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宋代皇帝(4)

 liuhuirong 2017-07-21


  虽说决心已下,但真要对多年来出生入死,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下手,颇重情义的宋太祖还是有些犹豫不定。但是为了杜绝节镇、禁军拥立闹剧重演,宋太祖果断地采取了两项措施:

  1.分散禁军统帅的权力;2.收节镇精兵于中央。

  关于宋太祖是如何巧妙地削弱禁军将帅的权力的,历史上流传着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一天,宋太祖又召石守信等人来聚饮。酒过三巡,宋太祖发话了:如果不是你们拥戴,我哪能有今天呢?可你们有谁知道当天子的滋味呀!我看似一国之主,一呼 百应,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可自即位到如今我哪里睡过一个安稳觉!还真不如当节度使的自由快活。石守信等忙问:这是为什么呢?宋太祖说:这还不 明白,我这个位置,有谁不想坐!石守信等人一听顿时大惊失色,仓惶离席,忙叩头说:陛下怎么说起这样的话呢?现在天命已定,谁敢再有二心!宋太祖说:不见 得吧。你们虽然没有异心,但你们的手下难保没有贪图富贵的。有那么一天突然也给你来个黄袍加身,那时你们就是不想做,能办得到吗?这一番话,直吓得石守信 等人大哭起来,他们一个个顿首乞求:我们实在愚蠢,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可怜我们,给我们指示一条生路。宋太祖一看时机已到,就把底兜了出来,长叹一声 说:唉!人生就象白驹过隙,转眼即逝。人这一辈子苦心追求的无非是多积金钱、吃喝玩乐,使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们现在功成名就,又逢盛世,何不放弃 兵权,安安稳稳地当个地方官,置办些好房好地,为子孙立业,多置些歌儿舞女,天天饮酒作乐,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君臣之间也无猜疑,上下相 安,这样不是很好吗?众将帅听罢,连连称谢而退。第二天,好像事先约好似的,石守信等禁军统帅一个个都称病请罢兵权。宋太祖大喜,赏赐他们许多钱财,又叫 知制诰(宋代掌草拟皇帝制诏的官,后称中书舍人,别名外制)拟好一道道任免诏命。第二天一早就宣布罢去石守信侍卫都指挥使,高怀德殿前都点检,王审琦殿前 都指挥使,张令铎侍卫都虞侯等禁军统领职务,分别派他们到外郡去当仅有虚名的节度使。这就是闻名于史的杯酒释兵权。

  (二)强干弱枝,大权独揽

   宋太祖杯酒从容间,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但是宋太祖感到这种禁军军事制度仍然是一块能够滋生实力人物的土壤。只有彻底革新,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潜在的威 胁。因此,宋太祖在解除禁军将领军职的同时,趁热打铁,撤消了一些重要职务。如在任慕容延钊为节度使时,就撤消了都点检一职;在任高怀德为节度使时,就撤 消了副都点检一职。在解除石守信军职时,又撤消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逐步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军都指挥使分 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这比过去一人统领三军,或兼领马步军那种手握重兵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且规定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而 枢密院虽可发号施令,却不直接统兵。后勤供应归三司(宋朝最高财政机构),三衙、枢密院、三司又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三股力量互相牵制的局面。这样互相牵制 的结果,实际上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这是宋太祖对军事机构的最大改造,这样一来,就基本消除了武人发动兵变的可能性。皇帝则高居其上,利用它们互相之 间的矛盾,操纵自如。

  此后,五代以来禁军飞扬跋扈的风气,为之一扫。禁军不但乖乖地听从皇帝指挥,而且,禁军将帅见了宰相都得恭恭敬敬地唱诺问候。

   但宋太祖并不满足,在解决禁军将帅权力过盛问题的同时,宋太祖又通过收精兵于上的办法来削弱藩镇手中的军事实力。首先,他加强禁军的力量。在宋代,禁军 等于正规军,此外还有厢兵、乡兵、士兵等地方军队。宋太祖下令挑选了一批琵琶腿、车轴身这样身体健壮的兵卒作为兵样,令天下长吏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 都下,以补禁旅之阙。京师中的禁军,俸禄从优,宋太祖亲自加以教导、检阅。地方军待遇低,很少训练,往往用于服役、听差,不但兵弱,而且素质差,士气不 高,无法与中央禁军相抗衡。这样一来,各地的强兵锐卒便统统转充三衙禁兵,剩下的老弱残兵成了专供杂役的厢兵,使地方部队,无法同禁军抗衡。在禁军的驻防 上,宋太祖采取了强干弱枝的策略,即在京师附近驻有强兵,使各地无以敌京师,同时,禁军还实行更戍法,经常戍边换防。这样既可以使士兵习劳苦,均劳役,又 不致于使禁军久驻一地,与地方产生密切的关系。对于禁军各级将领也经常调换,目的是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使士兵与将帅之间不可能产 生过于密切的关系,不致于产生出五代时那种牙兵悍将。

  军队兵员的来源,宋太祖采取募兵法,除了平时补充兵员外,遇有荒年灾岁,更是大 量募兵,以便把破产脱离土地的农民招幕到军队中来。宋太祖对这种做法有个很特别的解释。他对赵普说: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荒岁,有叛民而 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对此,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曾加评论说:各地方镇,都自知兵力非京师禁军精锐之对手,不敢再生异心。这都是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拨乱致治的结果。

  宋太祖在军事制度方面的各种改革措施,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没有继五代之后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但是,他所制定的这些祖宗法,互相钳制的指挥系统,无限制的募兵,守内虚外的方针策略,又给宋王朝日后的积贫积弱埋下了隐患。

  (三)制其钱谷,官职分离

   唐末五代以来,拥有重兵的藩镇,往往兼领数州,不但操纵地方军事,也操纵着地方的政权、财权。藩镇在财政来源、征收办法方面,自成一个不受中央管束的体 制。即藩镇不但控制了国赋主要来源——两税(在农村征收的夏、秋二税),并通过征收过境商税和自营贸易,为它们军事上的专横跋扈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相 反,中央财政则因州县上供财物日见减弱而虚竭。这就构成了君弱臣强的经济基础。

  宋太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和经验,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自建隆二年(961)开始,宋太祖陆续采取果断而有成效的收回财权的措施:

  1.由中央直接派京朝官主持地方税收,不许藩镇亲吏插手。路设转运使,州委通判,管领诸州县财政。酒坊、盐场等国家专利单位,增设场务监官。以上官员均由中央直接差遣。

  2.明令地方财赋收入,除本地行政开支经费所需之外,其余全部输送京师,州县不得占留。

  3.限制州府官员私自贩卖牟利活动。

  从此,地方财权收归中央。为了减少地方节镇的阻力,收回地方财权,宋太祖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他没有通过行政强迫的手段,而是采取像收兵权时尽量满足将帅物质需要的办法,即通过朝廷发公使钱给节镇大吏,供他们私人挥霍,以缓解矛盾。

  在行政方面,为了加强皇权,扭转权力多中心的状况,宋太祖对中央和地方官僚体制采取了一些改革和临时权变的措施。

   首先是降低宰相威望,分割和制约宰相权力,使宰相成为皇权的附属物。宋太阻即位的第二天,宰相范质、王溥登殿奏事。按汉、唐以来的习惯,宰相奏事,坐在 殿上和皇帝共议朝政,宰相位高望重,皇帝也尊他们几分。这一天,宋太祖却佯称:我眼睛有点昏花,把你们的奏疏送上前来。等范、王二相走近太祖御榻跟前,宫 廷侍从立即把二位宰相的座椅搬走了。自此以后,宋朝宰相在皇帝面前毕恭毕敬地站着奏事成了定制。从而更加突出了皇帝高高在上的无比特权。宰相的地位下降 了。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的制度。宋初宰相的正式官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太祖为了分割宰相权力,又增设了参知 政事一职为宰相之副。这样做既协助了宰相处理政务,又可以防止宰相专权。宋太祖又设立枢密院执掌武事,设三司主持财政,号称计相。从此,宰相无所不统的行 政权一分为二。宋太祖还不放心,为了防范宰相越轨行动,打破了唐代宰相操纵谏官任命、进退的制度,规定台谏必由中旨(皇帝旨意),即御史台(掌纠察官吏的 机构)官员与谏官的人选,须由皇帝亲自选定,宰执大臣不得干预。台谏官就成了独立于政府、顺从皇帝旨意的监督工具。历来以向皇帝进谏为职,具有限制皇权性 质的谏官,至宋代起摇身一变,却反过来弹劾宰相、臣僚,成了对皇帝负责,限制相权,督察政府官员的工具。

  其次,对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 的官吏任命,采取了差遣的办法,即自中央六部二十四司、寺、监至地方州县长官的实际职务,要由皇帝或中书(宋初最高行政机构,由宰相主持日常政务)差遣的 临时职务决定。这样一来,造成了官与职分离,名实混淆,权限不清的紊乱体制。使上下官吏的升迁,时时得依赖皇上临时差遣。差遣的直接后果是,后周旧臣虽全 班人马留用,保住了官衔,然而,他们的实际官职还得等候差遣,即另行分配决定,原来所占的要害部门或实权,因而被朝廷新任命的官吏所顶替,实际上是一种巧 妙的剥夺后周旧臣实权的策略,只是保持了他们原来所享受的待遇,不使他们感到震动而已。差遣,或者三年一任,或者二年一任,具有临时性质。由于名义不正, 在位不久,做官的人不安其位,缺乏长远的打算,从而防止了官员所到之处生根盘踞的可能。至于地方州郡长官,统统由文臣担任,不许武臣插手,长官之外另设通 判(州副长官、有监督长官之权),使其互相牵制。

  这样一来,宋初上下相制,机构重叠的官僚体制形成了。条条权力渠道通向皇宫,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身。从宋太祖开始,中国封建皇权,走到了绝对化的一端。

  (四)雪夜定策,先南后北

  在十世纪中期,大宋王朝南方存在着南唐、吴越、南平、湖南、南汉、后蜀、漳泉等割据政权,北方有北汉及辽国。这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也威胁着大宋王朝的安全。

   在诸多割据政权之中,辽和宋是两个军事力量最强、最具备统一条件的国家。而就辽和宋的力量对比来说,辽的经济、军事实力显然又占据优势。北宋建国时,辽 立国已四十余年,幅员比宋广阔,城郭相望,田野益辟,五谷常常丰收,户口繁殖很快,经济实力远比深受五代战乱之害、元气未复的宋强大。军力方面,辽有军队 五十万,以擅长骑射的骑兵为主力;宋初禁军只有十九万三千,以步兵为主力。在燕山以南华北旷野上作战,辽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兵种上,都处于有利地位。统 一天下,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然而,究竟谁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任务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