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节气艾灸方穴解(下篇)

 秦岭之尖 2017-07-21

编者按

“节气灸”除应季应用以外,还应遵循“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比如夏季“三伏”天进行艾炷灸,贴敷肺俞、大椎等穴,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慢支”等病。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冬至前后的“关元灸”应用频率较高。许多人在冬至前后施用关元灸预防中风、感冒等多种疾病并达到助阳保健延衰强壮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复苏充盛,人体可顺从自然界的阳升之气,借助关元灸来强壮元阳。

 

上篇介绍到春季的节气灸,下篇我们就介绍接下来的节气灸~

 

 


◎立夏

每年的5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进入立夏时节,万物已进入生长旺季,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此后天气渐热,由于出汗多容易导致气血两伤、心失所养。“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汗多易伤心阴,耗心阳,还会影响脾胃消化功能。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例如头痛、烦躁、失眠、免疫功能低下等等都跟心有关。

 

“春夏养阳”,夏季心旺肾衰,养阳重在养心肾阳气。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夏季则人体阳气隆盛,生机最旺。心脏疾患,特别是心阳虚衰的患者,其病情往往在夏季缓解,其自觉症状也有所减轻。

 

阳虚性心脏病在“水旺”的冬季易于发作,而且不易治疗。待到夏季心火之用事,内外阳气隆盛之时给以适当调理,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立夏艾灸可温补元阳、调养脾胃之气。立夏之后,要谨防外感病,慎食冰冷,同时艾灸时间要相应缩短,防止汗出过多,伤及卫阳。选心俞、肾俞、关元、足三里、命门。

 

◎小满

每年的5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夏季的炎热最易干扰心神,使心情不宁,引起心烦。因此,夏季养生重养心。

 

小满过后,雨水多起来,天气闷热潮湿。“湿邪中阻”,脾胃消化功能会较差,一些夏季疾病会随之而来,例如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等。因而,小满养生也应注意健脾化湿。

 

由于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灸疗时要适当增加艾灸时间,使寒湿之气从汗而解。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整体调节能力,宜温补元阳、调养脾胃之气,选心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

 

◎芒种

每年的6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芒种时节,气温升高,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梅雨天气。《临证指南医案·卷二》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脾喜燥恶湿,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脾胃健旺不易生病。

 

芒种之后的这段时间,是灸治消化性疾病的最佳时机,养生重生津止渴、养心安神、补益脾胃、生津除烦,灸疗既要预防湿热对身体的影响,又需灸治消化性疾病,化湿健脾,选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等穴。

 

◎夏至

每年的621日或22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时节,气温虽然没有到达最高点,但是闷热的气候还是容以使人出现中暑的现象。

 

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则律。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外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夏月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暑易伤气”,因此灸疗时间宜短,若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神阙(外热内寒,温脾胃)。

 

◎小暑

每年7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到了小暑节气,天气开始逐渐变热,但还没到最热之时。大部分地方雷暴天气增多,常与短时大风、暴雨相伴出现。

 

《黄帝内经》曰:“长夏善病洞泄寒中”。夏天若过食寒凉,伤了脾脏的阳气,就容易致使寒邪侵入体内深处种下病根,导致以后一些难治重病。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排汗,耗伤津液。由于闷热,人体容易消耗元气,气阴虚者更易被夏季困乏所侵袭。

 

“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重点艾灸扶阳补肾气和健脾胃的穴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选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神阙(外热内寒,温脾胃)等穴。

 

◎大暑

每年723日或24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等阳虚证,大暑时节是最佳的灸疗时机。

 

三伏天穴位贴敷肺俞及大椎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等肺病,是依据《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肺…冬日入,夏日出。”而设的“冬病夏治”的一个原则。冬夏是肺病高发季节,也是防治肺病关键时刻。许多慢性疾病都易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而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殊效。

 

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冬季多敛,人体久病本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更加明显,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节气灸”防治,则可顺应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消除病根的目的。

 

夏至节气由于气温较高,人体腠理疏松,气血畅通,肺气舒畅,新陈代谢旺盛,通过对大椎穴及双侧肺俞穴的灸治及中药外敷治疗,使温热刺激和药性刺激易于深达肺脏,故而肺功能改善显著。预防呼吸系统疾病,宜穴位贴敷,冬病夏治。选大椎、肺俞、膻中、膏肓、足三里等穴。

 

 


◎立秋

每年的87日或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肺与秋同属于五行之金,为阳中之阴。《素问·五脏生成》:“诸气者,皆属于肺。”秋季之肃杀,是对夏气生长太过的削减;肺气之肃降,是对心火上炎太过的制约。肺金之气应秋而旺,肺的制约和收敛功能强盛。人气亦当顺应秋气而渐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又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立秋时节的灸疗调理肺经为主,以平稳收养为原则,不宜过分宣散。选肺俞、膻中、膏肓、足三里。

 

◎处暑

每年的822日或23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灸疗时要调理肺经,从脾胃二经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选肺俞、膻中、膏肓、足三里、大椎(督阳,袪风,止腹泻和提高免疫能力)等穴。

 

◎白露

每年公历的97日或98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节,秋属金,金色白,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

 

此节气暑气渐去,秋燥之气渐重。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所谓“燥胜则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烦燥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应重视预防。天气越来越凉,易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肾气不足的症状,所以此时要以艾灸补养肾气。

 

秋季感冒多为“风寒型”,是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用艾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祛风散寒。天气转凉之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特别容易复发,此时的灸疗,可在艾灸过程中配合部分饮品,润肺化燥,养阴生津。宜调理肺经,补养肾气,强壮脾胃。选肺俞、足三里、大椎、神阙、脾俞等穴。

 

◎秋分

每年的9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

 

秋分也是养生灸疗的重要节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补养肾气,强壮脾胃,预防胃肠病。此时气候渐渐转凉,灸疗时间可较夏季适当延长,增强卫气,提高抗寒能力。选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穴。

 

◎寒露

每年的108日或9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之后,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万物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精,因此,此时艾灸养生以调理肺经为主。灸疗时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以肾经的腧穴为主,不能离开“养收”的原则。选肺俞、大椎、肾俞、足三里。

 

◎霜降

每年1023日或24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时乃深秋之季,灸疗仍以护阳为主,宜以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相配合,以达到金水相生的效果,同时强壮脾胃。选肺俞、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

 

 


◎立冬

每年117日或8日为立冬,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人体气血运行也随“秋收”之气而衰落,逐渐向“冬藏”过渡。

 

寒冷为冬季的主气,外感寒邪易伤肾。肾为“先天之本”,脏腑之本,十二经之根;肾阳主导一身之阳气,人体脏腑都需要肾阳的温煦和推动;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元阴属水,元阳属火;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归于肺,故肾气之摄纳有助于肺气之肃降;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下交于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肾属火,脾属土,肾阳的温煦能助脾之健运。

 

立冬时节的艾灸时间应适当延长,达到补益全身阳气的作用。选膻中、关元、心俞、肺俞、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

 

◎小雪

每年1122日或23日为小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10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天气逐渐变冷,此时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

 

冬天气温骤降,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要靠“肾”的元阳补充,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肾主骨生髓,故冬季易出现骨关节疾病,会出现周身骨骼拘急、抽搐、活动不利等中风症状,还能引起各种虚寒性的性功能障碍。

 

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寒主收引凝滞。在此节气里,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病的人往往会病情加重。小雪时节的灸疗要温肾壮阳,调畅气机,温经散寒。选膻中、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等穴。

 

◎大雪

每年127日或8日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天气更冷,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大雪节气后,天气越来越凉,雪后的大风使气温骤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时多。

 

此时艾灸能温补助阳、补肾壮骨、养阴益精,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体内阳气的生发,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宜适当延长艾灸时间,增强补益效果。选膻中、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命门。

 

◎冬至

每年1221日或22日为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是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时间的开始,也是不少危重慢性病、老年病病情容易发生突然变化,甚至恶化死亡的一天。

 

冬至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根据“冬至一阳生”的原则,可顺从自然界的阳生之气,灸疗采用补阳养肝,注意肝气的调畅,避免在春季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复发老病。肾属水,而肝属木,肾水充足则肝木得养。而艾灸的祛湿、散寒作用也正适用于冬季。

 

冬至保健灸以温阳补气、疏调肝气、温经散寒为主,从而提高免疫能力,预防中风、感冒,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选大椎、心俞、肝俞、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神阙、命门等穴。

 

◎小寒

每年15日或6日为二十四节气的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寒为冬季的主气,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冬天天气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肾阳虚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不能上济心阴,导致心肾不交。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此时艾灸能温补心肾阳气、补肾壮骨、养阴益精,温经散寒,预防中风。选大椎、心俞、关元、肾俞、悬钟、足三里、膻中。

 

◎大寒

120日或21日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大寒是一年当中最寒冷的时段,同时也是一年当中最后一个节气,此后阳气便渐渐升发。冬季的寒冷又最易伤肾,多由肾虚衰,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亦虚。脾主运化,全赖于脾之阳气的作用,但脾阳须依赖于肾阳的温照才能强盛。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因此这一时节的灸疗要进一步补益阳气,补心脾肾阳虚。选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神阙、关元。

 

结语

 

节气灸简单实用,经济有效,在节气前后选择与节气相应腧穴辨证艾灸,可达到预防、治病的目的。节气灸还应根据体质的不同,辨证选取具有保健作用的一至数穴施灸,有助于防病强身、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


|作者介绍|

马蕾,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级针灸推拿硕士研究生

 

来源:四川中医(2013- 31-07),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