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节 大清王朝的黄金时代(3)

 liuhuirong 2017-07-21
  • (二)以文治武功为基础,提升政府的有效性,赢得下层民众的支持。

       在使国家政治稳定、繁荣富强、外交杰出等方面均有卓越贡献的帝王中,康熙可以算得上其中杰出的一位。康熙在位时期,大清朝开始了盛世局面。在某些方面来 说,塑造政府的形象和表现政府官员的廉洁的品性对于民众支持政治权力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政策效果所带来的正面价值亦不可忽 视。在康熙执政期间,康熙政府大量地改革改变了清朝初期“马上民族强权”的形象。例如震慑强大军力的外敌、坚持不懈地进行黄河治理、注重民生的亲民策略, 这些改革开始并稳定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更由此获得了百姓的支持。

      首先,我们可以从在这三十年内内部叛乱的平定以及边境的统一这样巨大 的业绩上看出,在前三十年的政治活动中,战争一直是康熙政府的首要工作。在各类政治斗争中,战争已成为最主要的解决纷争的手段,并在保卫边疆、解决祸乱、 安抚反抗势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铁血手腕可谓是贯穿其始终。

      对内,中原在康熙十二年至二十年长达八年的平定三藩后,四十多年没 有战争;对外,康熙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侵略、亲征噶尔丹、派兵进驻西藏。康熙政府极为重视军事,军队的人员和后备军往往数量庞大,军事活动十分频繁,极具 声势,而康熙政府的军队战绩也极其惊人,鲜少看到败绩,可谓是所向披靡。

      对于初开局面的清朝帝国来说,康熙政府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胜利,对巩固统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清朝政权,中原人士大多数都持观望和不合作的态度,南方民众更是尤为排斥,这对清政权的稳固尤为不利。

       顺治时期的怀柔政策非但没有缓和这种状态,反而更是增加了反抗清王朝的各种动乱。西南的藩王吴三桂更是由此生出反心,他招兵买马,在南方以“为明朝复 仇”、“驱除鞑虏”的借口进行叛乱,康熙政府对吴三桂的军事镇压就成为平定叛乱、树立中央权威的重要手段。经过八年的平定三藩,康熙彻底扫除了明朝的残余 势力,以武力巩固了政权,也为江南的归顺打下了基础。

      这些国家边疆发生的大规模军事活动,威慑了边境的不安定分子,扩充了边境的领 土,更是保卫了国家的安宁,对于国家根基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这种频繁而经常传来捷报的边境战事,对于那些在辽东满祸流亡的明朝遗民来说,给他 们带来的更是一次彻底的反思。这些从无败绩的卓越战功和不断拓展出来的边疆领土,显示了大清帝国的强大国力,更是表现了统治者的铁血手腕以及绝不妥协的意 志,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加深了他们对明朝晚期国力衰弱百姓贫苦的印记,却也逐渐增加了对康熙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同。

      与此同时,康熙政府的铁血手腕和浩大的战争迫使南方民众逐渐放弃一味抵抗的心理,并逐渐转换成一种妥协的态度,被迫开始接受新王朝的建立和统治,无论是从意志方面还是执行方面来说,清政权彻底得到了人民的顺服。

       对国家而言,康熙政府强大的军力为清王朝开拓出一个130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疆域,建立了东起大海,西至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 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的空前大帝国。这种国家统一、边境安宁的政治局面的实现,也是孔子治国思想的一种重要体现。从政府的执政和威信而言,康熙政府在一种 良性变化下,由开始仅仅保卫稳固国防的功能逐渐变为百姓心中可以信赖的合法性的存在,这些都为实施国策、展开民生工程奠定了政治基础。对于康熙大帝平定边 疆的卓越军事领导能力和让中原安宁富足的国策实行,道光时的魏源称赞不已,并有着如此高的评价:“兵多而民不扰,饷费而赋不增,至矣哉。震惊百里,不丧匕 鬯。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是知覆蚩尤于涿鹿者轩皇,非力牧也;禽豨布于荆吴者高祖,非绛灌也。江汉常武,绩赖周宣;鬼方三年,克由殷武。自古及 今,或以殷忧启圣,或以道谋溃成,庙算不定,而大难克削者,未之前闻。”

      接下来,便是开始实行有关民生的各项工程。

       百姓的民心所向、读书人的支持和官员系统对于政权和统治者的忠诚是政府统治的最终基础。从民众支持方面来说,政府的业绩对于是否造福于百姓生活有着极其 重要的影响,例如免受战乱、减轻税租、安定生活和改善民生的做法。在强大的军队给百姓树立威信的同时,也让百姓在这些注重民生的政策中对政权感恩。这种软 硬兼施的统治手段形成了统治阶级的群体服从基础。在康熙执政期间,这些作为“文治”的民生工程,有许多让人可以称赞的地方。

      康熙政府在民生上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政府就下令,不得再去强行圈地和占领百姓的民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更是再次重复申明和强调,这时已经再也看不到汉族百姓的房地被强行占领或者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让人民去劳役的现象了。

       在农民如何养家糊口的问题上,康熙准确地抓住了土地和人民的关系这一切入点,解决了农民没有田地可以耕种、没有房屋可以居住的问题,从而让社会的基础得 以稳固。康熙曾这样说过:“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把民生作为首先关心的问题,一定要开垦田地,让家家户户可以有余粮,即使取出一部分作为税收也不会让 他们为此多加劳力,这样的话可以让他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也是国家欣欣向荣的基础。”

      (2)康熙二年(1663年)实行了地丁制度,也就是将政府的税收废除其他杂项,只保留地丁两项。过程更是比先前简洁明了,各地征收的税款直接上交中央财政。与此同时,康熙政府严令禁止扰民害民以及和民夺利的行为,不准官员从事商业,对贪官污吏更是大力惩处。

       (3)在惠民方面,社会救济是康熙政府极其重视的一点,想要人民真正得到实惠,莫过于减轻他们的租税。想要让大家真的快乐和获得利益,达到仓库有丰收盈 余的粮食,只有减少税收,让所有的百姓都能真正得到实惠。康熙政府执政期间,一直推行这项造福于百姓的政策,到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免收的租税如 果折算成银两,可以达到九千余万两,大概是这一年财政收入的四倍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