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趙永春輯註《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出版

 泮溪别馆 2017-07-20

趙永春/輯註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 2017-6

定價: 126.00

裝幀: 平裝

ISBN:9787100132404

 

內容簡介:本書是趙永春教授關於宋遼、宋金官方出使往來的“語錄”和“行程錄”等原始記錄文獻的輯注。五代兩宋時期,每逢正旦、遼金皇帝生辰,都要遣使祝賀;宋朝皇帝死亡,要遣使遼金告哀;還要遣使將死去皇帝的部分遺留物饋贈遼金;遼金皇帝死亡,要遣使弔祭;新皇帝即位,要遣使告訴遼金;遼金新皇帝即位,要遣使祝賀;臨時有事需要商量則要派遣“泛使”。遼金使節進入國境,要遣使迎接;進入京師,要遣使館伴;遼金使節回國,要遣使相送,等等。這些出使遼金的使者和接送館伴遼金的使者,在出使期間都要將出使應對酬答情況、沿途經過路線及所見所聞,筆錄成書,上奏朝廷,稱“行程錄”、“奉使錄”、“使北記”或“語錄”等等。有的使者還按出使行程寫下了出使詩。五代兩宋出使遼金“語錄”,系使者親見親聞,史料價值很高,但保存至今的“語錄”則很少,且散見於各書之中,為人們使用這些資料帶來諸多不便。該書搜集五代兩宋出使遼金“語錄”、出使詩以及晉出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至遼金的記錄共47篇,並對不同版本進行了補輯、點校和簡要注釋,為人們學習和研究遼金史、遼宋金關係史、東北史以至東亞史提供某些方便。

 

作者簡介:趙永春,男,1953年生,1977年畢業于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遼金元史、東北民族關係史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中國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形成研究”(重大項目)、“中國歷史疆域問題研究”、“中國古代的‘中國’觀與中國疆域形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中國’認同意識與民族凝聚力研究”等項目多項。出版著作有《金宋關係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金宋關係史研究》(個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從複數“中國”到單數“中國”——中國歷史疆域理論研究》(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中國”認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歷史上的“中國”與中國歷史疆域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7年)等多部;撰有《關於中國歷史疆域問題的幾點認識》(《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3 期,《新華文摘》20031期轉載)、《宋金關於“受書禮”的鬥爭》(《民族研究》19936期)、《試論金人的“中國”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試論遼人的“中國”觀》(《文史哲》2010年第3期)等論文百餘篇。

 

 

 

姚坤使遼佚名...... 1

晉出帝北遷記佚名...... 3

胡嶠陷虜記佚名...... 7

宋摶等使遼行程錄佚名 ...... 12

乘軺錄(北宋)路振...... 13

王沂公行程錄(北宋)王曾...... 25

虜中風俗(北宋)晁迥...... 28

薛映記(北宋)薛映...... 29

契丹風俗(北宋)宋綬...... 32

余尚書北語詩(北宋)餘靖...... 36

奉使契丹詩(北宋)王珪...... 38

劉敞使北詩(北宋)劉敞...... 43

出使契丹詩(北宋)歐陽修...... 52

刁奉使北語詩(北宋)刁約...... 58

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詩(北宋)王安石 ...... 59

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北宋)陳襄...... 67

前後使遼詩(北宋)蘇頌...... 78

熙寧使虜圖抄(北宋)沈括...... 93

入國奏請(北宋)沈括...... 103

入國別錄(北宋)沈括...... 109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北宋)蘇轍...... 124

使遼詩(北宋)彭汝礪...... 132

呂希績等接送伴語錄三篇(北宋)呂希績等...... 142

張舜民使遼錄(北宋)張舜民...... 146

陸佃使遼見聞(南宋)陸遊...... 151

使北錄(北宋)陶悅...... 154

燕雲奉使錄(北宋)趙良嗣...... 157

茅齋自敘(北宋)馬擴...... 174

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北宋)許亢宗...... 208

靖康城下奉使錄(北宋)鄭望之...... 224

山西軍前和議奉使錄(北宋)李若水...... 232

北狩行錄(南宋)蔡鞗...... 241

宋俘記(金)可恭...... 249

呻吟語(南宋)佚名...... 260

青宮譯語(金)王成棣...... 275

建炎通問錄(南宋)傅雱...... 282

紹興甲寅通和錄(南宋)王繪...... 290

松漠紀聞(南宋)洪皓...... 312

洪皓使金詩(南宋)洪皓...... 335

使金賀生辰還覆命表(南宋)宋之才...... 349

御寨行程(南宋)趙彥衛...... 358

北行日錄(南宋)樓鑰...... 360

攬轡錄(南宋)范成大...... 390

使金絕句七十二首(南宋)范成大...... 409

北轅錄(南宋)周煇...... 424

重明節館伴語錄(南宋)倪思...... 432

使金錄(南宋)程卓...... 444

 

附錄一: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研究...... 457

附錄二:“語錄”緣起與宋人出使遼金“語錄”釋義...... 470

主要參考文獻......486

...... 493

增訂版後記......515

 

序言

 

宋遼、宋金對峙時期,雙方外交往來頻繁。每年正旦(陰曆正月初一),雙方必須派遣外交使節向對方祝賀,稱“賀正旦國信使”,簡稱“正旦使”或“賀正旦”。雙方皇帝、皇太后生辰,對方亦必須遣使祝賀,稱“賀生辰國信使”,簡稱“生辰使”、“賀生辰”或“生日使”。雙方皇帝生辰,稱為“聖節”,各有特殊名稱。如宋太祖聖節稱長春節、太宗為乾明節(後改為壽寧節)、真宗為承天節、仁宗為乾元節、英宗為壽聖節、神宗為同天節、哲宗為興龍節、徽宗為天寧節、欽宗為乾龍節、宋高宗為天申節、孝宗為會慶節、光宗為承明節、寧宗為天祐節(後改為瑞慶節)、理宗為天基節、度宗為乾會節,金太宗為天清節、熙宗為萬壽節、海陵王完顏亮生日稱龍興節、世宗為萬春節、章宗為天壽節、衛紹王為萬秋節、宣宗為長春節、哀宗為萬年節等,這樣,雙方賀生辰使節就要相應地稱“賀××節”,如賀宋高宗生辰就要稱“賀天申節”等。皇帝或皇太后逝世,要遣使告訴對方,稱“告哀使”。對方要遣使吊慰和祭奠,稱“吊慰使”和“祭奠使”。宋金對峙時期,將二使合而為一,稱“弔祭使”。對方遣使弔祭後,受弔祭一方要遣使答謝,稱“報謝使”,還要將死去皇帝或皇太后的遺留物饋贈對方一部分,叫“遺留國信使”,簡稱“遺留使”。皇帝即位,也要遣使告訴對方,稱“告即位國信使”,簡稱“告即位使”,也稱“告登寶位國信使”或“告登位使”。一方得知對方皇帝即位的消息後,要遣使祝賀,稱“賀即位國信使”,簡稱“賀即位使”,也稱“賀登寶位國信使”或“賀登位使”。皇帝上尊號,對方也要遣使祝賀,稱“賀尊號國信使”,簡稱“賀尊號使”。

上述使節,除戰爭時期以外,雙方必遣。臨時有事需要商量所遣使節則稱“泛使”,也稱“橫使”。泛使沒有固定名稱,皆因時因事臨時定名。如,宋要求議和所遣使節稱“告和使”、“通問使”,因某事乞求于對方所遣使節則稱“祈請使”等。泛使名稱有時與使節出使任務相符,有時與使節出使任務不相符。如紹興二十九年(1159),宋以王綸“為大金奉表稱謝使”,三十一年(1161)以徐嚞“充大金起居稱賀使”等,皆無重大事件可謝和可賀,出使任務主要是為了瞭解完顏亮是否有南侵之意,因出使任務不能明告對方,只能臨時確定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名稱出使。雙方所派外交大使皆有正、副之分,一般情況下由一文一武擔任,特殊情況例外。使、副之下有上、中、下三節人從,一般為50人到100人,多者200餘人,有翻譯、醫生、文書、擔送禮物之人及護衛兵士等。使節將至對方國境,對方要遣“接伴使”,在國境線上迎接,一直陪同使節進入本國京城。使節進入對方京城,對方要派遣“館伴使”,陪同來使在京師的一切活動。使節從對方京城回國時,對方還要派遣“送伴使”相送,一般由原“接伴使”充任,特殊情況可臨時更換。送伴使要一直將使節送出國境,與來使惜別後,各自回國。

宋朝規定,使者回國後,要將出使應對酬答情況、沿途經過路線及所見所聞,筆錄成書,上奏朝廷,稱“行程錄”、“奉使錄”、“使北記”、“出使行記”或“語錄”等。其中,“語錄”之名應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系使者親見親聞,史料價值很高,加以遼金史料貧乏,尤顯其史料之珍貴。但當時人對於這種年年遣使、年年上奏的文書,只當作官樣文章,不甚重視,因此,流傳下來的“語錄”甚少。早在20 世紀初,法人沙畹曾將《胡嶠陷虜記》、《王沂公上契丹事》、《宋綬上契丹事》、《富鄭公行程錄》、《許亢宗奉使行使錄》翻譯成法文,並以《遊行於契丹女真的中國旅行家遊記》(Voyageurs Chinois chez LesKhitanet Les Jourtchen)為名出版,所收“語錄”只有五種。傅樂煥先生《宋人使遼語錄行程考》,認為宋人使遼語錄保存下來的只有六種。臺灣學者王民信撰有《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附《乘軺錄》、《王沂公上契丹事》、《薛映記》、《宋綬上契丹事》、《神宗即位使遼語錄》,又作《南宋國信語錄四種》,共收入宋人出使遼金語錄十種。賈敬顏先生作《宋金人行記疏證十一種》(油印本)以及《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除去五代赴遼行記和金人元人邊疆行記,純屬宋人出使遼金“語錄”只有六種。現經多方搜尋,以為宋摶《使遼行程錄》,路振《乘軺錄》,王曾《王沂公行程錄》,薛映《薛映記》,宋綬《契丹風俗》,陳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沈括《熙寧使虜圖抄》、《入國別錄》,張舜民《使遼錄》,佚名《使北錄》,趙良嗣《燕雲奉使錄》,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鄭望之《靖康城下奉使錄》,李若水《山西軍前和議奉使錄》,傅雱《建炎通問錄》,王繪《紹興甲寅通和錄》,樓鑰《北行日錄》,范成大《攬轡錄》,周煇《北轅錄》,程卓《使金錄》等均屬“語錄”範圍,故全部收入。

宋人出使遼金,除作“語錄”上奏朝廷外,還有其他記錄,如余靖《余尚書北語詩》、王珪《奉使契丹詩》、劉敞《劉敞使北詩》、歐陽修《出使契丹詩》、刁約《刁奉使北語詩》、蘇頌《前後使遼詩》、蘇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彭汝礪《使遼詩》、范成大《使金絕句七十二首》等,皆為使者途經各地抒發感情而作,實為用詩歌體裁記述旅途所見所聞,這些出使詩,最初很可能是“語錄”的一部分,只是使者在上奏朝廷之時,分而為二。在史料價值方面,這些出使詩與“語錄”相輔相成,亦十分重要。因此,本書亦酌加收錄。雖然收錄不全,但亦可窺見一斑。

此外,還有一些“行記”,如《晉出帝北遷記》、《胡嶠陷虜記》、《北狩行錄》、《宋俘記》、《呻吟語》、《青宮譯語》等,乃是其深入遼金、進入東北,按旅途見聞所記,與“語錄”基本一致,史料價值也差不多,因此,本書亦略加選擇,一併收錄。

本書初版因馬擴《茅齋自敘》、洪皓《松漠紀聞》等宋人出使遼金之記錄收入《長白叢書》之他書之中,而未加收錄,本次增訂,補錄於書中。此外,又增收了晁迥《虜中風俗》、《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詩》、沈括《入國奏請》、陸佃《使遼見聞》、《呂希績等接送伴語錄》、《洪皓使金詩》、宋之才《使金賀生辰還覆命表》、趙彥衛《禦寨行程》等。在初版輯入37 篇的基礎上增加至47 篇,仍按使者出使時間先後為序。

宋人使遼主要到達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木葉山(今內蒙古東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等地。宋人使金,前期主要到達金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等地,後期到達中都(今北京)。宋人出使遼金行程錄詳細記載了使者出使路線,如路振《乘軺錄》詳細記載了從白溝至遼中京的路線及其驛站,王曾《王沂公行程錄》詳細記載了從白溝至神恩泊的路線及其驛站,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洪皓《松漠紀聞》、趙彥衛《御寨行程》記載了從北宋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至金上京的路線和驛站。為我們研究宋遼、宋金交通以及東北歷史地理提供了珍貴資料。

“行程錄”不僅記載了使者至遼上京和金上京的路線,還記載了這些城市,包括金南京(今河南開封)、遼南京(今北京)、金中都(今北京)、遼中京、遼上京、金上京等城市建設、建築規模及藝術等,是我們研究古代城鎮歷史及其建築規模和建築技術的重要資料,足補正史記載之不足。

“行程錄”中保存大量遼金政治制度的資料。含官制、兵制等,皆可補充史傳不足,或可互相參證。

“行程錄”所記經濟史料十分珍貴,足以補充其他史書記載之不足,對於我們瞭解遼金時東北邊疆地區的經濟生活,大有裨益。

“行程錄”中保存了大量遼金文化及社會風俗方面的資料,亦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關於宋遼、宋金交聘禮儀,各種史書不是失載,就是語焉不詳,“行程錄”足可彌補這一缺憾。從使節受任,將出國境,對方派遣接伴使迎接;到達對方京師,對方改派館伴使相陪;在京師遞交國書,與對方皇帝、大臣交往,以及各種宴會和禮儀;回程送伴使相送,至國界依依惜別之儀等。這些都有詳細描繪,為我們研究宋遼、宋金外交禮儀,提供了十分形象和珍貴的資料。

在宋遼、宋金關係方面,宋朝使者雖然存在民族偏見,稱遼、金為“虜”為“夷”等,但他們都主張雙方和平相處,反對戰爭。在“行程錄”及使北詩中,歌頌宋遼、宋金和好之文比比皆是,充分反映宋、遼、金人民酷愛和平,反對戰亂之意願。

“行程錄”中對淪陷遼金的漢人生活亦有描述。長期以來,人們對契丹、女真漢化問題研究頗多,對於漢人少數民族化則缺少注意,范成大在《攬轡錄》中記載了漢人少數民族化的事實。當然,這種漢人少數民族化的現象,只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記憶體在,而且仍保留許多漢人的特點及風俗習慣,尤其是心理因素等習慣的保留,長期不能泯滅。因此,這些人仍然心中思漢,“行程錄”記載了許多這方面的事實,反映了遼金統治下漢人對宋朝的嚮往。為我們研究遼金統治下漢人的生活情況提供了重要線索。

總之,“行程錄”的史料價值是其他史書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遼金史料頗為匱乏的情況下,更顯得十分珍貴了。

基於上述原因,筆者多方搜集,輯成此書。每篇“語錄”之前撰一簡要題解,文中附以簡要注釋,以為讀者提供某些方便。另外,因是古籍輯注,有些字與今常用不同,保持原樣。所收“語錄”難免遺漏,注釋亦難免有誤,懇望讀者指正。

 

趙永春

初稿於1994

修改於2016

 

增訂本後記

 

出使遼金之記錄是研究遼金史和宋遼金關係史以至東北亞史的珍貴資料,但由於保存至今的出使遼金記錄較少,且散見於各書之中,為人們使用該資料帶來諸多不便。筆者于十多年前,為了學習和研究宋金關係史之需要,曾搜集到使者出使遼金之記錄,包括使者出使“語錄”和出使詩以及晉出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至遼金的記錄等共37 篇,輯為《奉使遼金行程錄》一書,列入《長白叢書》,由吉林文史出版社於1995 年出版。該書雖然多有舛誤,但所需求的師友及學界同好仍絡繹。由於該書印數較少,無法滿足學者之需,多有愧對師友之憾。近日,承蒙余太山、楊軍先生賞識,建議將該書列入《歐亞備要》叢書之中重新出版,正好切合我意欲完成原書增訂再版的夙願,自然是欣喜有加,感激不盡。隨後便開始了對原書進行增訂的工作。

此次增訂,對原書重新進行了校勘和增補,除了改正一些原書的舛誤、重新撰寫校勘記和注釋以外,又在原輯篇章的基礎上增加了晁迥《虜中風俗》、《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詩》、沈括《入國奏請》、《呂希績等接送伴語錄》、《陸佃使遼見聞》、馬擴《茅齋自敘》、洪皓《松漠紀聞》、《洪皓使金詩》、宋之才《使金賀生辰還覆命表》、趙彥衛《禦寨行程》共10篇出使遼金“語錄”和出使詩等,將原書所輯37 篇出使遼金之記錄增加至47篇。書後附有作者研究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的文章兩篇,又按《歐亞備要》叢書編寫體例,附有索引和參考文獻。

原書在寫作和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宋德金、穆鴻利、段明豔、王德忠、呂文郁、康學偉、宋馥香、鄭顯文、鄭毅、李澍田、刁書仁、衣興國、于永玉、田毅鵬、衣保中、史向輝、周銀紅等師友的幫助。此次增訂,李西亞、孫紅梅、孫九龍、郝燕妮、趙麗、唐抒陽、馬溢澳、白剛、岳雲龍、王嶠、賈淑榮、郝素娟、徐潔、王觀、王姝、祝賀等同志協助我重新錄入全書之文字並負責部分篇章的校勘以及校稿工作。該書重新增訂,對原書全部重新校勘並重新撰寫校勘記和注釋,有如重新撰寫一部古籍整理著作,費時費力,這些同志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余太山、楊軍先生十分關注本書的增訂工作,並給予多方指導和幫助,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和師友也為本書出版付出了辛勤勞動。借本書重新出版之際,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作者水準有限,書中可能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懇望讀者批評指正。

 

趙永春

20165

 

部分篇目介紹

 

姚坤使遼(佚名)

 

後唐同光四年(926),莊宗李存勖被伶人郭從謙所殺,明宗李嗣源即位後派遣供奉官姚坤出使契丹告哀,姚坤輾轉到達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扶餘城(今吉林農安)以東的慎州等地。出使期間,亦當撰有“語錄”,今佚。《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鑒》等書保存有姚坤與阿保機談話部分內容。今從《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輯出。姚從吾撰有《阿保機與後唐使臣姚坤會見談話集錄》一文,可參閱。

 

晉出帝北遷記(佚名)

 

後晉天福八年(943),石敬瑭死,從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少帝,也稱“出帝”。天福十二年(947),遼太宗出兵滅亡後晉,俘虜晉出帝,並將其遷往東北。晉出帝北遷路線及其所見所聞,是研究東北歷史地理、民族風情以及與中原地區交通等重要資料,彌足珍貴。

據《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崇文總目》、《文獻通考》、《通志》等書記載,五代入宋的范質,曾撰有《晉朝陷蕃記》一書,但沒有完本流傳。賈敬顏先生摘取《契丹國志》卷三、卷四有關晉出帝北遷史料和《資治通鑒》、歐陽修《新五代史·晉家人傳》中高後、李氏傳,而成《〈晉出帝北遷記〉疏證稿》。茲以之為底本,再參閱《舊五代史》、《文獻通考》等書,稍加補充而成。

 

胡嶠陷虜記(佚名)

 

《胡嶠陷虜記》,又稱《胡嶠陷遼記》、《胡嶠陷北記》、《胡嶠入遼記》、《陷虜記》、《陷遼記》、《陷北記》、《入遼錄》、《入遼記》等。作者胡嶠居遼七年,于遼穆宗應曆三年(953)逃歸後周,將入遼旅途見聞,筆錄成《陷虜記》一書。原書早佚,歐陽修《新五代史》卷73《四夷附錄》有摘錄和改寫,《文獻通考》、《契丹國志》大體上因襲《新五代史》之文,予以重錄。宛委山堂《說郛》120卷本錄作《陷虜記》一卷,《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據以影印。今以《新五代史》為底本,參考《文獻通考》、《契丹國志》、《說郛》及賈敬顏《胡嶠〈陷遼記〉疏證稿》(《史學集刊》19834期)等論著,重新整理而成。

 

乘軺錄(北宋路振)

 

《乘軺錄》一卷,《宋史·藝文志》著錄。作者路振(9571014年),字子發,宋永州祁陽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以知制誥身份充任賀大契丹國主生辰使。出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一書,上奏朝廷。此書今無傳本,唯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和晁載之《續談助》部分引錄。《續談助》本雖首尾完具,但刪節太多,難窺全貌。《宋朝事實類苑》僅摘錄自幽州至中京部分,亦有刪節。羅繼祖曾合兩書為一,略加校訂,刊入《願學齋叢刊》,賈敬顏又重為輯錄,詳作疏證,油印發行。此外還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等版本。今幽州以前部分取自《續談助》,幽州以後部分以《宋朝事實類苑》為底本,參考他書及羅繼祖校本、賈敬顏疏證稿等,重加點校、注釋而成。

 

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北宋陳襄)

 

治平四年(1067),宋英宗死,宋神宗立,陳襄等充當“皇帝登寶位告北朝皇太后國信使”、孫坦等充當“皇帝登寶位告北朝皇帝國信使”出使遼朝。陳襄按日記載使遼行程及所見所聞,以成此書。歸國後,上奏朝廷。《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也稱《治平使遼錄》、《使遼語錄》等,原附宋本《古靈集》之後,今傳《古靈集》本多無此文,金毓黻先生取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宋本《古靈集》本為底本,校補以庫中鈔本,以成完帙,收入《遼海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據《遼海叢書》收錄。今以《遼海叢書》本為底本重加點校注釋輯入本書,並以《金毓黻〈使遼語錄〉敘》列在前面。

 

熙寧使虜圖抄(北宋沈括)

 

沈括(10311095 年),北宋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熙寧八年(1075),遼道宗派遣蕭禧等使宋“理河東黃嵬地”界,逾期不返,聲稱“必得請而後反”。宋神宗為了解決此事,特以右正言、知制誥沈括假翰林院侍讀學士,為回謝遼國使,西上閤門使、榮州刺使李評假四方館使副之,出使遼國,商議兩國地界糾紛問題。沈括在出使期間,據理力爭,迫使遼國舍黃嵬而以天池為請,同時,“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向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沈括所作《熙寧使虜圖抄》,也稱《熙寧使契丹圖抄》,或簡稱《使虜圖抄》、《使契丹圖抄》、《使遼圖抄》等。其書早佚,唯有《永樂大典》卷10877“虜”字條下引有宋沈存中《西溪集·熙寧使虜圖抄》一書,無圖,且誤以沈括之侄沈遘之《西溪集》為沈括之文集。今傳沈括文集《長興集》缺略甚多,《使虜圖抄》即為其中之一。故只能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並參考賈敬顏《沈括〈熙寧使契丹圖抄〉疏證稿》、王民信《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點校注釋。

 

入國奏請(北宋沈括)

 

熙寧八年(1075)遼朝派遣蕭禧出使宋朝,要求重新劃分河東地界,態度強硬,逾期不返。宋神宗見蕭禧逾期不返,遂以沈括為“審行商議使”赴遼報聘,直接與遼朝皇帝商討分劃地界等事宜。蕭禧聽說沈括已經赴遼,遂不再堅持“必得請而後反”,沒有“朝辭”即匆匆返回遼國。宋神宗見蕭禧返國,遂改稱已在出使途中的沈括為“回謝遼國使”,出使遼朝商議地界。《入國奏請》(或稱《乙卯入國奏請》),就是沈括在受任使遼之後及其進入遼國國境之前所上奏書,記錄了雙方有爭議的四處地界,以及沈括為了解決出使遼國商議地界糾紛問題所提出的一些建議,是熙寧宋遼劃界糾紛的重要資料。原書已散佚,《續資治通鑒長編》注文中部分引錄。今從中華書局《續資治通鑒長編》標點本卷261、卷263 輯出。

 

北狩行錄(南宋蔡鞗)

 

《北狩行錄》一卷,宋蔡鞗著。靖康二年(1127),金人俘獲宋徽宗、宋欽宗等人北返,蔡鞗隨行,因記其北狩事蹟,以成此書。此書有《學海類編》、《叢書集成初編》等版本,《三朝北盟會編》部分引錄稱《北狩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引錄時稱王若沖撰。今以《學海類編》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本為參校本,輯校著錄。

 

宋俘記(金可恭)

 

《宋俘記》記載金人俘虜宋室北遷及北遷後史事。根據其書序言記載,可知該書共分《宮眷》、《宗室》、《戚裡》、《臣民》四個部分,現僅存《宮眷》部分及《宗室》一小部分,餘皆佚失。《宮眷》部分記述宋徽宗(昏德公)、宋欽宗(重昏侯)及其眷屬北遷及北遷後史事,每部分包括宋帝本人及其妻、妾、婢、子、女、媳、孫、孫女等,逐一記錄。《宗室》記述宋室諸王北遷及其北遷後史事,包括諸王本身、妻妾、子、媳、女及王府大臣等。本書記載雖然簡略,但多為宋金二史所無,足補正史之缺。本書作者可恭,生平無考,但據本書記載來看,大概是監押宋俘之人,所記史事應該可信。今以僅有己卯叢編《靖康稗史》本為底本,參閱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證》等書輯入本書。

 

北行日錄(南宋樓鑰)

 

樓鑰(11371213年),字大防,號攻媿主人,宋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乾道五年(1169),試吏部尚書汪大猷、寧國軍承宣使曾覿使金賀正旦,樓鑰以書狀官從行,記錄途中見聞而成此書。此書有《知不足齋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等版本,樓鑰文集《攻媿集》亦加收錄。今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本《攻媿集》及《叢書集成初編》本《攻媿集》,略加注釋輯入。

 

使金錄(南宋程卓)

 

《使金錄》一卷,南宋程卓(生卒年不詳)撰。卓字從元,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程大昌從子。嘉定四年(1211)以尚書刑部員外郎假工部尚書同趙師嵒充賀金國正旦國信使、副,出使金國。往返四月餘,將途中經歷和見聞,隨筆記述,以成此書。是書于金蒙兵事、金代地理、金代政治、金代經濟等,均有涉獵。明人程敏政將其書收入《新安文獻志》之中,四庫全書雖未收其書,但在《存目》中予以著錄。此外,尚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鶴儔抄本以及《碧琳琅館叢書》、《芋園叢書》、《續修四庫全書》(據李鶴儔抄本影印)、《芋花庵叢書》(亦稱《芋花廣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碧琳琅館叢書》本影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據《芋園叢書》本影印)、《中國野史集成》(據李鶴儔抄本影印)等版本。本書以《碧琳琅館叢書》本為底本,參考《新安文獻志》、《芋園叢書》、《芋花庵叢書》和李鶴儔抄本等各本點校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