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明明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

 qweasdzxcrty 2017-07-19

明朝于1368年建国,于1644年灭亡,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这十六个皇帝依次分别是:太祖朱元璋(1328-1398) 、惠帝朱允文(1377-1402)、成祖朱棣(1360-1424)、仁宗朱高炽(1378-1425)、宣宗朱瞻基(1398-1435)、英宗朱祁镇(1427-1464)、景帝朱祁钰(1428-1457)、宪宗朱见深(1447-1487)、孝宗朱佑樘(1470-1505)、武宗朱厚照(1491-1521)、世宗朱厚璁(1507-1566)、穆宗朱载垢(1537-1572)、神宗朱翊钧(1563-1620)、光宗朱常洛(1582-1620)、熹宗朱由校(1605-1627)、思宗朱由检(1610-1644)。

第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当时取得天下,定都南京,死后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的明孝陵。

第二个惠帝朱允文,也就是建文帝,乃是朱元璋的皇太孙,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本打算传位于太子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其他皇子尤其是四子燕王朱棣虎视眈眈,觊觎皇位。朱元璋特别喜欢太朱标之子朱允文,最后传位于皇太孙,史称建文帝。为了防止其他诸子反叛,将儿子们一一分藩各地,将朱棣分到了北平。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称帝,开始大力削蕃,终于惹怒了早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朱棣举兵反抗,挥兵南下,史称“靖难之役‘’。一打便是四年,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军,这时候宫中更是着起了大火,京城一片混乱。朱棣急忙派人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却怎么也找寻不到建文帝的下落。士兵从废墟中拖出两具早已烧得面目全非,无法辨认的尸体,说这便是建文帝。但是民间却流传着各种传说,说建文帝逃走了,但是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是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的千古谜案。

建文帝一直生死不明,所以也就没有在明十三陵中。

第三个皇帝成组朱棣,通过靖难取得天下,后迁都北平(北京),历史上说他是天子守国门。他死后,葬在了明十三陵中,乃是十三陵中的第一个皇帝。

第七个皇帝景帝朱祁钰,史书上也叫明代宗,代宗自然说是代理皇帝的意思,这个人是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当时英宗皇帝朱祁镇执政期间,两人关系非常好,朱祁镇为了日日能见到弟弟,打破祖制,没将弟弟分藩外地。后来瓦剌兵犯明朝边境,年少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为了建功立业,不顾群臣劝阻,率领三十万大军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没,自己也被瓦剌生擒了。

瓦剌顺势率领大军进攻北京,当时京城空虚,危在旦夕,在大臣于谦等人的拥护下,拥立了朱祁钰为代理皇帝,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在于谦的指挥下,打赢了京城保卫战,稳定了局势,朱祁钰顺势登基称帝,年号景泰。

在景泰二年的时候,瓦剌主动归还了明英宗朱祁镇,但是弟弟朱祁钰不详归还帝位,将他软禁在南宫之中,一锁便是七年。而且朱祁钰后来越来越离谱,还废了明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料,次年,朱见济便夭折身亡了,太子之位一直空着。

景泰八(1457年)年正月初,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上。一时之间,众臣议论纷纷,十六日,于谦联合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 下太监曹吉祥等人秘密进行了政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为皇帝,年号天顺。

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还毁其生前所建寿陵,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所以第七个皇帝朱祁钰也没有葬在十三陵之中。(关于朱祁钰为什么没有葬进十三陵,我曾在头条上写过一文《他重用于谦,政治清明,为何死后却没有葬入帝王陵寝?》,链接为:http://www.toutiao.com/i629252568758878259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因此,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