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高考”有多难?明朝考生也要狂刷题海

 龙叔文馆 2017-07-21





近期高考一直是一个大热点

那你知道古代高考是什么样子吗?

话不多说

这就给大家盘点一下

高考期间的趣事吧


古代“高考”状元知多少




感受一下百年前的高考




  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了500多人。科举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3年(公元1853年)的傅善祥。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明清时期定型并走向鼎盛。明清两朝,读书人要通过知县主持的县试、知府主持的府试和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合称「童试」),方算是取得秀才资格,可以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了。第二级考试是乡试,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贡院”举行,折桂的称为「举人」。其后才能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与殿试。会试主考官多由内阁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担任,殿试则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如此层层选拔,严苛竞争,难怪宝哥哥要深恶痛绝了。


据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古今谭概》记载: “嘉靖间,闽中吴小江,督学楚中,所拔入胶庠者,多垂髫士。士之已冠者,计窘,乃窃去头上巾,亦为垂髫应试。吴公见其额上纲痕。遂口占一诗,嘲之日:“昔日峨冠已伟然,今朝卯角且从权;时人不识予心苦,将谓偷闲学少年。” (“胶庠”即学校,大意是明嘉靖年间,因督学吴小江力主提拔少年,已行冠礼的考生应试时纷纷改梳少年发型,头上却留有印痕)。




那么,你知道“十年寒窗”、“金榜题名”等成语的来源吗?


1、十年寒窗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 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以“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精神,来激励读书人追求做大官、发大财。“十年寒窗”意指要通过艰辛的努力,十年并非实数。


古文中的“十年寒窗”:

元  高明《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2、金榜题名

“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因书写在黄纸上,也称黄榜。登上金榜,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从此就能步步高升,大富大贵。后来人们把殿试的录取榜上有自己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古文中的“金榜题名”:

清 李渔 《凤求凰·闻捷》:“正在洞房花烛,又遇金榜题名。”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洞房花烛夜,金榜掛名时。” 


3、连中三元

科举考试时乡试(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试,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由礼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皇宫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级别的考试,考中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殿元)。

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古文中的“连中三元”:

《二刻拍案惊奇》卷一:“(王曾)后来连中三元,官封沂国公 。”

《白雪遗音·小郎儿·冬》:“ 龙门高跳,鰲鱼头儿哟,连中三元。”


4、独占鳌头

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古文中的“独占鳌头”:

元  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元  大食惟寅 《燕引雏》:“气横秋,心驰八表快神游。词林谁出先生右?独占鳌头。”


5、沆瀣一气(h ng xi  y  q )

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唐僖宗时,科考主考官崔沆发现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认为是本家人,尽管崔瀣的考试成绩很差,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这场考试“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沆瀣,本来是夜间的水气,夜间的水气是在黑暗中飘荡的,考生们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的本意相扣,比喻暗中勾结,臭味相投。


古文中的“沆瀣一气”: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医》:“天之报施老奴者,如此不爽,纵有百子,亦必沆瀣一气,岂復有以德报怨者?” 

孙中山 《伦敦被难记》三:“舟中员司未必与使馆沆瀣一气,其中安知无矜悯予而为予援应者?”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呸!还让我当你的助手,沆瀣一气,为虎作伥!”


6、名落孙山

据宋朝范公《过庭录》记载:有个叫孙山的人参加乡试,考中最后一名。回乡后,一位老人向他打听自己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委婉地回答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是榜上最后一名,你的儿子还在我的后面,言下之意是说他落选了。后来就用“名落孙山”作为没有考取的委婉说法。


古文中的“名落孙山”:

清 袁枚 《新齐谐·韩宗琦》:“揭榜后,名落孙山。”

《再生缘》第十四回:“乡场不中还犹可,名落孙山怎处分。” 

欧阳予倩 《人面桃花》第一场:“小生在这试官之中无有亲戚朋友,又无钱打点,便名落孙山之外。”


7、屡试不爽

现代的“爽”和古代的“爽”是有差异的。现代人说的“爽”有“过瘾”、“带劲”、“有趣”的意思。而屡试不爽的“爽”是差错、失败的意思。因此,过去讲屡试不爽是指反复试验都没出过差错、没失败、没出问题。


古文中的“屡试不爽”: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冷生》:“言未已,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