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忠不是绝对服从君主

 skysun000001 2017-07-21
儒家的忠不是绝对服从君主
又见对儒家无知而胡说八道的。“儒家文化就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为它完全服务与统治者,讲究等级尊卑贵贱,特别提倡忠君,它毁灭人性,颠倒黑白,认为君主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奴化再奴化,使得中华大地除了皇帝是人,其他人都是奴才。这就叫阉割,以至于现在都没有完全恢复。”
忠孝在先儒那里不同,孝更受重视,忠是更加有条件的。你看过忠经吗?忠不只是臣的德目,君也要事天地忠社稷。
这首先要知道,儒家忠这个德目不是对外在对象的忠,首先是忠恕之忠,首先是自己的那颗心要中正。那么,必然君主也要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然后,君主也有忠的外发也就当然有个对象,就是事天地忠社稷。“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恰恰相反,儒家大师不是要求人无条件为统治者服务,而是要求君主为民服务。古代的执政为民哪!而儒者以道立身,具有一种基于道德独立性独立人格。而现代所谓独立人格,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有天道根基吗?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强调要乐道忘势。荀子则说从道不从君。先秦儒家先圣的思想是一贯的,是有天道根基的,也是有条件的。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不能歪曲成儒家只讲忠君为统治者服务。
父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君有过,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君有过,臣三谏而不听,则逃之”。据说日本的武士道则是反对这种儒家思想,认为绝对尽忠才是为臣的本分。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颜之推发展了儒家先师的思想,发展了道德条目的相对待的一面,也就是条件性。而且,这句话似乎还包含这主导一方的道德的先行性主导性。
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朱子注范氏曰:“言不善而莫之违,则忠言不至于耳。君日骄而臣日谄,未有不丧邦者也。”
易经说: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说明儒家不反对革命,那如何能说儒家完全为统治者服务?儒家完全是为人民服务嘛!
孔子的道德要求一直是针对强者和在
上者的。《孔子家语·王言解》中有这样一段: 
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 这大概也是颜之推“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这一思想的先师根源。有孔子为表率嘛!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易位,另立新君,这是孟子明确提出换君主。
“三纲”一词,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基义》;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于《白虎通疏证》卷八“三纲六纪”所引之汉代纬书《含文嘉》,与孔子无关。“三纲”中包含的一方主宰、一方单向服从的奴隶道德,则来自法家的韩非。《韩非子·忠孝》篇云: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 这里,法家把 “事”与“顺逆”联系了起来,这个“事”就有了顺从、臣服的含义。而且,韩非的“事”与孔子的“事”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孔子的“事”,前提是“礼”,而韩非的“事”,前提是“势”: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韩非子·备内) 简言之,韩非等法家的“事”(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与孔子的“事”,有三大区别:第一,孔子以“礼”为前提,韩非以“势”为倚仗。“礼”为双方的约束,也是双方的保障;而“势”则为君父把持,是臣子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第二,孔子讲平等,讲相辅相成;韩非讲压服,讲一方钳制。第三,以“礼”为前提的关系,是有条件的关系,可以解除;以“势”为倚仗的关系是无条件的关系,不可解除。 
上面这一段是某学者为儒家三纲的解说。但我觉得还有不到位。因为纲是主导,是阳的主导的一面,阳先举阴后交。我前面说颜之推那一段包含这主导一方的道德的先行性、主导性,也提到孔子道德要求一直是针对强者和在上者的。那么,我们理解三纲就不能但从政治伦理上的主从角度理解,还要注意纲的表率性和主导性,为纲者的角色是更难的。所以,毛主席不是先让自己的儿子去参加抗美援朝吗?这就是纲的表率性主导性。
对儒家的忠不了解,切莫乱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