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辽国宝”钱铸年考

 国民一员 2017-07-21

“大辽国宝”钱铸年考“大辽国宝”钱铸年考“大辽国宝”钱铸年考“大辽国宝”钱铸年考

“大辽国宝”钱是大辽国号钱的一种,与大契丹国号钱“大丹国宝”应是一对姊妹钱。“大辽国宝”钱,面世见有小平、折三、折十三种钱币实物(折二、折五钱币实物尚未见面世),材质见有金、银、铜三种材质钱。该钱钱文一致,均为端庄楷书,书体颇具唐人小楷形态,秀而不妖,丽而不媚,清秀瑰丽,落落大方。形制谨严,工整精细,工艺之精湛直超同时代之宋钱。该钱铸量稀少,尤以折二、折五、折十为甚。折十仅见面世一枚铜钱,折五、折二仅听闻某藏家有金币各一枚,但未见实物。小平、折三存世应各也不超过十枚,多数还是金银钱或鎏金样钱,小平、折三铜钱每种存世量应不超三枚。珍贵至极。

“大辽国宝”钱早已闻名,因其过于稀少,笔者直到去年(08年)才获藏到小平、折三鎏金、银钱各一枚,而铜钱至今尚未获藏。笔者对“大辽国宝”钱的研究,早在零五年撰写《契丹编年钱谱》就已开始。当时因在出土钱中发现了铁钱“大辽元宝”,根据契丹重要钱币必定是金、银、铜、(铁)同模四铸或三铸和铸“元宝”必铸“通宝”或其它宝钱的规律判断,作为“大辽国”开国钱币,有“大辽元宝”面世,也必有“大辽通宝”或“大辽x宝”,材质也必定是金、银、铜、(铁)同模四铸或三铸。零六年我的预言成为现实,一枚“大辽国宝”折十铜钱面世,为网友获藏。零七年,一枚“大辽国宝”折三金钱面世被我的一位学生收藏。零八年,笔者多年宿愿得以实现,获藏到小平、折三鎏金、银钱各一枚。经网上检索,除以上面世钱外,尚未见到新发现“大辽国宝”钱,其珍罕程度可见一斑。

“大辽国宝”钱的铸主,我以前一直以为是辽太宗祖耶律德光。因为铁钱“大辽元宝”出土时与大量五代和宋朝早期钱币混在一起,铁钱“大辽元宝”的铸期不会晚于五代结束,而这一时期,有条件有可能铸 “大辽元宝”钱的辽代皇帝只有辽太宗耶律德光。辽太宗天显十三年(938年)建汉语国号“大辽”,改元“会同”。这个时候铸造“大辽”国号钱,应是顺理成章,恰逢其时的事。

这个时期的契丹国是契丹族第一个勃兴强盛时期,契丹君臣上下一心,官民同心,各项经济蓬勃繁荣,商业贸易都市百万,万国来朝纳贡交结,兵强马壮粮足财丰。特别是燕云十六州的纳入契丹版图,使兴旺发达的契丹更加火上浇油锦上添花。在这样大好形势下,辽太宗不但铸造了“大辽元宝”“大辽x宝”等“国号钱”,而且补铸新铸了“大辽神册”、“大辽天赞”、“大辽天显”、“大辽会同”等“国号年号一体钱”。基于对辽太宗“继志述事”雄才伟略的尊崇,我一直把“大辽国宝”钱认定为会同年间耶律德光铸造,认为理由充足认定正确。然而事实却不是如我想象。假象和我开了一次大玩笑。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我的学生陈传江从山西来到我家帮助我进行辽金钱拓搨。他带来了他收藏的一枚“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折三金钱,让我鉴定并考证。传江是搞建筑的,但他始终坚持契丹文字的研究,十几年下来已学有所成,对契丹小字识读已达数百字,对契丹大字的辨认亦有可喜突破。在契丹文字的研究上,传江可说是我的老师。据传江识读,“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折三金钱上的契丹文,是契丹小字“寿昌万年”四字。这个译文推翻了我脑海中对“大辽国宝”钱铸主的固有意识,开阔了眼界和思路,使我知道了辽代国号变换时同样会铸造纪念性国号钱。

小陈这枚,以及和他这枚同模或风格一致的“大辽国宝”钱应是辽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把“大契丹”国号改为“大辽”国号时所铸。钱背后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应是寿昌年间宫廷年节祭祀用的赏赐钱。契丹(辽)钱凡背刻阴文者(多为汉字钱背刻契丹文)均是祭祀用钱。祭祀后多装罐埋藏于祭坛前,供被祭祀者享用。只有年节国家庆典祭祀后,祭祀用钱才会被分赐给臣民。所以背刻阴文的契丹钱,相比于光背同模钱要少得多。而传世的背刻阴文的契丹钱,相比于出土的背刻阴文的契丹钱要少得多。祭祀用背阴刻文钱,只见用本朝钱铭刻,未见用前朝钱铭刻的。这可能是契丹祭祀仪式的规定,整个辽代未见有破例者。根据这一点,我才敢断定“大辽国宝”钱的铸主是辽道宗,铸造时间是他把契丹语国号“大契丹”重新改为汉语国号“大辽”的咸雍二年(1066年)正月癸酉。

辽道宗之所以重改国号是基于他自认为契丹国此时无论从国力、从文化、从版图等等方面看来,都足以代表真正的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契丹此时才是真正的“中国”。清张江裁《燕京访古录》记有关于道宗对中国认识的一条资料:西便门内西北一里,菜园井台后,有颓残佛殿三楹,内有一台,上座一佛,……背后镌阴文篆书银佛铭曰:'白银千两,铸二佛像。威武庄严,慈心法相。保我辽国,万世永享。开泰寺铸银佛,愿后世生中国。耶律鸿基虔心银铸。共四十四字。考此地当是大辽开泰寺也。(注:转引自《全辽文》卷2。)此事亦见于宋人记载:今虏主鸿基……尝以白金数百两铸两佛像,铭其背曰:'愿后世生中国。’”(注:晁说之:《嵩山文集》卷2《朔问下》,四部丛刊续编本。)耶律鸿基即辽道宗,在《辽史》卷20《兴宗纪》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重熙二十三年(1054年)十月癸丑,以开泰寺铸银佛像,曲赦在京囚。这显然就是指辽道宗耶律鸿基所铸的那两座银佛,在铸此像时,道宗尚未即位。这里青年时耶律鸿基所说的“中国”即是指的大辽国。等到他登临大宝,这种认为大辽已成中华文明大国的优越感自然会更加强烈,这是促使他把汉语国号“大辽”重新颁行全境的主要动力。“大辽国宝”钱在这种状况下,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小陈这枚“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折三金钱,径29.81毫米,穿7.66毫米,厚1.92毫米,重15.9,堪称无价之宝。小平型鎏金“大辽国宝”光背钱,径24.2毫米,穿5.74毫米,厚1.58毫米,重6.1。鎏金钱应是样钱,较铜钱要大些重些。

应传江要求对“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折三金钱仅作此肤浅考证,错误再所难免,敬请各位师友赐教。并祈盼众泉友共同努力把“大辽国宝”金银铜五等钱都集齐,把完整的契丹钱全部展现给世人。

泉痴山人2009-10-12日晨130分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