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集锦 | 19世纪哈布斯堡家族的帝国迷梦(上)

 木头1018 2017-07-21

百多年前,整个世界步入了一个急剧重组的时期:欧洲白人社会裹挟着政治革命与工业变革带来的诸多优势,在亚非拉各地开疆辟土,建立了让人眼花缭乱的跨洋帝国——体量庞大者如大英帝国,控制领土遍及全球,覆盖了地球上四分之一的人口;甚至如比利时这样在19世纪刚刚取得国家独立的小国,也试图在非洲刚果建起自己的“殖民帝国”。在此背景下,曾拥有欧洲唯一皇冠长达5个多世纪之久的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却把自己束缚在欧洲大陆,踌躇满志地与匈牙利营建一个“二元帝国”(即奥匈帝国)。这种发展既同此时已在国际上风起云涌的帝国主义扩张浪潮并不完全合拍,又与日渐兴盛的民族主义建国势头背道而驰。那么,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19世纪欧洲帝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瓜分行动


故事首先得从哈布斯堡家族的发迹史说起。

哈布斯堡(Habsburg)位于瑞士北部,11世纪初建立,拥有者是一位伯爵——在当时的贵族体制中,伯爵低于皇帝(国王)、公爵和侯爵,还不能进入高级贵族之列。

1642年的哈布斯堡

今天的哈布斯堡


公元10世纪,德意志王国国王奥托一世(Otto I.)在教皇处得到了西罗马帝国的皇冠,自称“皇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1250年左右神圣罗马帝国版图


13世纪下半叶,统治神圣罗马帝国长达两百年的斯陶芬家族绝嗣。原本人们以为,当时最为强大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Ottokar II.)会顺理成章地登基为帝。然而各存私心的选侯们——按照神圣罗马帝国的传统,皇帝人选必须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具有选举权的贵族被称为“选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挑中了当时不过是哈布斯堡伯爵的鲁道夫(Rudolf von Habsburg,或称“鲁道夫一世”[Rudolf I.]),因为此人虽然已经是德意志西南地区最强大的贵族,但又不至于威胁到其他贵族的统治。如此一来,哈布斯堡家族骤然之间拥有了全国乃至欧洲影响力。

1356年《金玺诏书》后的七大选侯(木刻画)


尽管哈布斯堡家族的这位首任皇帝(并未加冕)仅仅统治了德意志十年,而且还未能把自己的儿子继续送上皇位,但他却好好利用了突如其来的权力,彻底改变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他在战胜竞争对手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后,吞并了后者的领地奥地利公国及附近的施蒂利亚、克恩滕等,并将之交给自己的儿子打理。如此一来,哈布斯堡家族不仅从伯爵升为公爵(即奥地利公爵),而且还把整个家族的统治重心从德意志西南部(瑞士北部)转移到东部——“奥地利”一词的原意就是“东部地带”。

 Österreich 东部之国


从15世纪30年代起,除了几年例外(1740-1745),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当时欧洲的唯一皇室,拥有这顶至高无上的皇冠,长达五个世纪之久!

这样的荣光当然无法继续依仗“幸运”。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巧妙地利用联姻这一手段,不断巩固与扩大自己的统治。它的姻亲网络遍布欧洲大小王室贵族,从而让它总是能够利用继承权来吞并各类领地。在16世纪上半叶查理五世(Karl V.)在位期间,哈布斯堡家族合并了西班牙与德意志在欧洲的所有领地,甚至覆盖了大航海时代开启以来的所有海外殖民地。他的大量头衔便清晰地反映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强大帝国:

“罗马皇帝,永恒的奥古斯都,西班牙、西西里、耶路撒冷、巴利阿里群岛、加纳利群岛、印第安群岛和大西洋彼岸大陆的国王,奥地利大公,勃艮第、布拉班特、施蒂利亚、克恩滕、克赖恩、卢森堡和林堡公爵,哈布斯堡、佛兰德和蒂罗尔伯爵,勃艮第、黑诺高和罗西隆行宫伯爵,阿尔萨斯和士瓦本侯爵,亚洲和非洲的君主”。

 查理五世

“世界万物皆臣属于奥地利”

(Austriae est imperare omni universo)

这句谚语,自15世纪起便在奥地利广为流传。它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真实心灵写照。

然而,这种帝国梦想能够持久存在吗?


事实上,哈布斯堡家族从登上皇位起就面临着一连串挑战。

11世纪时,地方势力日渐崛起,教皇也不时介入其中,致使皇帝已不能如往常那样得到普遍尊重,有时甚至无法在生前就确立自己的继承人——这正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得以上位的根本原因。15世纪后,选侯们之所以愿意多次选择哈布斯堡家族来拥有皇冠,也非出于敬重,而是希望这个地处帝国边陲的公国保持不断向东发展的势头,以确保其他贵族领土及利益不受干扰。换言之,哈布斯堡家族对德意志事务的干涉权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象征性的,很少产生实质影响。

当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崛起后,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受到了进一步威胁。同样处于边陲地带的普鲁士,以短短四代君主的时间上升为德意志境内的第二大国。在18世纪的两场普奥对峙中,奥地利都以失败告终。哈布斯堡家族不仅丢掉了经济重镇西里西亚,而且还在帝国内部的政治格局中失去了唯我独尊的权力地位。即便是象征性的皇权,也在此时受到了打击,一部分邦国(特别是北方)开始以普鲁士马首是瞻。

普鲁士的崛起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自国外:邻国法兰西。哈布斯堡家族与波旁家族之间的纠葛旷日持久,但也曾存在着各种联姻结盟。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正是时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Josef II.)的亲妹妹。正因如此,奥地利成为反法同盟的积极组织者。与之相应,在拿破仑迅速崛起后,奥地利自然也是法军着力打击的对象。1797年和1801年,拿破仑用武力迫使奥地利接连签订《坎波·福米奥和约》与《吕内维尔和约》,哈布斯堡家族应允让出莱茵左岸地区、比利时和列日。1804年,拿破仑称帝,至此改变了西欧“皇帝”称号唯一性的局面。

拿破仑加冕

拿破仑战争


不久后,奥地利再次战败,维也纳沦陷。1805年的《普莱斯堡和约》把奥地利势力彻底排挤出意大利和德意志。次年7月12日,莱茵右岸的16个中小邦国(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等)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组建“莱茵邦联”(Rheinbund),并承认拿破仑为保护人。在此情况下,早已做好准备的弗兰茨二世顺势于8月6日宣布解散“神圣罗马帝国”,转而专注于治理自己的“奥地利帝国”。

就这样,在19世纪的大门徐徐打开时,曾经作为德意志最高主宰、西欧唯一皇室的哈布斯堡家族放下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从此丢开了帝国梦想。通过把属于自己直接管辖的“奥地利王国”升格为“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家族实际上试图完成从中世纪帝国向近代帝国的转型:即把象征意义上的帝国控制权,转变为实际权力得以顺利运行的统治工具。

这一次它能成功吗?



孟钟捷

作者

孟钟捷,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世界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晨光学者(2007)、曙光学者(2014)和“社科新人”(2016),获“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最具影响力青年学者”称号。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