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去杠杆”与“经济去杠杆” 到底谁先走?

 颐源书屋 2017-07-21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系列解读之三

哈姆雷特如果在世,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不是别的,因为你这提问的姿势根本不对。


刚刚,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经济去杠杆”,一时间关于“金融去杠杆”与“经济去杠杆”该先走哪一步的讨论很热烈。


有观点认为经济问题是金融问题的根源,所以主张先“经济去杠杆”、从根本着手,从“金融去杠杆”切换到“经济去杠杆”是正确的选择;也有人主张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只要解决了“金融去杠杆”,“经济去杠杆”也就迎刃而解,所以现在强调“经济去杠杆”,正是因为前期“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果。


搞得好像经济和金融一个是左脚,一个是右脚,如果第一步迈错了,以后再也不能好好走路了?


真是岂有此理。


金融本来就是经济中提供杠杆的部门,哪来的“金融去杠杆”?让金融去杠杆这道理就跟让医生不看病、猫不抓老鼠一样,你仔细去看,中央层面的各种会议从来讲的都是“经济去杠杆”,提到金融就只有“防风险”和“强监管”。

比方说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去杠杆方面,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全方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这么说吧,上面本没有所谓“金融去杠杆”一说,讲的人多了,就像真的一样。


“经济去杠杆”呢,是强制经济部门要适应增速换挡、尊重经济规律,避免该刹车时踩油门的悲剧。


在“经济去杠杆”的过程中,金融部门扮演调节社会资本流向的角色,金融监管部门参与执行或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方面限制“两高一剩”产业发展、减少低效供给,另一方面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增加优质产能、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这事本来挺简单。但是呢,之前的金融监管缝隙使得一些市场主体监管套利活动频繁、规避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政策,增加了资金体内循环和融资成本,还使得风险错配严重,杠杆监测和管理难度加大,跨行业跨市场风险不断积累。


说白了,就是真正需要钱的企业搞不到钱,那种早该死翘翘的“僵尸企业”为了不死拼命输血、全身插管。


这种做法的后果,不但延缓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还给金融部门造成风险隐患,两边都不落好。


所以,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就是通过“金融强监管”来配合“经济去杠杆”。


那么,“金融强监管”和“经济去杠杆”之间,是否存在先后关系?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都说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会有人问你人运动的时候血液跑在人前面还是后面这种问题吗?


换句话说,深化金融监管改革本来就是“经济去杠杆”过程中的一部分,两者同步推进。而“金融强监管”正是“经济去杠杆”过程中的阶段性重点。


早在2015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经济去杠杆”就已明确为工作任务。但在实践中,完全撇开提供杠杆的金融部门、单纯实施“经济去杠杆”是难以彻底的。


分业监管体制下,一些“僵尸企业”过度占用金融资源的行为得以规避金融监管。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因股东背景优势而更具融资便利,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仍得到金融部门的青睐。


因此在2016年的“经济去杠杆”取得一定初步成果、使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后,2016年底以来的经济工作重点阶段性地转向了“金融强监管”。对于一些难以处理的僵尸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采取了“围点打援”的办法,先剪断其外部金融杠杆支持,然后再推进国企改革深化。

不信,可以看看之前中央文件的措辞变化: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去杠杆,深化国企改革,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

那么,“金融强监管”是否会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我只能说,理论上讲“金融强监管”应该会让经济发展更健康。因为金融资源有限,之前“僵尸企业”挤占的是正常实体经济的生存空间。而“金融强监管”若能纠正金融资源的错配,正常实体经济运行反而可以得到输血。


从这两天披露的数据看,上半年以来宏观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实际经济增速6.9%,高出2016年0.2个百分点而与2015年持平,超出市场预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