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猝死之谜

 liuhuirong 2017-07-21

  
  一、花蕊夫人预言宋太祖之死
  
  花蕊夫人原本是后蜀国王孟昶的宠妃。当时的词人苏轼说她长得“冰肌玉骨,白清凉无汗”。她那羊脂般的肌肤隐隐闪光,她聪慧、大气、狡黠、警醒,却比谁都沉默。
  一次,花蕊看到舞女李艳娘梳起“朝天髻”发型,孟昶还为之亲谱“万里朝天曲”,心里一惊:“大王,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呀,这就是说咱们要前往汴京向宋朝归顺啊。”孟昶回答说:“爱妃,这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啊,你不懂。”
  就在孟昶还醉生梦死之时,花蕊的预言证实了:宋军6万向蜀地进攻,40万蜀兵一溃千里,孟昶自缚出城请降,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迫前往汴梁。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冰肌玉骨”,当下便把她留存宫中侍宴,要她即席吟诗,花蕊夫人吟道:“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太祖因为她的才华和骨气更加倾慕她,不久便封她为贵妃。花蕊在她的房间里挂了一幅男子画像,手里挽着弓,声称是送子神仙张仙的画像,事实上她是想暗示赵匡胤,自己将会被这把弓箭射死,而这个人将会弑君。可是,女人心,海底针,赵匡胤打死也看不懂啊。
  那么,这个挽弓搭箭的人究竟会是谁呢?他就是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
  
  二、宋太祖离奇驾崩
  
  开宝九年(公元976)十九日夜里,天空突然飘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当后宫佳丽们尚在依栏赏雪时,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突然入宫。赵光义入宫后,太祖屏退左右,与光义酌酒对饮,商议起了国家大事。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又见烛影下有人手持玉斧奋力戳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太祖大声地喊:“好为之,好为之。”
  是赵光义在力劝太祖饮酒,太祖推辞不得,只好强装好汉过量饮洒呢?还是赵光义在向太祖讨要什么,太祖欣然答应呢?仰或是有更为复杂的隐情?后妃和宫女不敢做过多的猜测。陪伴二人饮酒的是具有倾国美貌的花蕊娘娘。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方才告辞出来。
  走到殿外,赵光义碰见宦官王继恩。可能是天气太过寒冷吧,站在赵光义面前的王继恩浑身颤抖,上下牙齿斗得“咯咯咯”直响。赵光义吩咐道:“天明之前,谁都不许进入寝殿!”王继恩点头道:“王爷放心,小人一直就守在这里。”
  半夜时分,宋皇后往寝殿走来。宋皇后似乎觉得今晚之事有些蹊跷,大雪天晋王不在自己的王府呆着,急匆匆进宫来与官家(宋代对皇帝的称呼)没完没了地喝酒,总是有些稀奇,所以就过来探询。王继恩迎住宋皇后,并告诉她:“晋王爷早就出宫了,皇上和花妃娘娘也早就安歇了。”王继恩还故意强调道:“皇上有旨:今夜任何人都不许打搅!”
  王继恩把“任何人”三个字咬得很重。宋皇后瞟了一眼黑乎乎的寝殿,不无醋意道:“那是自然,有花妃娘娘在,皇上岂能让人打搅?”紧跟着宋皇后又嘱咐王继恩道:“天明之后,待皇上醒来,你速来告之!”
  孰料凌晨时分,太祖就驾崩了,花妃娘娘也暴毙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宫。宋皇后以为赵匡胤之死既然无人知晓,那她的儿子赵德芳就可以继任皇帝。她乃大宋皇后,只要说赵匡胤临死前传有口谕、着赵德芳为帝,谁人不信?反正赵匡胤生前也没有立下皇位继承人,又没有什么“遗嘱”、“密诏”之类,她宋皇后的话还不就等于是圣旨?然而,王继恩出宫后没有去请赵德芳,却径直去了开封府恭请赵光义入宫,而赵光义也似乎早有准备,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开封府门外等候。程德玄宣称前夜二鼓时分,有人唤他出来,说是晋王召见,然他出门一看并无人,因担心晋王有病,便前来探视。二人叩门入府去见赵光义,赵光义得知召见,却满脸惊异,犹豫再三,不肯前往,还说他应当与家人商议一下。王继恩见此情景,急忙催促道:“时间一久,风声走漏,恐怕会被别人抢在前面。”于是,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到皇宫殿外时,王继恩请晋王在外稍候,自己去通报,程德玄却主张直接进去,不必等候,边说边与赵光义径直闯入殿内。
  宋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
  宋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多年来位主中宫,亦明白了不少朝廷的险恶,心知大势不妙,当下哭喊道:“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伤心流泪道:“共保富贵,不用担心。”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
  太祖之死,蹊跷离奇。花蕊暴毙,更是迷雾重重。野史传说对“斧声烛影”有不少猜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是:赵光义深夜到皇宫探望病情,趁赵匡胤卧病之际在药中做了手脚,赵匡胤吃药后发现不好,挣扎着起身拿起床头的水晶玉柱斧去砍赵光义。在激烈的打斗中,烛影摇曳,斧声叮当,最后赵光义亲手杀死了赵匡胤。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离奇:赵光义趁赵匡胤熟睡之机,调戏赵匡胤的宠姬花蕊夫人费氏,被赵匡胤发觉,受到怒斥。赵光义先是避席谦让、请求宽恕,后来恼羞成怒,便下了毒手。
  不管怎么说,一代英主在“斧声烛影”中突然死去,留下了千古疑案任人评说,也给古老的开封城增添了几多神秘。
  第二天,赵光义依“金匮之盟”继位,史称宋太宗。
  
  三、“金匮之盟”迷雾重重
  
  宋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后,宋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
  还在即将征讨南唐之时,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突然患病。赵匡胤心中焦急,每日召医诊治,暂时顾不上考虑其他的事。到了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六月,杜太后自知病不能起,这一天宣召赵匡胤和赵普一同到慈宁宫中滋德殿病榻之前。杜太后看看赵匡胤,半晌才说:“知道你为什么能当上皇帝的吗?”赵匡胤以为杜太后已经神智不清,胡言乱语,因而泣不成声,答不出话来。杜太后说道:“哀家现在要与你说大事,为什么不回答,反而哭哭啼啼?”说着,又把原来的问话重复了一下。赵匡胤想了一会儿,才回答说:“这是靠祖上积德和太后的荫庇,才使臣儿得登天子之位。”杜太后摇头道:“错了!是因为柴家把皇位传给幼儿,没有权威,群心不服,才给了你称帝的机会。”
  杜太后说毕,顿了一顿,叹了口气,又断断续续地说道:“你和你兄弟光义都是我亲生儿子,以后,你应当把帝位传给光义。能够立一个年纪大、有威望、能处理政事的人为君主,是国家社稷的福气,我的话你记住了吗?”赵匡胤连忙叩头说:“臣儿记住了!决不违背太后所教。”
  杜太后脸上浮起一丝笑意,又回头对赵普说:“你把哀家的话记下来,切不可违背。”赵普也跪下发誓,决不违背。便取来纸笔,把杜太后的遗嘱记了下来,并在最后写了“臣赵普谨录”。写毕,呈杜太后看了,杜太后又命宫人取金匮来,把遗嘱放进去锁好,贴上封条,交可靠宫人送入密室,谨慎收藏。当天,杜太后便去世了,享年60岁。
  这一年赵匡胤35岁,赵光义23岁,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才9岁。
  自杜太后去世,匡胤和光义哀痛欲绝,在宫中守灵,一连五日不朝,也不理政事,后在众大臣的催促下,才与众大臣见面,并处理一些重大政务。这样一直长达一月,杜太后出殡以后,匡胤才脱去孝服,正常理事。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金匮之盟”的重重迷雾也未能揭开,后人推测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那么,到底太祖是否有传位光义之意呢?据说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让赵光义留守都城,而对于军国大事赵光义都参与预谋和决策。赵光义患病时,太祖亲自去探望,还亲手为其烧艾草治病,光义若觉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试验以观药效,手足情深,颇令人感动。太祖还对人说:“光义龙行虎步,出生时有异象,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连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弟光义的。但是,这样的说法难以经得住推敲,无非是后人的臆测而已。
  待太宗一即位,就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太宗主持的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时猛增了两倍多。这些“天子门生”出任各种职务,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如此纵使当时朝野内外对太宗的继位有诸多非议,太宗也能够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将整个朝廷控制得只有一个声音,而“斧声烛影”和“金匮之盟”则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四、解铃亦为系铃人
  不管宋太宗如何在文治武功上谋求超越太祖的地位,但最终太宗一朝却始终无法摆脱太祖的阴影。太宗继位之后,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就是如何对待此后的皇位继承。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廷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并由廷美传回太祖之子德昭,这是太宗所不愿意看到的。为此,太宗绞尽脑汁,一一排除。先是逼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之后,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于是,在传子过程中障碍重重,走过了一段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最终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
  到了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因为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绍兴二年有人建议: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接班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目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情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奋,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
  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