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以汗多为其主要症状,主要包括自汗和盗汗两种。我院蓝青强主任医师(教授为第4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专事内科40年,治疗汗证颇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现将蓝老诊治汗证的经验撷其要整理于后。 1治则治法汗乃阳气蒸化阴液而成,阴阳失调则致异常汗出。汗证多见于虚证,如自汗多见于阳虚,盗汗多见于阴虚。而实证之汗多见于正盛邪热亢盛之实热证,也多见于肝郁火旺、湿热内蕴之邪热郁蒸之证。《景岳全书》明确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阴阳虚实错杂。蓝老认为治疗以调节阴阳,收敛止汗为要,灵活运用调、固、滋、清、潜五法。 调:指调和营卫之法。适用于年老、久病、微受风邪的患者或长期反复发作者,可无其他自觉症状,或由于汗证的困扰而心烦、食纳和睡眠较差等。临床特点以局部出汗为主诉,如头汗、半身汗出或出汗部位上下左右不对称。证属营卫失调,腠理不固。方用桂枝汤合甘麦大枣汤化裁。 固:指固表止汗法。适用于素体较弱,易于感冒之人。临床特点以白天汗出明显,动则尤甚,伴气短乏力。证属肺卫不固。方用玉屏风散化裁。 滋:指滋阴敛汗法。适用于气阴两虚证及阴虚火旺证。临床特点为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细弱,或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舌红、脉数。方用生脉散或当归六黄汤化裁。 清:指清热止汗法。适用于某些时病的发热期。临床特点多为大热、大渴、脉洪大之正盛邪热亢盛之实热证或蒸蒸汗出、面赤烘热、口苦口渴、烦躁不安、舌苔薄黄、脉弦数之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之证。方用白虎汤或龙胆泻肝汤化裁。 潜:指潜阳敛汗法。汗多易伤阴,阳随阴损,阴不涵阳,虚阳浮越,汗多之症除属实热汗出外均可用潜阳敛汗法,方中酌加龙骨、牡蛎等以收敛止汗。 2遣方用药治疗时应病证结合,使治疗针对性更强。如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之汗出异常,应在辨证基础上加降糖中药,加强控制血糖。 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等敛汗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乌梅、五味子、山茱萸酸涩止汗,也可酌加。 治阴虚汗出,常加用地骨皮、生地、黄精、丹皮、山栀子等清虚火,虚火息则汗自止。 《本经》谓:“盖谓桑叶主治能除寒热,并除出汗也。”陈士铎《辨证奇闻》谓:“桑叶??引经止汗。”在治疗汗证时,常加用桑叶作为引经药,引诸药入腠理,直达病所。 小儿汗证临床上多表现为但头汗出,腹胀纳呆,嗳腐吞酸,苔腐脉滑,此为实者,常见于食滞胃肠。食滞于胃肠,浊气不降,清气不升,导致中气郁而化热而汗出,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治当消食化积,用消导药则汗止,方以保和丸化裁。 3典型病例江某,女,64岁,2009年8月5日就诊。汗出不止、以夜间为甚,体倦乏力,心烦,口稍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略数。有糖尿病史25年,血糖控制不理想。证属气阴两虚。治拟益气养阴。药用黄芪30g,生地15g,熟地15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当归15g,五味子10g,山茱萸30g,牡蛎30g,桑叶10g。水煎服。服3剂后汗多明显改善,精神转振。原方继服月余,诸症消失。按:汗出不止,以夜间为甚,主要病机为阴虚阳亢,热迫汗出。应滋阴清热泻火,益气固表止汗。方中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入肝肾而滋阴养血,阴血充则水能制火。黄连、黄芩、黄柏泻火除烦,虚火息而阴液不伤,热清则火不能扰,阴坚则汗不外泄。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煅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五味子、山茱萸增强止汗作用。桑叶敛汗,引诸药人腠理。诸药合用,气阴足、内热除而汗止。 |
|
来自: ZHENGNS331 >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