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壹哋砡眯 2017-07-20

《鸳鸯刀》是金庸的一个中篇小说,武侠迷们看过的人不少,但相信记住的人不会多。因为这个写于1961年,仅仅三万多字的小说,在金庸的作品中实在不能说是出色,或者可以说是相当差了。评论家曹文正说这部小说武侠场面不够淋漓尽致,情节巧合过多,主题也没有什么出奇,到最后,又用“大团圆”简单地处理了结局……看完之后,对于主人公,印象还是模糊不清,反倒是配角——满口江湖俗语的周总镖头、质朴滑稽的太岳四侠——让人过目难忘。所以,看这个小说,只不过是金迷们“尽义务”的举动。

全部情节都发生在山西

对于是山西籍的武侠爱好者,这本书还是不要轻易放过的好。它还是值得仔细阅读的——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所有武侠作品中,惟一一部全部情节都发生在一个省的小说,光这一点,就够我们小小地虚荣一下了吧!试想一下,侠客们素来行踪不定,今日塞北,明日江南,在《鸳鸯刀》中,居然肯安于在我们山西活动了,这是不是值得特书一笔?

《鸳鸯刀》的故事很简单:陕西总督寻访到了据说隐藏着可以称霸天下的秘密的鸳鸯刀,托威信镖局献给满清皇帝。江湖义士们自然前来夺宝,与大内高手一番争斗,最终抢到了宝刀。那个称霸天下的秘密,原来只是四个字:仁者无敌。

顺着金庸的笔触,让我们来次三晋武侠游吧。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太岳山风光

故事一开始,便是“太岳四侠”打劫威信镖局总镖头周威信——四侠以“太岳”为名,而太岳山,那是我省境内一座雄山,古称“霍太山”,横亘在晋中、晋南盆地。文明之初,先人活动范围不大,以为此山就是天下第一山,故冠以“太”字。奇峰峻岭,深沟密林,实在可以说是剪径打劫首选之地。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绵山也属于太岳山脉

太岳山下一番争斗,各色人物齐齐出场。晋阳大侠萧半和的女儿萧中慧来到甘亭镇汾安客店。书中说,“这甘亭镇在晋南临汾县与洪洞县之间,正是汾酒的产地”——金庸学识广博,于此可见一斑,连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都载入书中,只是说甘亭镇也是汾酒产地,就不知道所据何典了,也许是一时笔误也说不定。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皋陶——“中国法律鼻祖”

【洪洞县甘亭镇士师村又名皋陶村,以皋陶的官称和名字同时命名村子,这种形式很少见。传说我国的第一部《狱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狱典》刻在树皮上,呈给大禹,禹看后觉得很好,就让皋陶实施。《狱典》归纳了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多项犯罪的轻重,给予不同的量刑。东汉《论衡·是应》有记载,汉代衙门里供奉皋陶像、饰獬豸图,后被传神话为“狱神”。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了玄鸟卵而生了皋陶。皋陶也是古六安国始祖,还是徐国国君的祖先,而且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蓼国国君也有可能是皋陶的后裔。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追尊皋陶为「德明皇帝」。金庸先生写到洪洞甘亭这个小镇子的时候,肯定想到了出自这个地方的典故】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玉堂春酒

【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写到,此处是汾酒出产地。其实,洪洞所产名酒名唤玉堂春,原名玉露。洪洞古属“晋州”管辖。据《洪洞县志》记载:“玉露酒出洪洞,玉露亦称佳酒。”宋代洪洞县苏堡村利用霍泉水酿制的玉露酒,曾远销到幽、燕、豫、雍各州。在明、清两代,玉露酒更盛,有民谚曰:“莲花城,槐村庄,苏三监狱在中央,玉露佳酿遍四方。”可见玉露酒早与洪洞县的“大槐树”“玉堂春”闻名于世。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官府曾多次在洪洞县“大槐树”下设营坊,征集居民,向山东、江苏、四川、两湖及沿海一带移民,在这里集散的居民以“大槐树”为记,挥泪而去。明立德年间(1506~1521年),发生“玉堂春冤案”。妓女苏三(艺名玉堂春)同贵公子王金龙在京相识,后苏三被人卖给山西洪洞县富商作妾,蒙冤被判死刑。王金龙赶考得中,任八府巡按,到太原复查此案,为之平反,并和玉堂春成婚。这个故事被民间编成小说和戏曲广为传颂。后人把“玉堂春”作为玉露酒名,被民间百姓所喜爱。】

说话之间,到了晋阳大侠萧半和五十寿诞之时,江湖故友亲朋都来贺寿,故事也到了结尾之时,大家齐心合力,打跑了大内高手、周威信的师伯卓天雄,抢到了鸳鸯宝刀,“当下萧半和率领家人,收拾了细软,在府中放起火来。乘着火焰冲天,城中乱成一片,众人冲出东门,径往中条山而去”——这儿又让人迷惑了,萧半和为“晋阳大侠”,那么在晋阳居住就理所应当了。晋阳,实际是我省省会太原旧称,出晋阳东门,无论如何也到不了中条山。那山,在我省西南,因在太行山和华山之间,山形狭窄,所以叫中条山,“瞰河洛驭函潼,携幽燕塞秦晋”,自古为战略要地,群雄假使真退至此山,或许攻守兼备,但一夜之间,从晋阳插上翅膀也飞不到这儿。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中条山风光

姜瓖的反清运动

分辨这些,并不是真为金庸挑刺捉虫,只是为省外读者做个参考。写小说不是搞研究,若是太过较真细节,拘泥于小说家的片言只语,也就不是看小说了。我们当注意的是,这个小说,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真实,即使是金庸在写作的时候,也许并没有这么想。

满清据有华夏,在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的今天不算什么,但在古人看来,是异族政权入主中原,并非普通的朝代更迭,至少士大夫阶层有“文化绝灭”的担忧,所以反清运动一面是明遗老的复国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接续华夏文明传承的文化之争。

但一直以来,史学界注意到多是南方的反清活动,对北方留意不多。事实上,仅就山西来说,在清初就发生过多次起义,规模最大者是姜瓖领导下的反清运动。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姜瓖像(百度图片)

姜瓖原来是明朝大同总兵。清朝入关,许多士绅以为他们是为崇祯皇帝向李闯王报仇,所以归附了清朝,姜瓖也不例外,继续担任清朝大同总兵,并卖力地和满清军队一起捕杀大顺残余势力。其间,还因拥立明宗室后裔被清廷申斥。

顺治五年,对朝廷崇满抑汉政策非常不满,又深感朝廷猜忌明降将降臣的姜瓖突然在大同起事,一时之间,山西各地纷纷响应,在很短的时间内,山西全省除了省会太原和少数城池外,差不多都被起义军占领。

金庸笔下的这一部小说,故事全部发生在山西!

傅山像(百度图片)

当年四月,姜瓖与交城山农民义军联合,去攻打山西省府太原。傅山的同学薛宗周和王如金也参加此次战役。傅山在《汾二子传》中说,他们自募人马,自备甲杖,响应姜军,在太原西郊晋祠附近与清军展开了决战,并牺牲在战场上。因为清军装备精良,人多势众,攻打太原失败了——《鸳鸯刀》中,群雄齐聚晋阳,大闹太原,反出东门,似乎可以看作是此战役的曲折描写吧?

当年九月,大同陷落,恼羞成怒的清廷下令屠城,山西这次反清运动被残酷镇压,但残部一直坚持斗争了十七八年。

这次起义,史家评论,最大的特色是参与的人群广泛,上至文武高官,下至普通军民无人不与,最令清廷感到头疼。这其中,可想而知,有多少如晋阳大侠萧半和那样的江湖豪杰。

作者:向右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