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新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行益乐 2017-07-20

作者简介

杨荣,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兼职上海市督学。

从6月底开始,

一位上海市民走遍了市区的培训机构,

至今仍没有为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报上一个“衔接班”,

他有些后悔:“纠结了一下,就把时间错过了。”

事实上,面对暑期补习班,许多家长都在纠结——一方面不愿孩子太累,并且花费不菲,另一方面看见大家都在补课,又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比天气更热的,是暑假补课!

有一句话,几乎所有的中国家长都曾经听到过,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话最初是由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提出来的。她的本意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没想到,这句话后来被各种早教、培训机构等商家利用,不断被曲解,成了要让孩子早早学习认字、算术、英语等学科知识的“鸡血口号”。


输入

家长们要拨开层层迷雾,重新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


一、性格滋养人生

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育,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的关照。我觉得,家长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要重新理解“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中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育儿要把健康身心、积极情感、良好习惯作为重要的内容来对待,特别是在孩子读小学前,对孩子性格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阵热潮,培养“少年大学生”。但有研究表明,这些智力超常的儿童经过多年培养之后大多数并没有在创新领域或者在相关行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

相关专家进行了研究,看看“超常儿童”为什么长大之后“泯然众人矣”,结果发现,在孩子18岁以前,社会常常是用知识、智商等因素来选择所谓的“常超儿童”,这些被选拔出来的孩子在智商方面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但是,这个选择过程和后续的培养过程中都忽略了孩子的情感、性格、抗挫折能力等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慢慢的,这些孩子在更加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就出现了不适应,优秀的光环也便逐渐褪去了。

二、集体学习能力是学力“增值器”

我还想提到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现在孩子们的集体学习能力下降明显,有的孩子因为长期参加一对一个别教育,越来越不适应在班集体环境中的学习。

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多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一个孩子站起来发言时,其他孩子也不能认真倾听。这些现象都是集体学习能力下降的表现。

老师、成人、书本知识,是今天学习的资源中的很小一部分,而伙伴、即时信息等都是学习资源,向老师、书本、从伙伴交流中提取信息都是提高选择、判断思维力的有效方法。

 当然,现在很多新的技术应用到学习当中,有助于个性化的学习,但无论如何,未来的学习可能会个性化,但事业的发展,项目的研究越来越团队化,走入社会之后,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都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今后发展的好,一定要在个体发展的前提下让孩子在集体中找到位置。

 现在有些孩子社会性情商亟待培养,角色体验、分工合作整体偏弱,察言观色能力比较差,主动合作的倾向和能力也越来越弱。这部分源于现在每个家庭的子女比较少,孩子从小个体化成长的经历远远多于群体性活动。所以,学校要努力创造环境,家长也要有意识地把孩子放到同龄的小伙伴中间去。

 只有在小伙伴当中,孩子才会慢慢学着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孩子可以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他懂得谦让;能力弱的孩子,家长要引导他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习惯是最大的财富

习惯需要榜样

习惯需要养成

习惯需要固化

对小学生的家长来说,要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孩子对家庭、对父母有一种亲密感。

这种亲密感随着孩子成长,逐步变成对家庭的责任感,继而慢慢放大成对自己的责任感,对周围人的责任感,对团队的责任感,进而成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家长还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感恩之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其次,家长要更多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

现在很多家庭看似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但转来转去主要是围绕孩子的生活转,在生活中则给予孩子绝对的、无原则的满足,对孩子内心的关注则是缺乏的。

家长们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衣食住行,或者是聚焦在孩子的学业方面,从不问孩子对什么感兴趣,也不问孩子真正想要做一个怎样的自己。

涉及到孩子的时间安排,家长大包大揽做主,没有商量,没有孩子的自主选择空间。这样一来,在孩子真正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培养自己的选择能力,今后在选择大学、工作的时候也不具备这种能力。

再次,家庭教育中要给孩子正向引导,尽量延后孩子介入社会生活的时间点。

毋庸讳言,成年人的世界中有很多功利的,甚至是负面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让孩子过早接触到这些,会让孩子误以为家庭可以决定一切,父母可以决定一切,财富可以决定一切。所以,大人的社会尽量不要让孩子去介入。

 成年人在家里讨论问题时,也要注意传递出的信息是正面积极的,要告诉孩子成功需要艰苦奋斗,父母只能帮一时,不能帮一生。事实也是如此,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时一直帮,孩子长大失去依靠就会一下子跌到无助的谷底;如果父母比较粗线条,该让孩子经受风吹雨打的时候大胆放手,可能孩子成长得会更好。

 最后,父母要呈现出积极的状态。有的父母把自己所有的人生价值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为了孩子牺牲一切。但家长其实需要呈现给孩子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这样孩子才能看到什么时候有价值的、精彩的、积极的人生。

 父母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有些家长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但自己从不读书。这样孩子常常会觉得只要长大了就可以不读书了。父母需要营造出一种学习的家庭氛围,自己也要做一个学习者。 

另外,父母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家庭亲子活动,比如亲子读书、亲子锻炼、亲子家庭劳动时间等。

 四、养成价值观,奠基人生

价值观,影响人生的

品质、高度与宽度。

 一个健全的孩子一定会经历一个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慢慢品味各种社会角色。这个过程中人生基本价值观非常重要。

 我们学校在2008年从育人为先的使命出发,明确了实验小学学生应当具有“爱祖国、守规则、讲诚信、会学习、负责任、敢开放、懂简朴、有快乐”八大要素。 

我们希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先给孩子一个家的概念,然后慢慢地让孩子理解国家的概念。我们希望家长首先是一个受规则、讲诚信的人,进而帮助孩子确立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


另外,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做。有的家长一直对孩子说,你只要把琴弹好,把书读好,其他的事情不用管。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书包没理好,会抱怨说:“妈妈没有帮我理。”有的孩子已经人高马大了,放学书包还是让年迈的爷爷奶奶背……


  

 其实,一个人能够独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立足点。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高尚道德的人。

总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更多关心孩子社会化进程中的情感、心理、性格发展,至于能力、学业发展等,都是相对次要的。

 小学教育历来被誉为“启蒙”教育,启智养性育情,一如自然中的一颗种子,伴随年龄增长,生命之树参天叶茂之际,我们就会发现根深的意义。无数仁人志士、杰出人才,无不适作用与社会文明进步,功在国家人民,其影响力均来自于人生早期的教育。从小为人生培根固土,也许今天没有即时的显性成效,但是其深远的影响力,会在其人生的关键时刻显现出强大的力量。

 儿童是最可影响的,现在的教育犹如在原野上种下一颗种子,未来一定会大树参天,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书名:《爱的艺术——60位校长谈家庭教育》

书号:978-7-5444-7266-1

编著: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教育杂志社

定价:49.00 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