班主任所引导的方向努力,但也不排除少数学生的“置身事外”。所以,想搞好日常管理,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督工作。


监督到位就是要做到师生协作,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充分利用群体舆论压力,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做到责任到人。在此过程中,班主任应凭借自身威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发挥主导作用;班干部则是班级监督的骨干力量,他们是班级日常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班主任也正是通过他们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分析班级日常工作情况。


当然,这种被动监督绝不是目的,而是要试图通过这种监督营造一种正面的群体舆论,形成一种舆论压力,促使全体学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最终实现由强制到自觉的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这也正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必然要求。


比如班级管理实行“三权分立”,班会负责“立法”(班主任意见折算成10票),班委是执行者,三名监察委和全体学生负责监督,同时我还在班级中设立了班主任信箱,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统计每个学生监督意见的数量,作为其关心集体生活的重要依据,与期末总结评优相联系。这样,不仅从制度上要求学生主动关心集体,而且也从制度上保证了那些关心集体的学生所应受的尊重和认可。

4
过程化管理还要求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公正的赏罚,以评价促发展

过程化管理要求班级日常工作有始有终:正确的舆论宣传是先导,完善的班级制度是依据,广泛的民主监督是保障,在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并给予公正的赏罚。也就是要在民主参与、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兑现宣传承诺,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在实践中,做到赏罚公平还必须注意:


赏罚标准要明确、量化,坚决抛开班主任主观印象分的影响,一切以事实说话
评价过程要注意学生的民主参与,不搞班主任的“一言堂”
重在赏识,注意惩罚的方式


比如在统计学生遵守制度的积分的基础上,初定奖励名单,再由全体学生通过不记名投票进行取舍和确认,对那些不达标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唱歌、朗诵集体主义诗歌等形式加以教育。


这样,在奖励先进、教育学生的同时既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又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和赏罚虽然是一种总结,但它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代表着一个崭新的开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客观公平的赏罚本身也正是对下一个阶段工作导向最有效的宣传。

栏目:理论与实践

作者李宏亮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 210001

责编赵敏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