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强化封建中央集权的宋代皇帝(6)

 liuhuirong 2017-07-21


  选拔大批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打破武 人擅权的局面,这是扭转重武轻文风气的根本。禁军统帅权力被分散以后,中央政府里,宰相的权力最重,宋太祖统统以文臣任宰相。他不止一次地对臣下讲:作宰 相须是读书人。赵普、卢多逊等,都是以儒学得太祖赏识而获致相位。就连枢密使、三司使,也一律起用文臣担任。

  五代以来,地方州县政 权,多数为武人所把持。对此宋太祖一概任用文臣担任州、县长官,不许武人掌握地方政治。他说:五代藩镇肆虐,老百姓深受其祸害。朕今用儒臣办事者百余人, 分治大州、大县,纵然这些人都贪污昏浊,亦不及武臣十分之一那般成害。宋太祖重文轻武的举措,被后世帝王奉为祖宗家法,代代相传。

  重 用文臣,官府机构就需要不断补充大批的儒臣。那么大批儒臣从哪儿来呢?其主要途径是科举取人。为此,宋太祖对科举制度也相应地加以改革。宋太祖规定不论家 庭贫富、世族高低,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应举。科举考试范围的扩大,使有才学的人不至埋没沉沦;其次,确立复试、殿试制度,以杜塞势家权贵私人请托 的侥幸之门。

  开宝八年(975)起,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他说:以前登科及第的人,多为官僚势家所占,使得出身孤寒的读书人不容易获 得做官的机会。如今朕亲自临试,以是否符合标准定进、退。宋太祖以后,殿试即成为定制。经过这番改革,宋代科举,从此不重出身门第,因而得人,使大批有才 能的读书人,进入政府机构。科举场,代替了战场,成为主要的名利角逐场所。孤寒之士,一旦进士及第,如登龙门,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人人称羡。天子重英 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儿童奉为金科玉律诵读的《神童诗》,正是对宋太祖这一历史活动的高度概括。

  宋太祖重文轻武,原是针对五代重武轻文而来,具有相对性,虽不无矫枉过正之嫌,但也不是对读书人一概重用,对武人一概歧视。他重视人才,擢拔英俊,不问资历,无论使用文臣武臣从不求全责备。在中下层官吏中,只要有一才可取,一行可观,宋太祖都给予破格提拔。

   宋太祖身微位卑时,曾去投靠王彦超、董遵诲而被拒之门外。二人都是武艺绝伦、有一材可取的武将,对宋他们太祖能够以豁达为怀,不计个人私嫌旧怨,照旧录 用或重用。如王彦超,在太祖即位后,特别给他加了中书令官衔。一次,太祖与众臣一块宴射。酒饮半途,太祖问王彦超:旧在复州,我前往依靠你,为什么不肯收 留我?王彦超吓得连忙退席叩头托辞说:当时臣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御使,正如一勺之水怎能包容庞大的神龙呢?如果当日臣留住了陛下,陛下您又怎么会有今天的丰 功伟业呢?宋太祖听后一笑了之。

  那个曾经侮慢过宋太祖的董遵诲,多年来一直跟随太祖的政敌韩通。太祖黄袍加身后,惶惶不可终日,自以 为罪责难逃。一日,太祖召见,遵诲伏地请死。这时,遵诲的部卒,乘机敲响登闻鼓,揭发遵诲十余条不法之事。董遵诲认定必死无疑,设想到太祖竟开恩不问,还 诚恳地对他说:我正需用人之际,赦过赏功,难道还计较旧恶不成?你不必担心,我将继续录用你。赵匡胤说到做到,不但仍然委任他当军事指挥官,还把他提拔到 罗州史;同时,又设法将他的母亲从辽统治下的幽州(今北京一带)赎了回来。遵诲感激不尽,效命太祖,在平叛、捍边中立了赫赫战功。

  宋 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对太祖擢用英俊、爱惜人才,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写道:太祖聪明豁达,知人善任,擢用英俊,不问资格,看到中央、地 方官中有一材一行可取的话,暗中记下名字。遇上缺官,就翻查名籍簿册,选择适当人选。因此,天下没有怀才不遇之叹,人人都求报效。这个评价,虽有夸大的成 份,但是,宋太祖的以上这些做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然而,矫枉过正,尽收事于一身,所谓祖宗家法,导致君权绝对化,国力日益羸弱, 军队不能打仗,留下了宋代外患不断的祸根。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戎马生涯。黄袍加身之后,平定叛乱,征伐群雄,所进行的也都是些军事行动,包括杯酒释兵权这样的调整军事机构的做法,也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如何巩固政权的。然而,从他登上皇位那天起,他就已经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化。

  最初,宋太祖同五代时期的许多军人一样,瞧不起文人儒生,崇尚的是武力。有一次,宋太祖与赵普路过朱雀门。宋太祖指着门上的牌匾问:为什么不直接叫‘朱雀门’,中间加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之是语助词,宋太祖轻蔑地笑了笑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宋太祖从武将骤然当了皇帝,仍然保留着许多过去的习气。有一天,他在皇宫后苑用弹弓打麻雀,正玩得起劲,有个臣子声称有急事求见。太祖只好放下弹弓去 见,一问只是一般的政务。太祖很生气,就责问那人为什么谎称急事骗他,那人说:这事也比陛下弹雀要急。宋太祖大怒,随手拿起身边的斧子,用斧柄向那人打 去,顿时打落了那人嘴上的两颗门牙。那人慢慢地弯下腰,拾起牙齿放在口袋里。宋太祖问:你把打落的牙齿收起来,难道还想告我吗?这话的确像个蛮不讲理的武 夫所言。也许太祖在盛怒之下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但那人却从容回答说: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这句话等于警诫赵匡胤,你做了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宋太 祖的自我反省精神还是很强的,听到这句话后,他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忙堆下笑脸,事后还赏赐给那人许多金帛。

  还有一次,宋太祖到太 庙中祭祖,看见里面摆设着许多礼器,武人出身的赵匡胤,不认识这是些什么东西,就问:那是什么东西?侍臣说是礼器。宋太祖说:我祖宗哪认识这些东西!就命 令撤掉,换上日常碗碟和家常便饭。祭祀结束后,宋太祖醒悟到,这已经不是普通老百姓在祭祖了,于是又令侍臣把那些撤掉的礼器重新摆上。

   对宋太祖赵匡胤影响最大的,应当说是辅佐他登上皇位的重要谋士赵普。赵普在赵匡胤登基之后的所为,虽然不像是唐太宗手下的魏征,但也是经常犯颜直谏。有 一次,他推荐某人可以为某官,宋太祖不同意。赵普第二天又提起那个人,宋太祖还不同意。第三天赵普还推荐那人,宋太祖大怒,抢过赵普的奏折,撕碎扔到地 上。赵普不动声色,跪下拾了起来,第二天把撕碎的奏折贴起来,继续推荐那个人。宋太祖拗不过赵普,终于同意了。还有一次,赵普提出给一个宋太祖很反感的人 升官。宋太祖不同意,赵普仍旧坚持。宋太祖大怒,说道:我就不给他迁官,你能怎么着我?赵普严肃地说:刑赏,天下之刑赏,怎么能以陛下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 呢?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终于认识到天下由马上得之,却不能以马上守之。在承平的岁月中,统治集团的文人儒士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使 得宋太祖不止一次感慨地说:宰相须用读书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臣子说: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宋太祖赵匡胤时常反省自己的言 行,这使他加速了从军人到政治家的转化,迅速适应了新的地位。

  史载宋太祖生活较为俭朴,常常穿着旧衣服,乘坐的车子及穿的衣服多是素 色。宫中的帘帷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有一次,他发现他的三女儿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衣服,就说:今后你不要再穿这样的衣服了。公主不以为然地说:这一件衣服 才用多少翠羽。宋太祖说:不是因为这一件衣服,因为你一穿,宫内宫外就会争相仿效,翠羽价格昂贵,有的人就会乘机倒卖害民。你生活于富贵之中,要知惜福。

   一次,公主看到宋太祖的车子很普通,不解地问道:父王,您做了天子,难道还不能用黄金装饰车子吗?宋太祖严肃地说:我以四海之富,就是把宫殿全用金银装 饰起来也办得到。但我是为天下守财。哪能妄用!古语说:以一人治天下,不是以天下侍奉一人。宋太祖身居帝王之尊,却心胸豁达、不计前嫌、勤俭节约、力戒奢 侈,实在是难能可贵。

六 烛影斧声之谜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整整五十岁。作为一国之君,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之时。宋太祖苦心 经营十余年,终于使分裂了几十年的天下重新趋于统一。宋王朝内部各个领域的各项制度也初具规模,对外关系基本稳定,迎来了它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正当这 时,宋太祖却病倒了,而且很快就驾崩归天了。

  关于宋太祖之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赵光义继位之事,宋人修史讳莫如深。野史笔记偶有记载,也是众说歧异,不是涂饰很厚,就是蒙上天命论的神秘色彩。宋太祖之死,虽说是因病,却也死得有几分蹊跷,不明不白。太祖死后,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宋代有一个叫文莹的山林老僧在《湘山野录》一书中对赵匡胤之死这样写道:

   太祖曾问卜于一个忽隐忽现的混沌道士:还有几多寿?道士掐算了半天,说:只要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长寿命十二年,如果不是,应当赶快措办后事。太 祖默默在心中记着这个令人不安的日子。十月二十晚上,宋太祖心情紧张地来到太清阁观望天象。开始,星光灿烂,天空晴好,太祖心中很是高兴。可是,好景不 长,忽然间阴云四起,雪雹骤降。太祖见势不妙,赶忙撤走仪仗,退归寝宫,召晋王赵光义入寝殿。赵光义入殿后,太祖屏退宦官、侍女,兄弟俩人斟酒对饮。从殿 外远远望去,只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有时做出避席的姿态,像是有难忍之事。三更鼓响过,二人方饮罢。此时殿前的落雪已有几寸深了,太祖皇帝步出寝宫,用利斧 戳着雪地,嚓嚓之声清晰可闻,并传来声声凄厉的喊叫:好做!好做!太祖回殿后解衣即睡,鼾声如雷。这天夜里赵光义没有出宫,也留宿于禁中。至五更鼓过,宋 太祖就毫无声息了,值夜内侍一看,太祖已经归西了。

  关于宋太祖之死,宋代官修史书均记载不详。这恐怕与北宋自太宗以后全是太宗子孙继 承皇位,避讳此事有关。不过从宋太宗赵光义的即位看,也有许多可疑之处。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则干脆讳言太祖死因,而关于皇位继承问题,却又自持一见。 据记载:太祖死时已经四更,宋皇后派内侍王继隆召太祖子秦王德芳,王继隆却直接去了开封府找晋王赵光义。时隔不久,宋皇后听到了王继隆的声音,忙问:德芳 来了吗?王继隆说:晋王到了。宋皇后大惊失色,哭着对赵光义说:我母子的性命,都交给官家了。在宋代俗称皇帝为官家,赵光义说了一句:共保富贵,不要发 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