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熹《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拜书为师 2017-07-21

注释:

轡: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编者加注。

絷(zhi直):马缰绳。拴、捆。此处用作动词,意为紧紧拉住马缰绳想把车辆从泥坑里拉出来。编者加注。

眷余衷其犹未替:眷:眷念、顾念。衷:内心,代指平生志愿。替:废弃。意为平生心志不可剥夺。语义参见屈原《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编者加注。

徇:同“殉”,殉葬。

巽:卑顺、谦让。

:同“伸”。

毕藏英而发春:毕:完成。藏英:犹言储藏、埋没的才学、才华。此句言毕生所学和才学在春天里发芽开花。编者加注。

閴(qu去):阒寂:没有声音。

尘编:古旧之书。唐 唐彦谦 《题宗人故帖》诗:所忠无处访 相如 ,风笈尘编跡尚餘。 朱熹 《寄吴公济兼简李伯谏》诗之四:欲识寥寥千古意,莫将新语勘尘编。 祝简 《虚极斋独坐》诗:却掩尘编时闭目,胡床独坐听秋声。 编者加注。

嗒:失意、懊丧。忘言: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编者加注。

遐情:高远的情怀。编者加注。

方寸:心中。

屣履:拖着鞋子走路。多形容急忙的样子。歌商:商:旋律以商调为主音的乐声。其声悲凉哀怨。歌商,意为唱着悲凉哀怨的歌曲。编者加注。

赓:继续。清琴:音调清雅的琴。编者加注。

悦豫:喜悦,愉快。编者加注。

庭柯:庭院里的树林。葱蒨:草木青翠茂盛貌。编者加注。

徂(cu):往、到。

嫭(hu互):美好。

丹霞:彩霞。绶:绶带,古代常用来拴在官印纽子上的丝质带子。明珰:用珠玉串成的耳饰。参见曹植 《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璫。”

德音:用以指帝王的诏书。至 ,诏敕之外,别有德音一体,用于施惠宽恤之事,犹言恩诏。 西汉.桓宽《盐铁论·诏圣》:“高皇帝时,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唐.白居易 《杜陵叟》诗:“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终极:穷尽;最后。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自译文:

仕途的幽深险恶感触深长啊,拉住马缰的我忍不住自问:哪里才是我的安身立命之处?车轮深陷在泥淖中,可叹勒紧马缰的车夫终是徒劳啊,眼看不能如期抵达遥遥在望的故乡。仰望皇上明鉴我被人诬陷能为早日平反昭雪啊,眷念我平生志愿饱受磨难也绝不会废弃。纵然我卑顺谦让还是屡受压制壮志难伸啊,躬耕郊野的一介布衣也难将心志夙愿一同殉葬。既然我已经被革职还乡,就让我毕生所学的才华在春天里发芽开花结果吧!

在这僻静的山乡隐居潜心治学,安贫于蓬户人家寂静无扰倒也乐在其中。年复一年地披阅破旧的古书,感悟先哲圣贤明确的训诫。虽然仕途失意我却为掩卷时能参悟书中的理趣而欢愉,先哲们高远的情怀尽收心底。清晨拖着鞋子唱着悲凉哀怨的歌曲,傍晚继续弹奏音调清雅的琴曲。传承千载的国学经典啊,唯独我才能心领神会,这是何等的快乐!忽然听到黄莺欢乐地嘤嘤鸣唱,仰望庭院葱郁茂盛的树林多么开心。

哀悼我青春年华早已逝去,理想的破灭恰似思念的美人不能现身。瞧那修长娇美的美人多么曼妙,她超群脱俗的神韵啊多么明亮光洁。她以朝霞织成人间最美的官印绶带,她用明月做成举世无双的璀璨耳环。可叹佳人良辰不能再现啊,昔年圣上的恩泽诏书至今不敢忘怀。快乐在我的快乐里,我的真心却不能抵达理想的境界。忧愁在我的忧愁中,有谁理解我内心深处久远的伤痛?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鉴赏1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这篇赋大约作于庆元二年(1196)朱熹在党争中被诬落职时,抒发他春日归乡后,潜心学术、修身养性、洁身自好的乐观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他面对春光而感青春华年已逝、理想追求落空的伤叹之情。

朱熹罢官还乡,远离官场,其轻松快乐的心境犹如大自然历经了秋冬的磨难、迎来了美好春天一般,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于周而复始的移易变迁中重现了,人的青春岁月却一去不复反了。于是他仰视庭院中那葱郁茂盛的树林,聆听上面莺雀安乐的嘤嘤鸣唱时,便引发出一种时光流逝、青春难再的悲哀与惆怅。春已归来,一切有生命活力的美好事物重新充满生机,而自己却是芳月已去,追求落空。“思美人而不见”,指自己的理想不得实现。从曹植的《洛神赋》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美人写美好的理想,象征所追求的境界,几乎形成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朱熹也以美人来写自己追求的境界,这是一种光伟俊杰人格的化身,她修长美丽,超然独立,光洁照人,以红霞为绶带,明月做明珰,净洁美好的装饰更显得她高洁脱俗。如此美好的追求志意,在仕途蹉跎中竟化成泡影,于是“思美人而不见”的悲哀,“佳辰之不再”的惆怅,使他陷入深深伤痛之中,而这种伤痛又有谁理解呢?所以结句“孰知吾心之永伤”又引出一层没有知音,孤独寂寞的痛苦伤感之情,写得饱满酣畅。闫福玲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鉴赏2  (节选自王仕强论文:典范的意义——朱熹的辞赋创作

《感春赋》作于淳熙十年(1183年),当时,朱熹因弹劾唐仲友一事而被打压,愤然回归武夷山,但通观全赋,除了开篇有几句牢骚话语外,全赋的重心主要落脚于:“感春”二字,即通过对春天景象,尤其是读书之乐的描绘和感发来表达其内在的理学思想,关于朱熹所表达的内在理学思想,刘培师的分析可谓精辟:“这篇赋把个人的仕途苦闷升华为思君忧君,深得风人之旨,虽然赋的开头交代了几句临路迟徊的郁闷,然而全赋没有被这种情绪所主宰,而是很快转入了对拯救世衰的道德感和使命感的抒发,也就是说,对于理学人士而言,不管是出仕还是乡居,个人的穷通荣辱都应该置之度外,继绝学与开太平始终是他们的使命,在道与势上,他们选择了道优于势的处世原则”。

《朱子可闻诗集》卷五中陈亦韩云:朱子之乐在读书,亦不再读书,盖天地万物之理,实书中之理,故四时之趣,盖读书之趣,无内无外,是一是二,孔得之而忘流水,颜得之而安箪瓢,曾点识之而陶莫春,尝读朱子《感春赋》,一则曰:披尘编以三复兮,悟往哲之明训。嗒掩卷以忘言兮,纳遐情于方寸。’再则曰:‘朝吾屣履而歌商兮,夕又赓之以清琴。夫何千载之遥遥兮,乃独有会于余心。实从读书中指出乐来,”从这段读后感可得出如下信息:朱子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其朝屣履歌商,夕赓以清琴,是他世俗化的表现,这是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的问题,但在这种乐趣的背后却隐藏了朱子的境界源于读书,读书所能达到的这种境界,正是理学家们所向往的“孔颜之乐”和“曾点之志”,也就是观后感中的“孔得之而忘流水,颜得之而安箪瓢,曾点知识之陶莫春”,而这也正是他们所追求“外王”的一种终极表现形态。

黄震在其《黄氏日抄》卷三四中对《感春赋》和《空同赋》的评价是一样的,“皆用骚体,而无其愁思,寄兴悠远矣”,可见两赋的特点及共同之处,不过与《感春赋》描写“春天”不同,《空同赋》是对“秋天”的描绘。这在赋的开头就已点明,“何孟秋之玄夜兮,心憀戾而勿怡。”,在点明时间的同时也渲染了自己当时心情不愉快,把文章的感情思路很快转为了《感春赋》这句话的基调,接下来的描写,与《感春赋》一样,朱熹并没有被这种感情色彩所钳制,在简单的几句牢骚语之后,朱熹又开始通过“秋天”的景象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内在理学思想,而这次的落脚点是“空同”二字,关于“空同”,《庄子.在囿篇》中记载黄帝曾两次上空同山向广成子求道,广成子借机向黄帝阐述了许多修身长生的道理,而其观点的核心在于清净身心,顺应自然,后世人们便把“空同”与清净身心,顺应自然联系在了一起,并把它归入了道家思想。朱熹在辞赋中做了一个梦,梦结尾的一句话耐人寻味,“信真际之明融兮,又何必怀此梦也?矢予词以自写兮,盍将反予旆乎空同。”一方面朱熹通过吸收道家思想使其不愉快心情得以平复的同时,另一方面还是很快回归到理学的阵营,不忘“真际之明融”,展现其心中所具备儒家担当意识和开太平的观念,由此也可看出,黄震对两赋的把握和评价可谓精准,在世俗化的生活里,日常愁思的背后掩藏着的是升华了的境界。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作者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作仲晦),号晦庵,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世朱子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父亲朱松与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坎坷,很不顺利。

1164年隆兴和议之后,宋金结为侄叔,关系暂时缓和下来,朱熹便一头钻进理学中去了。他在故里修起寒泉精舍,住此十余年,编写了大量的道学书籍,并从事讲学活动,生徒盈门。这一期间他对朝廷屡诏不应。
  11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发生了巨大影响。
  1181年朱熹解职回乡,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他从儒家经典中精心节选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刻印发行。“四书”影响深远,后来成为封建教育的教科书,使得儒家思想更进一步成为全面地控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

朱熹一生虽然为官时间不多,但总是努力设法缓和社会矛盾,或多或少地为下层人民办好事。1190年朱熹知福建漳州,时值土地兼并盛行,官僚地主倚势吞并农民耕地,而税额没有随地划归地主,至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更为沉重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为此,朱熹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一建议势必减轻农民负担,损害大地主的利益,所以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经界”终于未能推行,朱熹愤怒不已,辞职离去,以示抗议。
  朱熹的一生志在树立理学,使之成为统治思想。但因理学初出,影响不深。同时,朱熹在官场上因品性耿直而得罪权臣,致使朱熹晚年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

孝宗时,朱熹为枢密院编修官,提举常平,后知台州,提点江西刑狱公事,屡为秘阁修撰,光宗时曾知漳州、潭州;宁宗时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即皇帝的顾问和教师。刚即位不久的宁宗全面肯定了理学,称朱为“儒宗”,这反映了苟安江南的南宋企图以理学加强内部团结的希望。朱熹为宁宗进讲《大学》,每逢双日早晚进讲,但他借此机会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于使宁宗不满,加以干预朝政的罪名,被逐出朝廷。他性情刚直,直言敢谏,其做官为学多有得罪,庆元二年(1196)在党争中被诬十大罪状,落职。庆元六年(1200),朱熹在家里忧愤而死,享年七十一岁。

朱熹一生著述,除注释古籍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百卷行世。文学上,他发展了理学家重道轻文的主张,而自身文学休养也较高。词文都有成就。存赋三篇,《白鹿洞赋》、《感春赋》、《空同赋》,内容都是抒情言志,在南宋赋中亦有影响。他幼年颖悟,有求道之志,一生致力于圣贤之道的发微阐释,而对仕宦之路则报以淡漠态度。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附:朱熹《空同赋》

 

何孟秋之玄夜兮,心憀戾而弗怡。

偃予躯之既宁兮,神杳杳兮寒闺。

云屋掩而弗扃兮,壁带耿而夜光。

宕予魄而不得视兮,怅竚立其怔营。

灵脩顾予而一笑兮,欢并坐之从容。

寐夜分而不忍兮,旦欲往而焉从?

眷予衷之廓落兮,奄愁结而增忡。

超吾升彼崑仑兮,路脩远而焉穷?

忽凭危以临睨兮,薉广寒与阆[]风。

信真际之明融兮,又何必怀此梦也!

矢予词以自写兮,盍将反予旆乎空同!

 

201542


朱熹 <wbr>《感春賦》注释、自译文、鉴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