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咳喘屡试屡效方

 循天园 2017-07-21

咳喘——九宝降气汤(杨介宾方)

【组成】 紫苏子15g,麻黄绒12g,薄荷10g,大腹皮12g,陈皮10g,桑白皮12g,桂枝10g,法半夏10g,款冬花15g,炙枇杷叶15g,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功效主治】 降气化痰。主治咳喘。

【方解】 杨老立方遣药素以方简效宏、配伍灵活、运巧制宜著称。《苏沈良方》中的九宝散(大腹皮、肉桂、炙甘草、紫苏叶、杏仁、桑白皮、麻黄、陈皮、薄荷),主治积年病喘,秋冬辄剧,不可坐卧者。杨老承其组方之意,却不拘泥方中之药。他根据喘咳病人,多有宿痰内伏、风寒外袭的病机特点,将原方化裁,组成了一剂温而兼清,宣肃并用,长于降气化痰的喘咳良方——九宝降气汤。

【加减】 方中用紫苏子肃肺,与麻黄绒相伍共奏降气平喘之功;桂枝、薄荷宣肺解表,温中化饮;炙枇杷叶、款冬花化痰降气,止咳平喘;陈皮、法半夏燥湿除痰;大腹皮理气宽中,以助陈夏之功;本方尤妙在于上述温药之中,兼用一味苦寒之桑白皮,以清郁闭之痰热。全方宣肃并举,散降同用,对于痰湿素盛,复感风寒,肺气雍塞之咳喘证尤为适宜。

【验案】 左某,女,30岁。1992年5月10日初诊。主诉:咳嗽、喘急3天。患者自幼即有喘咳病史,以后逐年加重,每至冬春季节必发作,几不间断。此次因受寒复发,先有咳嗽喘急,鼻塞流涕,渐至倚息难卧,喉中痰鸣,胸闷心慌,咯痰不爽,胃不思纳,舌质青紫,脉象小滑。此乃外寒引动伏饮,致肺失宣降,心阳不能舒展。治宜宣肺平喘,化痰降逆。处方:紫苏子15g,麻黄绒12g,薄荷10g,大腹皮12g,陈皮10g,桑白皮12g,桂枝10g,法半夏10g,前胡15g,款冬花15g,炙枇杷叶2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服上方3剂后,哮喘明显减轻,守方连服10余剂,病情控制,几如常人。后以六君子汤调理善后。

【方源】 梁繁荣.杨介宾教授组方用药经验举隅.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4,17(1):21

咳喘——温肺逐饮汤(杨百茀方)

【组成】 麻黄、法半夏、杏仁、紫苏子、厚朴、枳壳各10g,细辛3~6g,五味子、干姜、甘草各6g,茯苓15g。

【用法】 每日1剂,煎煮(约20分钟)2次,取药汁和合,约450ml,等量分3份、日二夜一温服。

【功效主治】 温肺散寒、化痰镯饮,止咳平喘。主治寒饮咳喘,或痰饮内伏,复加外寒诱发之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症。症见咳喘胸满,昼轻夜重,痰质清稀夹有泡沫,或痰白质黏,形寒肢冷,背部寒冷,舌苔白滑或白厚,脉偏弦或弦滑。

【方解】 本方是先生以数十年治疗咳喘的经验,以《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厚朴麻黄汤为基础,灵活变通而成。方中麻黄、杏仁、细辛、干姜、紫苏子为主药,温肺散寒,宣肺平喘;辅以法半夏、茯苓燥湿化痰;厚朴、枳壳理气化痰平喘;五味子敛肺且防诸药辛燥太过;甘草调和诸药。此方宣降合用,散收相伍,共奏温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加减】 若咳嗽痰多,舌苔厚腻者加冬瓜仁、白术、桔梗以健脾祛湿,清肺化痰;咳喘较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桑白皮以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痰涎壅盛,大便不通者,加葶苈子、白芥子、桃仁以泻肺涤痰,润肺通便;胸痛气塞者,加瓜蒌皮、郁金以宽胸理气,通络化痰;痰色转黄,口干渴者,去麻黄,减干姜用量,加川贝母、天花粉以清肺生津,化痰止咳。

【验案】 王某,男,59岁。1992年2月21日诊。咳喘20余年,每于冬春加重,久治不愈。近因感冒而咳喘加重,尤以夜间至凌晨为甚,不能平卧,咳吐白黏痰,口干而不欲饮,后背及下肢发冷、恶寒。舌质暗淡苔白厚,脉弦滑。此乃宿有寒饮贮肺,复加风寒袭肺,痰气相触而发咳逆喘息。治以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投温肺镯饮汤:细辛3g,法半夏、紫苏子、杏仁、枳壳、厚朴各10g,干姜、五味子、甘草各6g,茯苓、麦冬各15g。服7剂后,咳喘大减,夜能安卧入睡,惟偶咳白黏痰。遂于上方加陈皮、桑白皮、炙紫菀、炙款冬花各10g,再进7剂,咳喘平息而愈。

【体会】 本方服法尤具特点,虑其咳喘日轻夜甚,故除日服2次外,择夜间阴寒之气较甚,阳气较弱之时,临睡前加服1次,以加强助阳散寒,温化痰饮之效。本方证辨证关键是要掌握寒饮阻肺,反复咳喘,痰质清稀,形寒肢冷的病症特点,若属痰热咳喘,则不可妄投。

杨老认为咳喘日久,常伴有脾肾两虚之证。脾失运化,肾失温煦,而导致痰湿内生,咳喘不愈,故在使用温肺逐饮汤俟寒邪发散,咳喘缓解后,应从健脾、固肾着手治疗,酌情使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参蛤散等以图治本。且应“冬病夏治”,从夏秋季即开始服药,至冬春则可望咳喘减轻或痊愈。

【方源】 茀郑晓英.杨百医方治验选介.四川中医,1993(1):12

咳喘痰——三拗射胆汤(董漱六方)

【组成】 净麻黄5g,大杏仁10g,嫩射干9g,紫苏子9g,净蝉蜕4.5g,炒僵蚕9g,制半夏9g,广陈皮4.5g,江枳实5g,制胆南星9g,桔梗4.5g,生甘草4.5g,鹅管石(煅,杵)12g。

【用法】 根据药罐大小,先将冷水浸过药面,约1小时,再加水少许,煎沸后,再煎10分钟左右,头煎取汁1饭碗(约200ml),接着加水煎第2煎,取汁大半碗(约150ml),把头汁、二汁合在一起,灌入热水瓶内,分2次顿服。如系小儿,可分3次或4次,当天服完。

【功效主治】 宣肺化痰,降气定喘。本方为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喘息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等疾病的有效方剂。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症见咳嗽痰多,咯痰不爽,胸闷气急,喉痒作呛,有哮鸣音,夜间不得平卧,乳蛾肿胀,舌苔薄白腻,脉浮滑数。中医辨证为风寒客肺,痰浊内阻,肺气失于宣降者。

【方解】 本方以《金匮要略》的射干麻黄汤,及《济生方》的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为宣肺化痰、降气定喘的有效方剂。

【加减】 如有口渴烦躁,痰黏,舌质红苔黄者,上方可去半夏、陈皮,加石膏30g,知母12g,贝母12g;如形寒肢冷无汗,痰白呈泡沫状,舌苔白滑者,可去蝉蜕、僵蚕、桔梗,加桂枝4.5g,细辛3g,干姜 2.4g;如咽红,乳蛾肿痛,痰稠,舌质红脉数者,可去半夏、陈皮,加金银花9g,连翘9g,炒牛蒡子12g,生麻黄改为水炙麻黄5g;如溲黄便秘,舌质红者,可去桔梗、甘草,加黄芩9g,桑白皮12g,生麻黄改为蜜炙麻黄5g,制半夏改用竹沥半夏9g,广陈皮改用广橘络5g;如咳喘气逆,腹胀胁痛者,去桔梗、甘草,加莱菔子9g,白芥子9g;如脘腹痞胀,口黏纳差,舌苔白腻者,去蝉蜕、僵蚕,加厚朴4.5g,焦神曲12g;如有头胀头痛,鼻塞多涕者,可去半夏、陈皮,加辛夷9g,苍耳子9g。

【验案】 吴某,男,13岁。1989年 7月 10日初诊。有奶癣史,咳嗽反复发作,日久发展为哮喘,每逢秋冬之交必发,已达4~5年之久。今感时寒,咳嗽随起,痰白咯痰不爽,胸闷气急,喉间有痰鸣音,夜卧不得安枕,舌苔薄白,脉浮滑数。治拟三拗射胆汤,宣肺化痰,降气平喘。连服3剂,哮喘得止,咳减痰少,夜寐已安,仍有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滑数。上方去半夏、陈皮,加桑白皮 9g,再服3剂。咳平,痰鸣消失,哮喘未作。因大便干结,上方加全瓜蒌12g,浙贝母12g,净麻黄改用蜜炙麻黄。迄今年余,哮喘未见复发。

【体会】 歌诀云:麻杏射干杜苏子,甘桔陈夏制胆星;僵蝉枳实鹅管石,咳喘痰鸣应手停。

【方源】 《内科名家董漱六学术经验集》

咳喘痰——麻黄合剂(王渭川方)

【组成】 熟附子(先熬2小时)12g,麻黄6g,细辛3g,桂枝6g,法半夏9g,白芍12g,炒北五味子9g,百部9g,炒白果仁9g,炒葶苈子6g,川贝母末(冲服)6g,鹿角胶9g,海浮石15g。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

【功效主治】 温肾祛湿清痰。主治痰呕喘咳(包括肺心病,支气管扩张),痰兼虚证。

【加减】 喘息咯血加仙鹤草60g,白及15g。

【方源】 《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痰喘——五子定喘汤(祝谌予方)

【组成】 紫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3g,杏仁10g,葶苈子10g。

【功效主治】 主治:痰喘。症见痰涎涌盛,黏稠不爽,胸膈满闷,纳差便秘,舌苔腻脉滑等症。

【方解】 本方以豁痰下气的三子养亲汤为基础,加杏仁宣肺平喘,葶苈子泻肺行水,一宣一泻,气机通畅则哮喘自平,但宜在无表邪的情况下应用,若属风寒闭肺则非所宜。

【加减】 兼咳嗽加前胡、白前、紫菀、款冬花;食少加菖蒲、佩兰;胸闷加厚朴、陈皮;便秘加全瓜蒌、薤白。

【体会】 祝氏认为,肺脏所伏之痰浊水饮是哮喘病屡发屡止的潜在因素,此即《金匮要略》所谓“留饮、伏饮”,后世称之为“窠囊之痰”。痰浊水饮久踞肺脏,每因感受寒邪、饮食劳倦或情志变动而诱发,搏击气道则出现痰涎涌盛、黏稠不爽、胸膈满闷、纳差便秘、舌苔腻脉滑等症。祝氏常谓“治喘必先治痰,治痰宜调气”,自拟五子定喘汤加味治疗痰喘。

典型的季节性哮喘与过敏因素关系密切,患者由于接触花粉、尘螨、药物等过敏原后,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和管腔狭窄,导致哮喘发作,故又称为过敏性哮喘,此类病人大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祝氏在治疗时主张辨病用药,常选验方过敏煎(银柴胡10g,防风10g,乌梅10g,五味子10g,生甘草6g)或者脱敏煎(香附10g,五灵脂10g,黑白牵牛子各3g)以抗敏解痉、止咳平喘,尤其是脱敏煎对闻油烟等刺激性气体过敏者有较好效果。随证加钩藤、薄荷、蝉蜕、地龙等解痉药。药理实验证实上述方药均有一定的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方源】 《祝谌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