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奇:中国岩画的“向日葵现象”

 闲之寻味 2017-07-21

​神奇:中国岩画的“向日葵现象”

撰文/单之蔷

曼德拉山岩画密度世所罕见,因为大自然馈赠了最适合作画的“画板”。摄影/王彤

一个神奇的现象:北方的岩画都凿刻在荒漠漆上

        有朋友从西藏那曲草原回来,给我看他拍的图片,其中一些拍的是岩画。这位朋友一年前曾经送给我一本画册,内容是他拍的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岩画。这次他拍岩画的地点不在日土,也不在阿里,而在西藏北部那曲地区的申扎县。我一张一张地仔细看着。其实我对这些岩画表现的内容并不特别在意,我留心的是岩画凿刻在什么样的岩石上。这样说还是没有说到要害,应该说我关心的是岩画是否凿刻在覆盖在石头表面的一层薄薄的膜上。这层膜薄到什么程度呢?也就几微米的样子。膜的颜色一般呈浅褐至黑褐色,年代越是久远,颜色越黑越亮。这层膜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荒漠漆”。

        我现在就是在图片上看岩画是不是刻画在荒漠漆上,其实我心中早就有了明确的判断。因为我去过我国北方许多有岩画的地方,如内蒙古的赤峰、巴彦淖尔、巴丹吉林,宁夏的贺兰山、卫宁北山,新疆的阿尔泰山、托里草原,西藏的日土、尼玛、申扎……看过这些地方的许多岩画,无一例外,它们都刻在荒漠漆上。果然我看到的这些来自西藏那曲草原上的岩画,或者刻在草原上散落的巨大石块上,或者刻在地壳出露地表的一部分基岩上(当地人称之为磐石),都毫无例外地刻在荒漠漆上。有一块刻在片状岩石上的岩画,仿佛要证明这一点给我们看,那块石头断裂了,露出了新鲜的浅绿色断面,从断面上可以看出岩石的外层包裹着黑亮的荒漠漆,因为这层膜的颜色与岩石本身的颜色差别太大了。

        有人说:“岩石是大自然为人类准备的最早的画布。”我要更改一下这句话:最早的画布不是岩石,而是附着在岩石上的荒漠漆。

西藏——日土岩画。摄影/葛庆敏

宁夏——贺兰山岩画。摄影/王彤

内蒙古——阴山岩画。摄影/黄洪峰

新疆——塔合图别克山岩画

新疆——乌拉台岩画

西藏——申扎岩画。摄影/陈泠

 在戈壁、沙漠、草原的石头山上更容易找到荒漠漆和岩画

        我对荒漠漆的认识始于一本加拿大的大学地球科学教科书。在那本书中讲到干旱地带的荒漠(包括沙漠、戈壁、石漠)时,特意介绍了出现在荒漠地区地表上的一种独特现象:“荒漠漆”。记得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的眼前一亮,好像一个黑屋子一按开关灯亮了。这种现象新颖、神奇,过去闻所未闻。

        荒漠漆是什么呢?原来它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草原地区,地表上裸露的砾石、岩石表面覆盖的一层薄薄的浅褐色到黑褐色的漆一样的物质。

        荒漠漆并非一定出现在荒漠(戈壁、沙漠、石漠)这种干旱区,它也可以出现在干旱的草原中,总之荒漠漆一定出现在干旱的地方,但因这种现象在荒漠中最为典型,故称荒漠漆。

        自从知道了荒漠漆后,我心中萌生了一种愿望:亲临其境看看荒漠漆。有一年我去新疆,在北疆大地的戈壁滩上寻找荒漠漆,找到了一些有荒漠漆着色的戈壁,有的砾石是棕褐色,有的是灰黑色,但都缺乏光泽和润的感觉,不是那种黑黑的、油亮油亮的样子。后来在甘肃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马鬃山一带,我找到了最典型的黑戈壁,整个戈壁滩黑黝黝的,一粒粒砾石上的荒漠漆反射着傍晚夕阳的余晖,星星点点地闪烁,好像星空倒置一般。

        在戈壁上寻找荒漠漆并不容易,因戈壁有新旧之分,那些新形成的戈壁很难见到荒漠漆,因为它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只有那些发育成熟年代久远的戈壁上才能出现荒漠漆。后来我发现,要寻找荒漠漆并不难,你只要去找山就可以了,只要爬到戈壁、沙漠中的山上,就能找到。因为这些山大多年代久远(这里说的山是指那些低矮的戈壁、沙漠之中和边缘地区的山,地理学家称之为蚀余山,即遭受风化侵蚀后残存的山)。

        若干年前,我去新疆哈密,路过星星峡,那是公路边低矮丘陵中的一道豁口。为了取得制高点拍照,我爬上了这座小山,在山上,我看到了散落在各处的巨石上都有黑黑的荒漠漆。继而我发现了岩画,一块平整的黑黑的巨石上,刻着几只大角羊。我仔细察看:这一只只羊都是用线条刻画的,线条都是用某种尖锐的工具在这块黑黑的石头上按照羊的轮廓刻出来的。所谓的刻出来的,就是划开石头表面的那层黑色的漆皮,把里面新鲜的灰白色岩石的内部物质显露出来。这就像篆刻图章时的阴刻一样,在平面上把字的笔画部分刻下去,这样一幅岩画就画成了。我在这座小山上又发现了几处岩画,岩画的图案没有什么惊人之处。但这次星星峡的经历让我知道了两件事:一是在戈壁和沙漠中岩石裸露的山上,更容易看到荒漠漆;二是岩画原来是通过凿刻去掉岩石上那层荒漠漆而“画”成的。

        有一年,兰州大学的王乃昂教授带我们去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部边缘的一座名叫曼德拉的山上看岩画,那次让我们大开眼界。那座到处堆积着巨大石块的山上,竟分布有4000多幅岩画,而那些岩画都是在荒漠漆上“划”出的。只有一幅红色的手印图岩画例外,它画在一个洞穴的岩壁上,是用红色的赤铁矿粉涂绘上去的。

         我对荒漠漆的认识与对岩画的认识交织着推进,当我认识到在戈壁、沙漠的石山上最容易找到荒漠漆时,我也认识到找岩画也应该到这些地方去找。

        在草原上到哪里去找荒漠漆和岩画呢?有一次在新疆的那拉提草原,一位哈萨克牧民带我们去看岩画,他把我们带到了草原深处的一座丘陵上,那岩画也是刻画在山上几块巨石的荒漠漆上。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在草原上找荒漠漆或者看岩画也要到山上去。

宁夏——贺兰口岩画。摄影/王彤

宁夏——贺兰山大水沟岩画

宁夏——贺兰山回回沟岩画

宁夏——青铜峡四眼井岩画

宁夏——青铜峡芦沟湖岩画

荒漠漆成因众说纷纭,原因是形成过程时间漫长,无法通过实验验证

        有一个困扰世界岩画界的问题:岩画的断代。看到一幅岩画,怎样判断这幅岩画的创作年代?判断的标准目前有这样几条:一是根据岩画的内容来判断,二是通过凿刻的工具来判断,也有人提出通过岩画所在的岩石上的岩锈(“岩锈”是岩画学界的用词,其实是荒漠漆的另一种称呼)的新旧来判断。但是判断岩锈的年龄新旧,就需要了解岩锈的生长发育过程,也就是要回答岩锈的成因,即荒漠漆的成因。

        荒漠漆的成因十分复杂,复杂到被称为千古之谜。

        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朱显谟院士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不过他研究的范围更广。荒漠漆只是干旱区岩石上出现的现象,他还研究了湿润区岩石上面的荒漠漆,他用了“岩漆”这个名称。他研究这个问题不是为了岩画而是为了研究最原始的土壤是如何生成的,他把岩漆作为原始土壤发育的初始阶段来看待。朱先生认为各地区出露地表的岩石都会有岩漆生成,这是原始土壤发育的基础。在他的论文中,原始土壤发育过程分为四阶段:一是微生物(细菌和藻类)附着出现在岩石上,生物物理风化层出现;二是地衣在岩石上附着生长,岩石上细土层出现;三是苔藓出现,细土层巩固发展;四是岩石细土层上高等植物出现,这时原始土壤出现了。

        我觉得我国北方干旱区中岩石上的荒漠漆,应该是朱先生说的第一阶段,即岩石上有微生物附着的阶段。因为在严酷的高温(夏季强烈的日照可使岩石表面温度达到70多摄氏度)、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低于200毫米)等自然条件下,朱先生所说的岩漆发育的后面三个过程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将无法发生。这对于在荒漠漆上创造岩画的先民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获得了一块性能稳定的画布。这样他们创造的岩画才能永久保存下来。对于今天的我们,意味着我们有幸能看到这些远古的作品。但这种情况在湿润的南方就完全不同了。在我国温暖湿润的南方,岩石上岩漆从第一阶段开始一直发展下去,最早出现的岩漆,后来依次发展成地衣—苔藓—高等植物,一直到土壤,因此南方的石头上没有长久存在的岩漆,也就没有凿刻在上面的岩画,即使有这样的岩画也无法留存持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岩画分为两种:一种是北方岩画,凿刻在岩石上;一种是南方岩画,用红色的颜料涂绘在崖壁上。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朱先生的观点。关于荒漠漆的生成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刚刚看到美国《科学》杂志网站上的一篇文章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古微生物学家兰德尔·佩里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动用了包括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和光谱仪在内的现代分析手段来研究岩漆。最后的结果推翻了关于岩漆的主流理论,即岩漆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微生物构成。佩里说他们的研究发现,岩漆的成分以硅土为主。硅土能从大气中飘落下来,或者从岩石本身“渗”出。在长久的历史中,硅土变成凝胶体状的物质,然后再硬化,最后形成岩漆。按照这种观点:岩漆是从空气捕捉到和从自身中渗出来的硅土形成的。

一块石英石上的“荒漠漆‘

显微镜下石英石的4个不同部位,显示了荒漠漆形成的不同阶段

▲一块石英石,见证了荒漠漆的形成正在进行。古人在岩石上凿刻岩画,是借助了岩石表层与内部颜色不完全一致这一特性。“表里不一”在自然界的岩石中普遍存在,荒漠、戈壁地区砾石表面的荒漠漆是这种现象最典型的表现。荒漠漆伪装了岩石本来的颜色,这是我们从中蒙边境带回来的一块石英石,本色是白色,但有两个面因为裸露在外已经包裹上了深浅不一的黑色,这黑色物质擦不去、洗不掉,已经成为了石块表面的颜色。用低倍显微镜拍摄出石块表面的4个不同部位,颜色由浅及深的变化仿佛让我们目睹了漫长地质历史时期荒漠漆的形成。摄影/张超


中国北方岩画群是一个壮观的地带性现象,它的范围比西北干旱区还要大

        说中国北方的岩画画在荒漠漆上,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发现,因为过去我不知道这个现象,但对学术界不是,研究岩画的专家早就知道这个现象了,就我看到的论文来说,对于岩画刻在其上的岩石上的那层薄薄的膜,大多数专家们没有使用荒漠漆(或类似意思的词)这个词,而是使用多种词汇来称呼它:“石锈”、“石垢”、“岩晒”、“石漆”……这些名称看起来似乎很准确,尤其是“石锈”和“石漆”,但是并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岩石上生成漆一样的薄膜,并不是中国北方石头特有的一种专利。其实任何地方的石头在地表暴露后,都会在表面生成一种漆一样的一层膜。因此“石锈、石漆、石垢、岩晒”这些词可以指称任何地区的岩石上生成的一层膜一样的物质。

        因此,这些名称并没有抓住能在上面凿刻岩画的那层漆皮的本质。它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荒漠的产物,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与大地深层作用的结果。只有荒漠漆这个称呼反映了这层漆皮的本质。这种在干旱区中发育的漆皮不同于其他地区岩石上的漆皮,它能终止在某个阶段,其后的发展只是巩固前一个。

        正是荒漠漆的称呼让我联想到了这种景观在我国的分布,也正是以荒漠漆为纽带,让我把中国北方岩画的分布范围与中国的西北干旱区联系起来了。  

        我国有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我们前面说到了北方的岩画凿刻在荒漠漆上,荒漠漆又是干旱区的气候作用于地表砾石的结果,因此荒漠漆在干旱区内广泛分布,也可以进一步说我国北方岩画的分布区与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是重合的,也就是说我国北方的岩画广泛分布于西北干旱区中。我国的西北干旱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四省区。其实青海和西藏西北部的阿里和那曲地区也应该包括在内,因为虽然它们地处青藏高寒区,但若按干湿地区划分的话,它们也是干旱区和半干旱区。

        我国北方的岩画真的分布这么广泛吗?是的,事实证明确实如此。如今发现的内蒙古岩画已达几万幅以上。仅内蒙古文物工作队的盖山林先生就在阴山山脉的狼山地区和乌兰察布草原发现了一万多幅岩画。

        内蒙古岩画分布基本上横贯了内蒙古草原和荒漠的整个区域。东从赤峰,西到巴丹吉林沙漠,中间是阴山山脉。

        宁夏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在贺兰山、卫宁北山、灵盐台地、香山、青龙山等地都相继发现了岩画,仅卫宁北山大麦地岩画已经发现有一万多幅。

        青海岩画大规模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已经发现了数百处,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昆仑山及巴颜喀拉山等处,集中分布在青海湖周边,有野牛沟、卢山、舍布齐、巴厘、哈龙等岩画点。

        新疆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等地。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有哈巴河岩画、吉木乃岩画。天山山脉及其支脉中,岩画分布非常密集。

        西藏岩画多数分布在北部地区。其中阿里地区的日土县和那曲地区的尼玛县、申扎县等地是岩画最集中的地区。阿里地区的岩画点有任姆栋、鲁日朗卡和札达盆地等。那曲地区的岩画点主要有纳木错北岸、申扎县沃扎日、拉错龙巴、尼玛县扎昆孜波等……

        从上面的枚举中,可以看出中国北方岩画的分布区十分壮观。它东起呼伦贝尔大草原,西到帕米尔高原。何止如此,在西部它掉头向南,越过莽莽昆仑,进入青藏高原。可以说青藏高原以冈底斯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为界,整个青藏高原的北部,也就是青藏高原的一半以上都是它的分布区,甚至可以说我们国土的三分之一都是它的分布区。

        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有一条与西北干旱地区重合的长达5000多公里,宽达几百公里的北方岩画带。

神奇:中国岩画的“向日葵现象”

神奇:中国岩画的“向日葵现象”

▲岩画在我国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学界将其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方岩画的作画技法以涂绘为主,北方则主要为凿刻,有学者对凿刻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凿刻通常是指去掉岩石表面暗色的岩晒,露出较亮的原始层的方法,画面犹如一张负片,浅色的图像出现在暗色的背景上。南北相比较,北方的岩画点更多更密集,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这也正好和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西北干旱区相重合(中国三大自然区及岩画分布图)。但这样的划分又忽略了青藏高寒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的西藏阿里、那曲等地,也有大量凿刻的岩画(中国干湿地区及岩画分布图)。可以说,在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有一条壮观的北方岩画带。在左页的两张地图中,可以看到我国南方也有大量的岩画分布,但是这些岩画与北方岩画的制作方法完全不同,它们基本上是涂和画的,而且大多出现在洞穴中或涂绘在上凸下凹的岩壁上。因此南方的岩画分布不仅不是文中观点的否证,反而加强了文中的观点。


又一个神奇的现象:北方的岩画都是“向日葵”

        中国北方的岩画还有一个神奇现象,我称之为“向日葵现象”,即它们都朝向太阳的方向。北方的太阳没有直射的时候,基本上是在南方东升西落,因此北方的山,南坡是阳坡,即面对太阳;北坡是阴坡,背对太阳。同样一块山地上的岩石,也是向南的一面向阳,向北的一面背阳。说中国北方的岩画有一个神奇的“向日葵现象”——朝向太阳,意思是说,中国北方的岩画如果出现在一座山上,大都出现在南坡,如果出现在山坡的一块巨石上,一般是刻画在向南的一面,如果出现在一条东西向的沟谷中,一般是凿刻在向南的那面谷坡上。用一句通俗的话总结:中国的岩画向太阳。

        这一规律不是我实际调查出来的,我是在那些参加岩画实际考察的专家写的论文中读出来的。这些岩画的考察论文有的把岩画的朝向作为一项调查内容,并写在论文中,有一些则没有考察这一内容。我发现凡是考察岩画朝向的,大多数会说岩画分布在山的南坡,或南侧,或西南侧,有的则说岩画分布在山的南侧向阳一面,很少出现在山的北面阴坡上。为了证明这一点,下面我摘引一些论文如下: 

        “贺兰山地区载有岩画的石头,其一硬度适中,约在4—6度,适于刻画;其二岩画石的方向基本向东向南,偏于向阳一侧;其三是注重使用光泽好、光滑细腻的岩石,这种石头有明显的黑白反差,画面效果好。”(《贺兰山岩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 周贵)

        在复旦大学博士论文《内蒙古区域岩画的图像造型及文化寓意》一文中,作者刘瑛写到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曼德拉山岩画:“岩画大多刻画在沟壑阳面的群山中。有岩画遗存的山地大多岩脉巨大,山体上有着很平滑的大石块,而且山体都是朝南面向太阳的,阴面的山体上极少见到岩画……”

        论文中作者对阴山岩画的分布这样写道:“阴山区域岩画大多刻画在坚硬且平滑的石面上,岩画的位置大多在避风向阳的地方,由山的南面山腹,一直延伸到山顶,或者在山沟的北岸,画面迎南或迎东,面向北的岩画极少。”

        还有写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几公海勒斯太岩画:“岩画通常凿刻在山腰至山顶南坡的光滑的黑石头上。”

        这种论据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为什么中国北方的岩画向着太阳,大都分布在山的阳坡上?原因是因为北方的岩画刻在荒漠漆上,而荒漠漆多出现在山南侧的岩石上,或者说在山南侧向阳的山坡上才发育得最成熟,发育成熟的荒漠漆才是岩画最好的画布。

        为什么荒漠漆分布在山南坡的岩石上?这又回到了文章开始的问题,即它的成因这个千古之谜。前面虽然我举出了中国科学家和英国科学家的两种答案,现在看来显然他们并没有终止这个问题的探索。因为中国远古北方的岩画创造者已经用作品向他们提出了质疑:中国的岩画向太阳,荒漠漆向着太阳发育,无疑荒漠漆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关。

        这难道不应该是科学家们探索荒漠漆成因的一个方向吗?

我们在荒漠漆上作画

我们在黑戈壁上写下”中国国家地理“6个大字

神奇:中国岩画的“向日葵现象”

▲有一年我们去中蒙边境考察黑戈壁,从500号界桩返回额济纳旗途中,一片平整开阔的戈壁吸引了我们驻足。平坦的大地上,密密麻麻铺满大小均匀的小石子,石子表面已经形成了“荒漠漆”,泛着温润的光。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乌黑发亮的石子只铺满地表薄薄一层,用专业名词解释这一层叫荒漠砾石层,其下是颜色反差极大的沙土。我们去掉表层的黑色石子,让新鲜的沙土露出,写下“中国国家地理”几个大字。此时的黑戈壁,就像一块巨大无边的包裹了荒漠漆的“岩石”,我忽然觉得,我们所做的和古人凿开荒漠漆所做的岩画如此相像,只是二者留存的时间大不相同,十年过去了,不知道这幅戈壁上的巨大“岩画”是否依然存在。摄影/单之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