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才算好的文字?

 昵称29757931 2017-07-22



奇怪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你还没来得及惊讶,
就已经习以为常了。

什么是病

什么是美

什么是力

这三个问题,
足以难倒天底下最聪明的医生、艺术家、科学家。


相似的问题也来考考我们的作者和译者:

请告诉我,什么样的文字才叫好

或者降低点难度吧:

什么样的中文才叫好

或答曰:

语言这东西是没办法理性分析的,凭的是一种感觉。

等于没回答。

或答曰:

好的文字,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言下之意,好的就是美的。那么,怎样才叫美呢?逼问之下,这美怕也只能是“一种感觉”,“没办法理性分析”的了。还是等于没回答。

或答曰:

好的文字,首先要规范,其次要精确,然后还要精致……

像点样子了,却经不起推敲。且不论“精致”是否也是“一种感觉”,就假定它可以度量,我们不免仍要追问:为什么是这样?权重如何分配?这类回答,浮于表面,且缺少系统性,难以使人信服,应付不了复杂的局面——各个指标一律高或一律低都还好办,倘遇着高高低低的,怕也只好再去求助“感觉”了。

十年来,我总想着回答,却又心生顾虑,一怕答不好,二嫌费脑子,一来二去,终于成了遗留问题。《我们要什么样的英文?》推出后,反响还算不错,人家一声赞,我竟昏了头,稀里糊涂地许诺要写什么姊妹篇,凑个好事成双。为了写这篇文章,仓老师也算豁出去了,专挑平实的字眼来用,一心只为把道理说明白,情如好看的衣裳一层层剥落,仅以凝脂示人。如此也好。

提笔作文,所为的无外乎自己与他人。

为人,便是要叫读者读懂、爱读,少受阅读的罪,多得阅读的趣。

为己,便是要写得真,写得爽,从文字中寻一丝成就,找一种存在。

现逐一分说。


为人

1叫人读懂

为了交流,世上有了语言,供一群人使用,相当于签了一份契约,说好了大家一律遵守。有不守约的,也不打板子,只叫你开不了口、听不进话,成为哑巴、聋子。于是,除非先天聋哑,大家都能自觉守约。这份契约名为“语法”,定下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能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排布规律。说白了,就是哪个字词对着哪个意思是定了的,不能乱点鸳鸯谱;字的模样是定了的,不能胡乱涂鸦,随意整容;哪个词充当到哪类成分是定了的,不能张冠李戴,冒名顶替;主、谓、宾、定、状、补,各成分必须各就各位,协调一致,不允许缺勤或插队,也不允许拌嘴或打架。相当于是密码本,人手一册,写的人按此编码,读的人据此解码。要让对方看懂,你就必须按照既定的语言规则来,规规矩矩的,不允许自作主张。规范,便是对语法的服从。

当然,这语法也不是几个闲人一拍大腿就胡乱立下的,必须顺应人类一般的思维方式,即逻辑,否则便会被抵制。所谓“恶法非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语法是逻辑在语言上的显现。点到即止,不多说。

中文词汇丰富,且说男子的胡须,按生长部位,便可分为“须”、“髭”、“髯”。俗称长虫的爬行动物,由小到大,分别唤作“蛇”、“蟒”、“蚺”。随便递出一根手指来,也是蛮多讲究的,不与接触的叫“指”,接触的情况也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是攻是守,不为推进、仅只对抗的叫“顶”,变守为攻、意欲加以颜色的叫“戳”。“的”、“地”、“得”、三个字,发音相同,功能有异,使用得当,则定状补井然。

不单词汇,中文语法也精妙得很。从“我花你钱了”到“你钱我花了”,一字未变,只是位置稍加调整,便营造出完全不一样的语气和场景,依人小鸟一秒变河东吼狮。想象一下,分别给添上几笔,大抵是这样的:

我花你钱了,真不好意思,要不……

你钱我花了,咋地吧,人都是你的了……

无论字词还是句子,单凭死记硬背都不成,而成文的语法也只是粗疏的寥寥数笔,大片的留白留给你自行填补。怎么填补?一靠逻辑,二靠积累,三靠观察。小沈阳一句“这个真没有”笑倒了大半个中国,一个“真”字好大的威力!设想一下,你是花花公子进青楼,点了头牌陪酒,酒过三巡,便要入正题。“公子,奴家今儿身子不方便,改日……”你不信,非要查看了才肯死心,别个儿自然不悦,一跺脚,“哎呀,真……不方便啦”。一个“真”字嗔出了百转千回,各个频率刺激你的耳膜,教你不信也得信。于是,你信了,约定一周后再来。不想姑娘反而慌了,连连挥手,“不行,不行,那会儿可是真不方便”。如此一来,便露出了马脚。为什么呢?同一时间,姑娘的身子,要么方便,要么不方便,而这“真”字,要么是强调(真vs更真),要么是定性(真vs假)。

刚说了今日不方便,此时再加一个“真”字,以为了表明心迹——话说到底了,再不信,只有撩开看了!人心都是肉长的,这种情况下,凡有点良心的,都愿意相信这个“真”字是真心凝结,是强调的意思,而非“假”的反面。

已经说了此时不方便,假如是真话,七日后必然方便。为何?常识!若是对方坚持七日后“真”不方便,那么也只好认定七日后为“真”,而今日为“假”了,不然,便是违背了事实,违背了逻辑,因为在这个地方“真”字绝无第三种解释。

语法不由书中来。语言本是生活之一种,活得明白,就能辨得清楚。只是,必要的知识框架须得事先建好。仓老师将著《语法的故事》一文或一书,可供打基础之用。

2叫人爱读

写外文的时候,即便我们对语法百依百顺,也仍难讨得获老外的欢心。他们读得懂,却不爱读,觉得别扭,眉头皱得紧紧的,夹得住硬币。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去往罗马的旅人一般只选择有数的几条走走,其他的或无人问津,或仅供猎奇探险。语法规则很宽松,为表情达意开辟了条条大路,然而人类喜欢扎堆,惰性也强,走通了一条或几条,便会习惯成自然地接踵走下去。这就是语言习惯想要读者爱看,便要顺着他们的习惯来,背离语言习惯太远,则语法或许容得,读者却未必买账。

上面说的是外文的情形,放诸母语道理依然适用,尤其是现阶段的白话中文。白话文的兴起,正逢着国门洞开,一时之间,仓颉故土之上一派洋腔洋调。彼时,我们的母语还是吃奶的娃娃——一面吃母乳,一面喝洋奶,成人以后难免沾着洋人的狐臭味。我们语境一早被污染了,就如同我们的奶源一早被污染了。中式英文,国人反思了一个世纪,至今仍在大会小会上吆喝,唯恐丝毫玷污国外友人的听界。中式英文,不好,可如果不为卖洋人面子的话,于我国人却也无伤,反对实有必要,抵制就有点过火,大声疾呼所为何来?反而是英式中文,或称欧式中文、欧化中文,是我们民族的内伤,是幼年饮食不洁牛奶积于体内的毒素,宜及早清除。提倡讲中国话、写中国文,这“中国”乃是“中国味道”之中国,非“中国语法”之中国。

所谓中国味道,一在选词,二在组句

defini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宜作“凡例”、“体例”、“名词解释”等,我炎黄子孙喜闻乐见,何需照葫芦画瓢,搞出个“定义与解释”的四不像来?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译成“包括但不限于”未尝不可,只是不懂ABC的遗老们只说“包括……等”。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英文语法规定,并列的结构之间需有and衔接,置于最后两项之间。而中文语法无此规定,因而直说“春夏秋冬”即可,犯不上插进一足,扰了四口之家的幸福。弄出个“春夏秋和冬”来,实在有碍观瞻。

in the morning

便是“早晨”,“在早晨”成什么话呢?可知道,中文里,时间名词是可以直接拿来作状语的。“早晨我一般八点出门”,不缺胳膊不短腿,何必有“在”!

The bonus is directly linked to the sale.

不难理解,译成中文方法也很多,可只有“奖金与销售额直接挂钩”,才不叫同胞们的耳朵受委屈。

欧化中文是一个个怪胎,如今已经成人,强行打掉已是不能,矫正还是有希望的。矫正不是肃清,有用的留下,于我无益、徒受其累的,要毫不手软地打击,胆敢反抗的就地消灭,举手投降的予以遣返,还我泱泱大中华一派楚腔汉调。

这里有两个误会,一是认为中了欧化中文的流毒,只侵害翻译等双语人士,虽是洪水猛兽,却未泛滥成灾。这欧化中文就像性病,一人染,两人患,而四,而八,以至于泛滥。

信主的可读过《圣经》?可还要八方播音?

拥共的可翻过《资本论》?可还要四处讲用?

……

中华大地的上空,不是雾霾,是肆虐无忌的欧化中文。

另一个误会是,觉得很多欧化的句子也没什么不好,都不用的话,倒不知如何说话了。

想想我们的老祖宗,成千上万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为啥要焚书坑儒?这帮人太能写了!绍兴师爷靠什么闻名于世?嘴皮子、笔杆子!还是上面那句话,不是肃清,确实能给我们的表述带来方便的,应该保留。

例子也好举,信手就是一个:

China is one of the powerful countries.

中国是强盛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个强盛的国家!此处,“之一”就像新衣服上的补丁。省点针线吧。

China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直说“中国是最大强盛的国家”似有不妥,自己糊一顶高帽子带上,也不见得能让人高看一眼。看来只好老老实实说“中国是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未必!“中国位列最强盛国家之林”不好吗?当然,老这么说也显得矫情,一味板着多累,偶尔随意一点也未尝不可。在这种情况下,“之一”可用,但只是之一,而非唯一。

数典忘祖者,可皈依思果(《翻译研究》、《翻译新究》)、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仓老师三僧门下,潜心修行。《英式中文之鉴》早已成文,择吉日发布。

3叫人读来享受

说话、写字,就像铺路。我铺了路,你走上一遭,也就明白了我的心思。可走路多累啊,路走多了,总巴望能有条捷径,省省力气

所以啊,你最好简洁点,别磨磨唧唧的,总是带人兜圈子。要简洁,就要压缩用词。怎么压缩?开门见山,无关的免谈;注意选词用词,能一个字表达的,别用两个字。成语为什么大受青眼?信息量大啊,四个字背藏着一箩筐的故事。

要走路省力,一味抄近道也不行,还要看路况。高峰时段打车,热心的师傅少不了问一句:最近的,还是最快的?你惜墨如金,总是言简意赅,一个词道尽心事。只可惜用词太过生僻,对方苦苦思索而不明其意,还得兴师动众翻查词典,一来二去,添了不少麻烦。

少受苦,也是一种享受,减少损失嘛。除此之外,就是有所得了。

同样一条路,为速度计,敷沥青自然优于敷土;为心情计,美女作伴好过龋龋独行,柳暗花明胜过黄沙漫天……说白了,就是给阅读添些乐子,这里筹划个比喻,把俏妹子的脸说成是红苹果,男性读者都想咬上一口;那里押着了韵脚,则一读之下便不自觉地宣之于口,发出声来,让耳朵也跟着沾光。

只是啊,凡事有利也有弊,修辞多了篇幅也长了,走路不累是好,绕得太远也是不爽。所以凡有所为,均要权衡,不可过火。

我爱张爱玲,只叹生不逢佳人,尚慰美文犹在,可寄相思。张爱玲的文字中,藏着无穷的享受,红玫瑰与白玫瑰,朵朵留香。

为己

1写得

交友讲求莫逆,真性情流露才得欢愉,违心便受委屈。作文也是一理,心里怎么想,笔下便怎么写,无一丝龃龉,于己便是极大的享受。

出于外界压力,没法子直抒胸臆的除外。这已经超出了语言的范畴。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我们无法写得真。

首先,语料不丰文思涌上来了,无奈词穷,终究难生笔花。搜肠刮肚、遍查辞书而不得,不得不将就一二,以词害意。

其次,心思不细尚未付诸言表的思想总是模糊不清、难辨嘴脸的,它来了又走,不生这一双敏锐细腻的内眼,便无法捕捉。至于遣词造语,那是后话,此刻压根用不上。

再次,纠结太多什么纠结呢?想要真,又想要美,还想耍耍个性,纵容了这头,委屈了那头,最终只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一味求真而不得,更何况放任自流呢?你一门心思想着成语,满脑子尽是锦绣文章,尽拾古人牙慧,哪还顾得上自己的一片真心?因词害义,因美伤真,因拟古而不由衷,实乃行文之大忌。只可惜,这些早已被贴上文化的标签,正如前作《潘驴邓小闲》中所言,“语言本无姿色高低,以袭古为美,被古人的臭汗浸泡了几千年的破衣烂衫穿出了今人的文化品位”。今人求荣于古人。他不是你家祖宗,点手示意、弓腰作礼即可,何须顶礼膜拜!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青山绿水与今无异,十驾之乘早已跌落历史的悬崖峭壁,环肥燕瘦也早已深沉时间的长河。汽车尾气真的会透出文字熏晕读者?唱必楚歌,吟必诗经,美则美矣,却是无肤可附的华服,千年风吹雨淋之后,依然糟了糠了,只能制成标本,存于博物馆的橱窗,供后人追忆,想象一下华清池内杨玉环那熠熠生辉的凝脂。四川人说,你美个锤子!穿着秀一秀,摆摆样子,玩玩自拍是可以的,别左一件右一件,没完没了,更不要穿上街——衬不出你的S曲线不说,一不小心还容易走光。

读沈从文,可知由打心底涌出的文字最美。“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知道有人爱看,所以我写。

2写得

凡事一鼓作气最好,时作时辍,于自己是不尽兴,于旁人是煞风景。文章一事,更是如此,讲求一气呵成,气韵相通,否则便染匠气,缝缝补补虽也糊弄个囫囵一体,却无法抹去雕砌的痕迹,失之矫揉,流于造作。

笔下一页纸,苦读多少书?脑袋里的语汇要多且活跃,心思乍动,便有妙语连珠似地滚落笔下。此其一。

写文章,从来就不只是人与文字的纠葛,思接千古才能妙笔生花,耳听八方才能左右逢源,胸有丘壑才能旁征博引。须多听多看多读多想,以利文思。

经常翻翻流沙河的文章,侧耳倾听老先生文思激荡。《画火御寒》一书,最适宜这一时节展读。既沸,何畏寒?(注:文章两年前写成,正值寒冬)


3写出个性

作家一生只做一件事:把自己写成文章。

风格即人——忘了谁说的了,用这里最合适。文风,是作者人格在文字上的投射。没有风格的好文字,虽吃得饱,却无回甜;给了作者一时之快,却许不了不绝之约,乍一收笔,它便投了别人的怀抱。

风格的文字,不会一日三变脸,总叫人认得出,高矮胖瘦不拘。只是啊,爸妈既然生了你我这副身子,若只苟存于世,便是于上不孝,于己不甘,总想着出类拔萃,至少不落俗套,如若不然便要由着性子来,落得个落拓不羁美名扬。因而,总想着越写越好,写成别人两样,最好信笔写来。

鲁迅先生的文字,是中文的制高点,自认难以企及。十八卷的《鲁迅全集》,我逐字嚼过,心想:只要中文不灭,先生的文字就将长存。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不读四大名著,就算不得炎黄子孙。这话说得早了些,我观主席遗像,朱唇微翕,似有未吐之言,大概是要扩四为五,为《呐喊》、《彷徨》谋得一席位置吧。




若就此打住,则必落人话柄。是啊,“权重若何”?

首先,分值是没有的,顺序可以大致排出来,那便是:先人而后己这是由语言本质决定的,也是由二者的依从关系决定的——想要写得真、写得爽、写出自己的存在、个性,总要先有得写才行。要有什么呢?有字词可遣,有句式可用,有蓝本可依,有规矩可循。这一切皆要从“为人”诸项中求索。

其次,所有这些标准,单独一个拿出来,都将是独木难支,它们一面互为倚靠,一面相互牵制。太规矩,则无个性,太真实,或有损简洁,太念着读者的方便,则须时时停笔思量,难得一气呵成之畅爽……所以,每下评判,须得权衡再三,不可执其一端不顾其他,窥豹一斑便急于臧否。更重要的是,心中要有方圆,不可以凭一己之好恶而妄下结论。

世上的事,除了“为什么‘都有道理好讲’”外,都是有道理好讲的。文字,最讲道理。

↑长按关注↑

↓长按打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