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大毕业生伍继红的失败,是社会进步带来的阵痛(纸片人的悲哀!)

 梵音莲目 2017-07-20

文/张宏涛

一,沉重的话题

这几天,人大毕业生伍继红沦为赤贫家庭六子之母住危房吃低保”的新闻轰动一时。其母校为其组织募捐救助,鼓励她重拾专业,将来回母校档案管理室工作的新闻,也在网上引起热议。


大部分人表示感动,表示还是要考好大学,这样就有一帮好校友了。

少部分人认为这是“汉大帮”,认为她是自己的原因,被救助,特别是回母校档案室工作这是不公平。

我认为:捐款救助是出于好心,但说回母校档案室工作应该是句鼓励的空话,不会不经考试就让她进的。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眼下最应该做的,并不是给她教材,让她重新准备拾回专业,而是应该带她去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那里做测试,检查她的精神状况(她自称自己有点精神问题……),然后有病治病。没病再谈其他。

因为没有做这个检查,我们还无法确定她究竟是否有精神问题,如果有问题,那么是何时出了精神问题?以及精神问题有多严重?

但我想:即便她有精神问题,也应该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也不是遗传性精神问题,是后来长时间的生活不顺才导致她逐渐有了精神问题。

抛开精神问题不谈(就是假定她的现状不是因为精神问题造成的;反过来,她的精神问题,很可能是长时间持续这种现状造成的。也可能她并没有什么精神问题),我们来谈谈她为何会沦落到这么赤贫的境地。

二,时代原因

从结果看,我们知道她活得很失败,这个失败,是谁的责任?我想,这其实是社会进步带来的阵痛。就像《孔乙己》一样,她的悲剧,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时代的原因是大学生包分配的制度取消了。

伍继红1994年考上中国人大,1996年原人事部印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铁饭碗”被打破。到1998年她毕业时,就只能自主择业了。

在她没有上大学之前,所有的宣传都是——努力学习吧!别的不用管,只要考上了好大学,就是天之骄子了,就一生无忧,荣华富贵尽在手了。

但等她毕业的时候,发现时代变了。

就如同我在《“达康书记”换大米谈对孩子的教育观》一文所说:

很多人觉得“达康”食古不化,像个呆子,很可笑。但我却觉得可悲,这个不是达康的错啊,他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啊。

他从来都按老师说的,把美声唱法当做唯一正确的唱法,他也一直是这样做的,都做到人嗓合一,平时说话都是“美声”腔……可是现在,大家突然都告诉他,你要改变唱法,大家不需要美声唱法了……

小品只是一个缩影,美声唱法只是一个代表或象征。时代在快速发展,很多父母和老师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用陈旧的观念来教育孩子,如果孩子很听话,最后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被父母和老师坑了!

如果社会没有发生进步,那么,毕业后的伍继红会被分配一个铁饭碗,然后在那里工作一辈子……她的工作能力应该不强,但如果做一些不需要与人打交道,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活儿,她还是可以胜任的。

即便如此,她还是会在工作上很不顺心,将来还会在婚姻等方面遇到很大的问题,还是会不幸福。因为她不会与人交往,也缺乏爱的能力。

包分配的制度,保护的其实是能力差的人,束缚的是能力强的人。

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能力的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不会被不好的单位困一辈子;能力差的人,就只能去差一点的工作岗位上。而不能胜任工作的人,会被辞退。社会逼迫大家都要不断进步,都要成为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

三,伍继红的童年经历导致她容易成为纸片人

很多人认为,伍继红原本是天之骄子,如今沦落到这个局面,实在让人唏嘘。

但我认为,她原本就不是天之骄子,只是空有天之骄子的头衔。

她实际上是一个悲哀的纸片人!

人本来是立体的,人生本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她活得极其单薄,高考前的人生极其单调,生命里只有学习书本知识和和考试。她是最可怜的纸片人。

从有限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出,伍继红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地区,她是家里的老二。上面有姐姐,下面有弟弟和妹妹。

这种上有姐下有弟的女孩,往往是得到爱最少的孩子。

在老二出生前,老大无论男女,都会独得一份恩宠。到了老三或老四,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自然会备受宠爱。只有中间这个女孩,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因为父母希望是男孩。

当儿子出生,父母要照顾最宠爱的儿子,而且儿子最小,也的确最需要关注。老大呢,已经有意识了,已经会索爱了。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于是,无论从主观角度,还是客观角度,半大不大的老二就自然是最容易被忽略,最缺爱的。

我老婆有个小学同学,就是这样的老二。父母、爷爷奶奶、街坊邻居、老师们都常批评她,说她是多余的,说由于她的出生,导致家里被计划生育罚款很多……这个可怜的备受所有人嫌弃的女孩,小学三年级就投河自杀了。

童年缺爱,而且是非常缺爱,家里又缺钱(娘家多年因经济原因未来看过她,可见有多穷),这会导致一个女孩有很深的自卑和不配得的感觉。也就是说,她习惯了被忽略、被冷落,习惯了吃苦耐劳,习惯了过穷苦的日子。

因为在家中尴尬的地位,她很难喜欢与人打交道(和自家姐弟都不好处理关系,发生争执时,打不过姐姐,不敢打弟弟,只能吃亏,于是干脆尽量少交往)。她会习惯自闭。这样不喜欢交际,又能吃苦的女孩,在学习上,往往会很强。

因为这是唯一能让她们可以骄傲一点的事情了。也是因为她们封闭了自己其他所有层面的兴趣和爱好,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学习书本知识上。于是,她们容易在应试教育中脱颖而出。她以高分考上人大,也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伍继红并非天资聪明,她的成功是压抑乃至阉割自己其他方面所有的能力,全部用到学习书本知识上,并靠勤奋来补拙的结果。20岁考上人大,应该是复读过的。当然复读考进人大,也是很不容易的。多少人复读也只能考个很差的大学,比如我。还有很多人复读几年,也还是什么大学都考不上。

我老婆有个同学,就是那“别人家孩子”,从小到大,每次考试都第一,一直是老师推崇的榜样。后来高考失利,没考上理想的大学,家长和老师都要求他复读一年,争取考清华北大。他不想复读,却迫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选择复读。复读半年的时候,他就精神分裂,而且谁也认不出了。更别说高考了。自此退学治病。过了好久,才出院。虽然认人了,但从脸上还是可以看出精神不太正常。说话也变得慢了很多。

四,家庭环境和应试教育共同将她培养成纸片人

虽然她考上了中国人大这样的中国顶尖学府,但她并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的代表。

一个人优秀与否,未来能否成功?学历只是其中一个维度,重要性连前三都排不到。健康的心理、远大的志向、审时度势的能力,为人事处的能力、爱的能力、处理情感关系的能力、抵抗挫折的能力、执行的能力,是否有一技之长等等,都远比学历重要。

可是,作为一个穷困缺爱家庭长大的农村女孩,作为一个全力以赴在应试教育中拼杀的女孩,她没有机会去了解这些人生中更重要的事情。

她的父母没有能力教她这些,她也没有机会接触这些。

我并没有责备她父母的意思。她的父母也只是底层最普通的父母而已,并非坏人。重男轻女在贫困地区,乃至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是普遍现象,家里的老二女儿童年被忽略也是普遍得不能再普遍的事情,欧美几十年前,也一样。

她的父母不是不爱她,而是缺乏爱她的条件和能力。贫困的物质生活,导致他们都挣扎在生存线上,顾不上那么多。而贫困且在农村生活的背景,也决定了她的父母没有多少见识和能力。能供她一路上到大学毕业,也许已经使出了她父母的全力了。

只能说:这种家庭的孩子,的确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后来要逆袭不是不可能,但是要用超出常人很多倍的努力和运气及天赋和后天修炼的能力才行。她缺了能力,更缺了运气,也没有机会发展什么天赋。

应试教育帮不了她。她的老师们只会把她当做同学们的榜样,恨不得大家都做只会埋头学习的纸片人,不会去教她注意与同学交往……她被老师捧杀了。真以为她成绩好,就是优秀学生,就是三好学生(我们那个年代的三好学生的评选完全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只看学习成绩,所以虽然我体育很差,但因为文化课成绩好,所以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进入人大后,她获得了一个打开视野、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惯性的力量是强大的。她可能抬头望望这个她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后,感觉害怕,然后又把头低下了,又开始了高中那种苦行僧式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那个时候,社会还不允许大学生早恋。她作为一个老实本分,没有家庭背景,相貌也普通的女孩,很可能也并未有过恋爱史。她依然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心智可能还如小孩一样,并无成长。

接下来就是应试教育的承诺——考上好大学,就有好工作——也不兑现了。她毕业的时候,不包分配了。

五,纸片人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对口工作不是找不到,只是她不会做规划,又优柔寡断,还有很深的不配得感。就是她内心认为,她得不到对口的好工作。

于是,大四那年,她走了无数弯路,浪费了很多时间,即便当梦寐以求的对口的好工作真的降临时,她也会因为内心的自卑和不配得感,而不太敢相信,会迟疑,然后错过了这份非常难得的好工作:北京教育水平科技产业最发达的区——海淀区档案馆的工作。

后来考公务员,笔试通过,面试没过。很多人认为是黑幕,说她可能被人顶掉了。不过我觉得她面试不过,应该是正常的吧。因为面试本来就不是人人都能过,好像是三比一的录取率。她本来就不是个善于言谈的人,而且她又自卑。面试对她来说,是很大的难关。

此时,有两种选择都是很好的,一种在北京或广州等大城市找非对口或非事业单位的工作;另一种在老家那边考公务员。北京对口单位的公务员难考,但家乡的公务员相对好考啊,何况她学历在这里放着。

我们镇前几年来了个硕士,直接就是副镇长,还是我们整个区学历最高的镇级干部。二十年前,以她的学历,在家乡考个公务员,职位也不会太低。

可惜她选择的是回家乡找普通的工作。这是水往低处流了。

两千多年前,秦朝宰相李斯就发现,在厕所的老鼠,只能吃屎,还得担惊受怕,常受人和狗的威胁。在粮仓的老鼠却丰衣足食,生活安逸。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才是个人发展的正确途径。

伍继红之所以逆潮流发展,我想还是因为她内心深深的不配得感,让她觉得赤贫的环境才属于她。

不过,她第一次往低处走,还算不错。可以用其所学,工资在那个年代也算很高了,三千多。

但是8个月后,因和同事有矛盾,她索性将工作辞掉。然后去做了本家给她介绍的工作,制作新年贺卡、日历,每月工资勉强1000块钱。

这是再次往低处走了。她依然没有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但如果仅仅只是这个同事的问题,她可以跳槽到另一家同类型的工资高的公司。事实却是她去了一家工资大降且技术含量低了很多的公司。这公司还是她本家帮她介绍,而不是她自己主动找的。她已经被失败打击得怂了。不配得感引发了她的失败,而多次的失败,加深了她的不配得感。

一个多月后,伍继红再次离职。这次她去了福建,并且彻底与自己的专业诀别,“是服装厂,每天和鞋服打交道,缝缝扣子,裁剪衣物。”虽然是体力活,但伍继红强调,“那是台资。”

这可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一步步往低处走,见过了江海,还非要往臭水沟钻;喝过了美酒,偏还选择劣质酒。

我想这也同样是不配得感作祟。不配得感太重,就会不自爱!就会让自己一步步沦落。让自己放弃好的工作岗位,让自己过最差的生活。

她走的最臭的一步棋,莫过于选择和一个文化水平低的做体力活的农民工急匆匆结婚生子。

两人学历上的差距这么大,几乎所有人都会觉得不般配,为何她还会选择与其结婚呢?还是强烈的不配得感导致的。

双方家庭背景相似。她内心太自卑,她不相信自己配得上条件好一点的男人,加上父亲的去世,让缺乏自立自强的她失去了主心骨,急于抓住一个男人来做自己的主心骨。

接下来是进一步的自弃。她彻底放弃了工作。从此长达17年都没有再出去工作过。

我想原因是她太累了。过去苦学十多年,考上大学,但是并没有改变命运。

毕业后心情非常失落地做了两年,远比学习还要辛苦(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工作能力也不强)。

她考上中国人大的骄傲都被冷冰冰的现实给粉碎了。她发现自己过去受到的教育和宣传和现实都是大不一样的。她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和勇气。

她想好好休息一下,过去“努力”过度了……

接下来丈夫的背叛,给了她新生的机会。

(插一句,我觉得丈夫的背叛固然不对,但可以想象她婚后死气沉沉的样子,是容易让丈夫逃离的。)

此时,她可以带着一身傲气,重新回归社会,去找一份能够谋生的工作、自救。

可惜她没有。

她陷入了偏执,离婚后,再三去找前夫。前夫避而不见。离婚的打击彻底击垮了她,她的精神开始出现问题。

接下来又稀里糊涂地二婚,然后以两年一个孩子的速度又生下五个孩子(和现任丈夫结婚后生的第一个孩子不是现任丈夫的)……

她彻底失去了自我,成了行尸走肉……

以一个纸片人的身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活成这个样子,虽然让人唏嘘同情,但又几乎是必然的。

六,愿天下不再有纸片人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和一些同行朋友,见过不少这类悲剧。

比如有名牌大学学生入校半年被劝退,因为换了五个宿舍,都无法和室友相容。因为她过去被洗脑的就是:只用管学习,其他都不要管。和同学交往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她每天在自己家住宿,在学校只是上课,不和同学交流。人际交往能力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还有有名牌大学毕业,因完全不能与人交往,找工作受挫,最后呆在家闭门不出,最后住进精神病院……

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把自己活成了纸片人,只是一门心思“学习”,不与同学交往,没有任何朋友,最后无法与人相处,无法适应现代社会。

我还见到很多家长,在努力把孩子培养成纸片人。

比如有个部队退下来的老干部,一门心思培养孙子,不许孙子与同学玩,孙子的同学来他家玩,会被他赶走。他不许孙子有任何除了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

还有个朋友,她的长辈也是再三要求她上初中的儿子不许打篮球,要节约所有时间用来“学习”!

这都是在培养纸片人!是在害孩子!真正的爱,是会帮助孩子扩展视野,拓宽自我界限,增加更多人生的可能性的;绝对不是这样培养孩子成为呆板单薄的纸片人。

希望这个新闻,能够引起众多家长们的警醒: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活成纸片人,埋头学习,不与同学交往,不与任何人交往,只把“学习”看成正事。

考上名牌大学,就等于鲤鱼跳龙门,一生荣华富贵享用不尽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要获得幸福和成功,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的“天之骄子”是没有希望的。

同时,即便家里贫穷,也尽量不要把“不配得感”植入孩子的内心。

七:关于学习

伍继红虽然考上了中国人大,但她只是考试成绩好,不代表她善于学习。

她只是善于在应试教育下的考试中取得高分。

她只是学了,但没习。而且她学的恐怕都只是是皮毛,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不是背后的思维方法。学习的真谛本来应该是通过学习相关知识,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

就好比《少林三十六房》的电影里,少林和尚通过高难度的担水往厨房的水缸倒水等方法锻炼少林和尚们的臂力、平衡能力和耐力,这才是真正的目的。至于把水缸倒满,这并不是目的。而伍继红只是应试教育的成功者,她走的是捷径,相当于把水缸倒的很满,但她的臂力、平衡能力和耐力没有得到锻炼。

新闻最后,伍继红告诉记者,她还是希望进到事业单位,拥有一个有编制的铁饭碗。童年的困苦经历,扼杀了她的一切兴趣爱好,泯灭了她的雄心壮志,导致她把人生最大的目标就设定在拥有一个铁饭碗——可以安稳地活下去——上。

《女王的教室》里有句经典的台词:当一个人丧失了上进心和好奇心的时候,她就已经死了。伍继红有这样的想法,也就意味着,她丧失了上进心和好奇心,这本来已经很可悲了,然而更可悲的是,她不但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越过越穷,不但自己穷,自己的孩子也更穷,更缺爱,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吧!

在社会的误导下,她始终认为考上大学,拥有铁饭碗,就可以一劳永逸。这种思想,会害人的。终身学习才是趋势,一劳永逸的时代早没了。大清都亡了多少年了。

八:最后吐个槽

这么穷,住危房,为何生那么多孩子?


伍继红回答说:婆婆说我不适合结扎,否则有生命危险!

一个人大的毕业生,在这个话题上,居然不相信医生,而是去相信可能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多病的婆婆,不知道是学习学傻了,纸片人到这么彻底的程度;还是因为多年的挫折刺激得脑子糊涂了?

就算买不起避孕套,吃不起避孕药,避孕的方式也不止女方结扎一种啊,男人也是可以结扎的啊!

计划生育部门又是干什么吃的?这都生了多少个了?为何不能给这家人讲讲如何避孕呢?

伍继红一家现有9口人,住在几间漏雨的危旧土坯房里,公公、婆婆年已七旬,且婆婆患有残疾,终年卧病在床。丈夫憨厚体弱,在外务工,收入微薄,难以维持家庭基本生活。

伍继红前后共生养6个孩子(第一个孩子随前夫生活),由其自己抚养的5个孩子中,目前最大的10岁,最小的只有2岁多,4个孩子在读小学,1个小孩患病。

这样的家庭状况,负担实在太重,即便是靠着大家的捐款(前几天捐到15),也不容易脱身啊。

想起前几年,我和民政部门下乡做慈善,看到一家人。家里残破肮脏,男的正常,女的是个精神病,村里照顾让她扫地,给工资。三个孩子,老大是男孩,一岁时,被她弄进了油锅,一张脸极其扭曲,比鬼还可怕,大中午的,把我吓得打冷战。他因为从小被毁容,没人敢和他交往,他没有任何社交活动,所以即便没有遗传精神病,也会变成精神病。

老二是女孩,上了多年小学,不知道一加一等于几,遗传了母亲的精神病基因。

老三也是女孩,相对没那么傻,但到初中的时候,突然得病,瘫痪……

这样的家庭,靠救济,是改变不了命运的。这个男人值得同情吗?

本来是值得的,但是我看了下他的资料,18岁就结婚了。你着什么急啊?如果是到了三四十岁,还找不到对象,没办法只好找个精神病也就算了(当然这也是不可取的),但他才18岁,就急匆匆找个精神病人结婚了……

过早要孩子,要很多孩子,这不是不可以,得有经济基础才行啊。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伴侣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欢迎加入童年阴影·父母关系群

 ——————————————————————————

作者:张宏涛,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灵绽放减肥群创办人/自传写作班创办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