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词秋之意象八:大雁

 爱雅阁 2017-07-20
古诗词秋之意象八:大雁

大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
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这是其情义过人之处.
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
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
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雁点青天字一行
——古诗词秋之意象八:大雁
川 雪
大雁也叫鸿雁,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在古代诗词中,大雁作为最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
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 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的每章开头,分别借鸿雁展羽飞翔、鸿雁集栖水边、鸿雁悲哀鸣叫起兴,表现老百姓诅咒繁重劳役的悲伤心情。他们在荒野辛勤劳作,筑起百堵高墙,自己却没有安身之所。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成语“哀鸿遍野”即源自此诗。在后来的诗词中,常用来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例如: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 李颀《古从军行》)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几首诗的作者都是对战争和社会的黑暗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哀鸿”实则是劳苦大众痛苦的呻吟。
再看唐代诗人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象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莓苔,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形象地表现了深受战争惊扰的边民们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由北南飞。在古诗词中,大雁南飞常与秋风、落叶等意象一起,构成凄清哀婉的意境。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 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三国·魏 曹丕《燕歌行》)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唐 刘禹锡《秋风引》)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元 王实甫《西厢记》)
上述诗句中,归雁与秋风、落叶、黄花等意象组合成秋天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表达人物情感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当然,大雁在蓝天下飞翔,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容易引起美感。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了一首《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表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著丹青图写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这首诗是诗人在杭州任时所作。江楼:杭州城东楼,即望海楼。水部张员外:即张籍。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对其作品评价甚高。张籍当时任水部员外郎。诗歌抓住大雨刚过,彩虹尚存,海市蜃楼将要消失的一刹那,将这一精彩场面剪辑下来,绘成一幅色彩绚丽的丹青图画。
江海边或沙漠中,因空气冷热骤变,光线曲折,将地面楼台树木的影子反射在空中;古人认为这是蜃(蛟属)呼气所成的,因此称为“海市蜃楼”。“蜃散”句写的即是此种蜃景,不过诗人未曾描绘其全景,而是抓住了蜃散云收、空中幻影残破的刹那,摄下了“破楼阁”的镜头。“虹残”句也是同一法门。雨后天空出现的虹,弯弯地好象拱桥,此是常景,诗人静候;待至虹影渐渐消残,水中仿佛映着一座断桥时,他眼明手快按下了快门。“破楼阁”、“断桥梁”,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显示出诗人于选景上别具只眼的匠心。颔联为静境描写,颈联遂作动势点缀:风儿吹起,白浪翻腾,恰象花儿千片随风飞舞;长空过雁,列队前进,犹似人书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使江天景物增添了无限生意,而遗词用意之精微传神,尤为人叹服。
景物鲜奇,引动诗人雅兴,故不仅吟玩成篇,且请人画作图幅,题此诗于上,寄赠张水部,末联即写此,字里行间含蕴着难捺欣喜而欲使同道好友共享之心情。
诗写景层层铺设,淡墨白描,新颖有致而明白如话;其情则寄寓在景物描写中,又涵咏在尾联之点题中,而使人读之有味,味之有趣,得到了轻松愉悦的美感享受。
再看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第二联: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生命,你看,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回来,心情轻松愉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
据说,大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雁鸣叫则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词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如: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隋 薛道衡《出寒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宋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宋 蒋捷《虞美人》)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而孤,几位诗人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如: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 杜甫《月夜忆舍弟》)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唐 李颀《送魏万之京》)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唐 李颀《送刘昱》)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 韦应物《闻雁》)
唐代诗人杜甫和崔涂都写有以《孤雁》为题的诗。先看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安史之乱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他无日不梦想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这孤零零的雁儿,寄予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再看崔涂写的《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飘泊异乡的诗。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全诗意境凄苦感人。
秋天,大雁南飞。飞到哪里不再继续向南呢?
一说是衡阳,即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在衡山之南,故名。传说衡山有回雁峰,雁飞至此而止,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 王勃《腾王阁序》)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
(唐 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 范仲淹《渔家傲》)
一说是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庾县境。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

如宋之问《题大庚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

“雁归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鸿雁的南飞或北飞(南飞、北飞都是归)。所以,在古诗词中,诗人多以“雁归人未归”来寄托游子(或征夫,或迁客)思乡的感情。例如: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 薛道衡《人日思归》)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过瓜时:有人替换时)
(宋 贺铸《捣练子·夜捣衣》)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宋 朱敦儒《临江仙》)
这几首诗词中,主人公都是离家在外的游子,见到大雁南归(或北归),激起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再看钱起的《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川(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钱起羁留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归雁”常出现在送别诗或谪迁诗中,那是诗人以归雁反衬友人的远游或外迁,或自伤身世飘零。如:
归目并随回雁去,愁肠正遇断猿时。
(唐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宋 欧阳修《戏答元珍》)
江南自是离恨苦,况游騘古道,归雁平沙。
(宋 王沂孙《高阳台》)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信使。这个典故源于汉朝。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十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得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 。五代诗人温庭筠瞻仰苏武庙后写有《苏武庙》诗,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这是两幅图画。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在古诗词中,诗人们往往借用鸿雁传书的传说,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归乡的渴望。如杜甫《天末怀李白》前四句: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而于许多话不知应从何说起时,用这不经意语,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这是返朴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才如远人,罹此凶险,定知其意之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无边揣想之辞,更见诗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怀”之深也。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悠悠远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语以祈珍摄。然而鸿雁不到,江湖多险,觉一种苍茫惆怅之感,袭人心灵。
再如: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
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
(唐 王维《伊州歌》)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唐 李商隐《离思》)
李清照常用鸿雁的传说表达心中的相思之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声声慢》)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念奴娇》)

诗人们看见鸿雁即希望捎书至家乡亲人,这是正写,也有反写者。看见鸿雁,无书可寄;或怨鸿雁失信等。例如:
模泪易,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
(宋 范成大《鹧鸪天》)
词人是说,模拟外表流泪容易,抒写内心的哀愁很难,我心中的哀愁有如潇湘江边的竹子一样血泪斑斑。都说鸿雁能传书,在此“碧云日暮”之时,空见一雁从寒天飞过,我却没有书信可传。极写心中的悲痛无处倾诉之苦。
再如宋代词人张元干《点绛唇》:“堪恨归鸿,情似秋云薄。书难托,尽交寂寞,忘了前时约。”这是借恨归鸿而怨爽约者。
南唐后主李煜的《清平乐》:“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都说鸿雁能传书,但如今已到雁来之季人却音信全无,表现了极度的孤独之感。

雁是中国古诗吟咏较多的物象之一。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便有咏雁的诗行:“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小雅?鸿雁》)三国魏诗人应玚的《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则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一首较早的以较大篇幅咏雁的诗。
雁为候鸟之一,秋凉之后往南飞,春暖时节向北归,《吕氏春秋》便有“季秋之月”“候雁来”,“孟春之月”“候雁北”的说法。①唐代诗人韩愈《鸣雁》也有“嗷嗷鸣雁鸣且飞,穷秋南去春北归”的诗句。
雁在飞时,或排成“人”字形,所谓“结伴多依水,将书只写入”(明?雷思霈:《雁至》);或排成“一”字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吴融有“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晖”(《新雁》。咏雁诗中有不少是吟咏雁行的,其中,元代谢宗可的《雁字》颇具待色:
芦花月底寄秋情,阵影南飞势不停。
一画写开湘水碧,半行草破楚天青。
云笺冷印虫书迹,烟墨浓模鸟篆形。
题尽子卿心事苦,断文无数落寒汀。
开篇两句写秋来雁成群结对列阵南飞,语出自然,不加雕饰。中间四句以“一画”、“半行”、“虫书”、“鸟篆”状写雁行,取喻新颖贴切,而“写开湘水碧”与“草破楚天青”分别承接“—画”与“半行”咏雁行,则想象新妙,堪称“神来之笔”。最后两句援引西汉苏武“鸿雁传书”的典故,恰到好处,耐入寻味。
相传雁在飞行途中住宿时干百成群,周围有负责警戒的雁,称之为“雁奴”。金代诗人元好问曾在《惠崇芦雁》(三首之二)中吟咏“雁奴”警戒之苦:“雁奴辛苦候寒更,梦破黄芦雪打声“。
旧说南下越冬之雁至衡阳旧县城南的回雁峰便不再南飞。应玚有“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侍五官中郎将……》)的诗行。唐代诗人李峤也有“春晖满朔方,归雁发衡阳”(《雁》)的诗句。而宋代寇淮的《舂陵闻雁》则与前人的说法唱反调:
危栏秋尽偶来凭,霜落秋山爽气澄。
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舂陵。
前两句描绘秋高气爽之景象,后两句以诗人亲眼看见大雁飞过衡阳,越过舂陵(今尚在衡阳之南)的事实,否定了雁至衡阳不再南飞的旧说。其不囿于前人之说的精神,令人击节赞赏。
北雁南归,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念,因而,诗人常以咏归雁来抒写自己的乡思。唐代诗人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可谓这方面的佳句。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归雁》与诗人钱起的《归雁》堪称这方面的代表诗作。前者为一首五言绝句:
东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此诗系诗人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所作。前两句写飘泊他乡之“客”,也即诗人自身,后两句写北归之“雁”。这里,“客”与“雁”相对举,一飘泊,一北归,对照鲜明,且以“肠断”绾合二者,便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后者共28个字: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此诗采用设问笔法,自问自答。前两句问雁为何从“水碧沙明”这优美迷人的潇湘回来,后两句代雁作答,借助丰富的想象与优美的神话,言湘水江神在月夜鼓瑟,音调哀怨,从而,借乡愁满腔的旅雁婉转地表达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全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余味曲包。
诗人还常以孤雁来抒写、衬托自己的孤独寂寞之情。或触景生情,由雁及人、抒情。如北周诗人庾信的《秋夜望单飞雁》:
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此诗触景生情,由秋夜望孤雁单飞,闻其“可怜”之声,而写到诗人自己,抒写其孤独寂寞之情,语短情长。或以孤雁自喻,寓情于物。如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中孤独、困苦、深切思念伴侣的失群孤雁,不正是流落异乡、希冀与离别的亲友相聚的诗人之真实写照吗?
或以孤雁之鸣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②(《寒塘》),以孤雁的叫声衬托思乡诗人的孤寂之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人所推崇。宋代诗人陈允平的词句“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塞垣春》),便由“一雁度南楼”点化而来。
劝君莫打枝头乌。古代咏雁诗中也有一些倡导爱雁之作写得别具一格。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鸣雁行》是一首歌行体的倡导爱雁的诗:
“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一一衔芦枝,南飞散落天地间,连行接翼往复还。客居烟波寄湘吴,凌霜触雪毛体枯,畏逢矰缴惊相呼。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
首先,诗人极力铺陈北雁南飞历程之艰险,以及雁对弓箭的畏惧心理;然后,以“闻弦虚坠良可吁,君更弹射何为乎?”结束全诗,并与上文相互映衬,从而,鲜明地表现了诗的爱雁主题。杜甫的《孤雁》,以对孤独、困苦、深切思念伴侣的失群孤雁的同情来表达诗人的爱雁之情:“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而沈询的《酒令》则写得别有一番韵味:“莫打南来雁,从他向北飞。打时双打取,莫遣两分离。”前两句直说不要打雁;后两句则言倘若要打雁则打它一双,使之生死不分离,曲笔抒发爱雁之情,较之前两句的直抒胸臆,诗意更进一层,也更能动人心弦。此诗构思新巧,出语不同凡响,堪称倡导爱雁诗的力作。
总而言之,古代咏雁诗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犹如飞动的音符,经久不绝,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雁过留痕
——试论古诗词中的大雁意象
谢洁瑜
【提要】在古诗词中,大雁这一意象为不少文人墨客所钟情。本文分别从大雁本身的特质及美术欣赏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论述现存的对大雁意象的一般理解及一些个人的见解。
【主题词】古诗词,意象,大雁,特质,美术欣赏
一、导语
我们今人鉴赏诗词,不仅要把握诗词文字的表面意义,而更重要的是体会当中的境界以及言外之意。对于审美接受,文学的道理与音乐相通。读过“高山流水”故事的人就不难理解,只有读者受到审美召唤,通过联想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真正意义上的诗词才得以完整。简言之,就是关于“知音”的问题。
意象是指渗透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是心物交感的产物。某个意象蕴含着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味,这并非出于某个诗人一时的创造,而是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而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些意象在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运用、发展过程中便渐渐积累了厚厚的文化意蕴。雁作为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自然也不例外。有言道,雁过留声。然亦有一语曰:“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①]犹如大雁意象,经久长存。我需说,雁过留痕,皆出此意。
对大雁意象的理解,一般认为它所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代指书信。康德说意象“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在这种形象的显现里面,可以使人想起许多思想,然而,又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与之完全相适应”。[②]同样,大雁这一意象能历经时间的考验,必然要归功于其较稳定的特质所引发的古今情感的共鸣,而不仅是固定死板的运用所能解释的。我们理解雁这一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应该从它本体的特质出发。所谓诗通画理,同时更应该结合画面的联想,用美术欣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而不应避重就轻,更不应简单地将诗词的理解公式化,对现存的对大雁意象的解释生搬硬套。
二、雁质
那么,对于大雁这样一种候鸟,究竟是什么引发古人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情感呢?而在古诗词中,究竟我们又能怎样赏析呢?或许它本身的特质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雁,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③]它们的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由于找不到食物,大雁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它们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孕育着成熟的卵,急急飞回北方产卵、抱窝,哺育后代。
大雁是长途远征的部队,极具能耐。据说,大雁飞行时利用互相展翅拍打制造出的漩涡式的气流形成上腾力,能将整个鸟群抬升,抵御风阻,节省体力,同时又能加快速度。因而,群雁总是队形整齐,排成“一字”或“人字”集体迁徙。它们在远途飞行中常发出“伊呵,伊呵”的叫声,据说能鼓励同伴,甚至驱走敌人。
三、入境
也许正因为大雁是候鸟,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雁意象的运用在叙写秋冬的古诗词中犹为多见。“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秋风引》)“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千古佳句,举不胜举。而秋冬季节本身被赋予的萧条悲戚又给雁这一意象平添了不少忧思。
以雁写思——乡思,亲思,友思
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尤其是春天来临,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很容易引发那些滞留外乡,归期未定的人对比自身,从而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倍写游子深沉的思乡盼归之心,给令人心醉神迷的春江花月夜添上挥之不却的乡愁,纵然美景当前,不过倍添神伤罢了。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写出边疆秋至,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感叹:“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真的使人肝肠寸断。
群雁群迁,鸣声相互呼应,好一幅壮观画卷。但似乎古人更偏爱于离群孤雁。也许是因为孤雁落单,没有了同伴的气流抬升,没有了相互的鼓励,飞起来更费力气,本来喁喁激励 的鸣声亦化作落寞寻伴之声,哀伤无比。或许鉴于此景,古人也借孤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诗圣杜甫就有一以“孤雁”为题名的诗,全诗如下: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近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描写落单的孤雁不饮水不啄食,只是飞着叫着,想念伙伴,颔联境界忽然开阔,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孤雁失群的辛酸,颈联从心理上刻画孤雁,望尽天际好似又见雁群,不断哀鸣,似乎能听见群雁鸣叫,用幻觉侧面写其孤,尾联陪衬反比,写野鸦聒噪不停,不懂孤雁心意,更显孤雁可怜。全诗着于一字“孤”,诗人以孤雁自喻,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抒发孤凄的心情。难怪得评“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虽成绝调”(“相失”句下)。[④]
羁旅行苦——遭谪之苦,边戍孤苦
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古人遭谪,纵然同是远行,内心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一首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成于诗人被贬流放的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传闻农历十月,南飞的大雁到此地就会回头,而我的行程远未结束,还不知哪天才能重新回来。诗句虽短,但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仿佛空气中回荡着触物感伤,久久未能消散,使人难以释怀啊。
北雁南飞,总有归期。倘是身在异乡,也有雁群相伴。或能觅得食物,安度寒冬;或能雌雄交配,繁衍后代。但身在边戍,多因战乱,戍守卫国。相较之下,戍边越发孤苦。难怪唐代的李益吟得《听晓角》,咏句“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两句通过对鸿雁的描写侧面形容角声之哀,边关天上的鸿雁,也因为听到了秋风中传来的吹奏着《小单于》曲调的角声而低回盘旋,久久不去。鸿雁尚且为叫声所动容,何况人呢?寒风、号角呼啸之声犹似在耳际,边戍空落犹在眼前。
鸿足传书——“信使”的使命
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李清照在诗词中对大雁的运斤多托此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看得到,摸得着。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也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同是千古吟诵不衰的佳句。
豪迈如风雨骤至

当然,大雁意象的运用,亦不尽是孤苦悲怆、悠悠思情。诗仙李白挥一挥衣袖,一声畅快淋漓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突然转折,尽扫“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的烦忧郁结。遥望长风吹送秋雁,顿生畅饮美酒的豪情,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⑤]
四、结语
一如大雁,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一意象具多含义,但必须再次强调的是,鉴赏古诗词不能生搬硬套——一看见某个意象就马上断定这首诗是表达某种感情。现存的对大雁意象的理解,固然能点拨我们的思维,为诗词的赏析提供一个窗口,但毕竟只是对多数的总结,终难穷举,至于少数的特殊含义,如上文中提及的豪情则为人忽视。因此必须结合诗人的特点、生活的背景,并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构建具体的图像以至影像,遵循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的步骤,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的,享受品茗之乐而不仅是牛饮之欢。


1 古称书信为“鱼雁”。
在我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像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而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诗曰:“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2 “归雁”指远离他乡,思念家乡,回家的人。
《归雁》杜甫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回?肠断江城雁,高高向北飞。

3 大雁还是情种,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说的就是大雁,因为大雁是一旦配偶死去,就不再相配的禽类。

4 代指志向高远的人,才能不一般的人。
“鸿鹄”指鸿雁与天鹅。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三:“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哉?”自《史记》中《陈涉世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在未起义前,在农村被人雇用去务农时对佣着说的话,现已简化成常用成语“鸿鹄之志”,用来形容远大的志向。

5 指君子。
大雁是候鸟,古人认为大雁冬去春归,是很讲信用的,“信也”;大雁南飞的时候排成整齐的雁阵,是很有礼貌的,“礼也”;大雁晚上休息的时候是有放哨的,很聪明,“智也”;同伴受伤了,也不离弃,是很讲义气的,“义也”。古人有很多赞美大雁的诗词,只不过是对人性的一种寄托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