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100年来荆州人是怎么生活的?老照片来告诉你……

 湖北十堰重庆李 2017-07-20

    荆州,一座有历史和故事的古城,目前荆州的建设日新月异,很多历史建筑逐步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和生活,甚至很多生活习惯和行业也被时代更迭。在记忆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忆,但我们不知道50到100年前,在这个城市生活的祖辈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这组照片,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点历史的印记,让我们了解一点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曾经走过的路。











老沙市的城市建设




    沙市依码头而兴,靠近码头的中山路就是最为繁华的一条街,街道两侧分布着全市大部分的商埠、银楼和外资银行,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一条纯商业性质的街道,与此相匹配的是各种百货店、旅社、酒楼多达150多家。 图为民国二十三年4月(1934年6月)建成的沙市中山马路。


    图为1935年的沙市海关楼,楼后建筑是沙市打包厂。沙市海关从开关至辛亥革命爆发前,征收的总海关税为关平银21万两,这笔银子除少量用于关务开支外,其余都被汇往北京用于偿还外债和战争赔款。


      改建后的克成路口:图为1934年的克成路口街景(现为大湾路口),左侧的尖顶高屋为原沙市报馆。1934年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出资2万多银元对弯曲残破的殷家巷进行了改建,老巷拓宽取直后,变成了一条宽8米长80米、南连中山大马路和三民路交汇口、北抵旅寄坊和徐家花园的大马路。为彰显徐源泉推行新沙市市政建设计划的功绩,以徐源泉的字号将这条马路命名为克成路(今新沙路)。


       这是当年武昌城的首富刘季五在沙市修建的打包厂,厂房设计是请上海一家洋行设计事务所完成,主厂房高四层,长92米,宽31米,梁、柱、楼梯和整板基础都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同时配套设计了办事房、打包修理、原动车间、物料仓库等。工程由汉口明巽营造厂承包,一个叫罗伯特的法国工程师负责监工。工程使用的钢筋、水泥和红砖等都从汉口运来,粗砂和卵石虽取自本地,但都送到上海做过合格检验。1927年工程动工,至1929年10月建成投产。图为当时代表国内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打包厂机器房。


打包厂北楼

打包厂的管理层和技术骨干。














 奉献一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沙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场景。




出生商贾家庭的公安县余氏三兄弟。


在中山路卖扫把的小贩。


      图为剃头挑子的“理发师”正在生火,“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怎么来的。剃头挑子上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剃头梳辫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水盆、烧水的火罐,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


卖招财进宝摆件的小贩,正在招揽生意!开张乔迁之必备,呵呵~


  在章华寺附近卖豆腐的小贩,那时没有城管,满街都是摆摊的小商小贩。


    在荆州城北门附近卖豆芽的小贩,荆州种植豆芽历史较早,传说张飞在公安屯田时,最喜欢吃豆芽,民间一直有“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的谚语。


     补锅匠是荆州地区比较典型的传统手艺之一。旧时哪家的的锅碗瓢盆烧炸了或打破了,丢掉可惜,于是就找补锅匠补补再用。荆州花鼓戏,就有比较著名的传统剧目《补锅》。


在古城三管笔下,正在用三只笔同时写字的算命先生。


古城边,小贩在挑子上位自己做了一个遮阳伞。


    从上面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小贩也代表着城市经济,是普通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写照。那个时候,一个小贩,一小堆货物,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生活来源。小贩们或走街串巷或在街头一隅做着自己的小生意,可是整个画面却给人一种和谐欢乐的气氛。











    日本人来了!!




   1940年6月8日,日军第六师团藤崎部骑兵和步兵共2000余人,由荆门南下,沿襄沙公路经秘师桥围攻荆州。另一路由潜江经丫角、草市到达荆州。之后,两路日军直接向沙市市区开进。6月8日下午三时,荆沙城区全部沦陷。图为日本军队攻占沙市中山公园。


日军冲上宝塔湾          (图片刘波提供)


日军入城后在沙市商会旁张贴告示。旁边是举着日本旗的沙市商人。(刘波)


         这张见证日军投降的合影照这张老照片摄于1945年9月13日,照片标题为“三十四年九月十三日陆军七十六军暂五七师于荆沙接受日军独立第五旅团投降缴械纪念”,时间、地点、事由均交待明确。参加合影的中方军人有七人,他们是师长祝夏年、副师长麦宗禹、副师长赵璋、参谋长胡柏生、副官主任吴灿、第二团团长陈简、炮兵指挥官张锦璨。日方有五人,他们是日军独立第五旅团长村上宗治少将,日军随员盐原少佐、岩井大尉、水户大尉、筒进少尉。照片分三排站立,中方师长祝夏年、参谋长胡柏生、日方村上宗治三人在第一排。第二排五人,第三排四人。

   照片的背景是在江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和江陵县立沙市中学的门口。















工业复兴



    图为1946年沙市邮务工会代表在楼前合影。随着沙市邮政业务的日益增多,以租借房维持办公的方式已不适应邮政发展的需要,为此在1936年8月,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决定新建沙市邮政局楼,楼址选在中山大马路的白杨巷口。1936年10月大楼动工,1939年底落成。


     图为1930年的沙市电气厂大门。1912年,沙市邓氏富商邓心田等人在沙市毛家坊创办了荆沙普照电灯有限公司,这是荆州有史以来的首家电力公司。但由于经营不善,1927年公司关闭。1930年,徽帮商人吴继贤召集7名股东,用4000块银元买下普照电灯公司的发电设备,新创办了沙市电气股份公司,并在沙市丝线街(现崇文街一带)新安书店内建成了沙市电气厂。


       图为1931年李玉山以公司总经理身份在沙市纱厂视察时留影。左二为李玉山,右二为厂房建筑设计工程师王信伯。在荆州最早创办机器纺纱大工厂的是石首人李玉山,他早年在上海日商纱厂做原棉收购生意。1928年,看好在原棉产地沙市加工纺纱商机的李玉山,在上海发起成立了沙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沙市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生产的大纱厂。















新中国成立了!!



荆江分洪工程北闸首次开闸分洪纪念(毛善华)


1951年荆江分洪工程春工总结会议合影(权超)

北闸的工人们正在开闸 (毛善华)


   1966年,荆州滩桥发生了200多位农民毒蕈中毒事件,全国支援救护。整个过程紧张激烈,曲折复杂,最终无一死亡。干部、群众之间真诚质朴的深情让人动容,领导干部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工作作风令人感佩,堪称荆州版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张照片反映的是浦士培先生(右一)当时在老百姓家中采访相关干部和群众,左第2人(持扇者)为滩桥区副区长左秋鸣,左第3人为副区长刘景荣  (浦士培提供)

上世纪60年代,沙市中学的学生们走向广阔天地开展社会实践。

1978年监利县汴河公社粮食丰收 (肖华)

沙市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项目——沙市市电冰箱厂与日本松下公司技术合作签字仪式,1988年4月摄。(张明贵 摄)

    电影《小花》,北京电影制片厂1979年摄制。很多场景在荆州古城取景拍摄。在中国的现当代电影史上,《小花》的出现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叛逆”意识使得当时看惯了传统故事片的观众耳目一新。这张当年剧组演员的照片,不知道你还认识他们吗?

  这是一九八八年荆州市总工会举办的全国二十城市华康杯职工健美邀请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荆州市(由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的健美活动开展得十分热火,不仅成立了市健美协会,经常进行健美比赛和展示活动,派代表队参加全国、全省健美比赛,而且还举办了全国二十城市职工健美邀请赛。(赵楚辉)














   

图片中的人和事,

离我们那么遥远,又那么接近;

既陌生,又熟悉;

既亲切,又苦涩。

父辈的影子,

童年的记忆无不展现在眼前。

这也是荆州人的故事

也是荆州的历史


一张照片,记载着一个故事;

一张照片,讲述了一段经历;

一张照片,勾起了一份回忆;

一张照片,饱含了一份情感。


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

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

难忘曾经,

难忘我们一起的那些岁月,

再也回不去,

但我们要记住

记住祖辈留下的

痕迹。

 









  (有部分未署名网络截图,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或者留言,

我们将及时处理。么么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