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国民一员 2017-07-22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铸造

辽代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的考释,我在去十月末撰写的论文《“大辽国宝”钱铸年考》中已经完成。今年我想就陈传江购藏的金、鎏金、银、铜、铁五种材质汉文“大辽国宝”背阴刻契丹文“寿昌万年”钱和一株同样钱文的金钱树,针对契丹(辽)时期的铸造工艺流程再谈些肤浅看法,以解答一些朋友对契丹钱树的疑惑。

其钱及钱树数据如下:金钱,径29.81毫米,穿7.66毫米,厚1.92毫米,重15.9。银钱,径29.5毫米,穿7.44毫米,厚1.99毫米,重8.9。铜鎏金钱,径29.38毫米,穿7.42毫米,厚1.8.9毫米,重7.6。铁钱,径29.43毫米,穿6.4毫米,厚2.04毫米,重7.4。金钱树,通高143.06毫米,树上宽65.87毫米,树下宽68.53毫米,梗上宽8.03毫米,梗下宽9.61毫米,梗厚3.89毫米。树上钱径30.08毫米,穿7.68毫米,厚2.41毫米。钱树总重150.4

一、五种不同材质,形制、文字,连阴刻文都一丝不差的钱币的存世,证明了契丹(辽)朝“同模多材同铸工艺”的真实存在。传江这五种不同材质的钱币是先后从内蒙、山西、辽宁、黑龙江等不同地区,通过不同渠道,经不同人员,历时近一年才搜集到手。来自不同地区的五种材质的钱,除直径、穿径、厚薄、重量,因材质铸造收缩率和比重不同稍有差异外,缘的宽窄,穿郭狭阔,文字铸镌,笔画舒缓,风格神韵,无一不毫发毕肖,一眼即可确认五钱是同模铸制的孪生姐妹钱。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材质的钱,应是不同钱监,在不同时间铸造。可为什么它们神形具肖,似是孪生?原因只有一个,即铸造它们的铸母是同一祖钱翻铸。这个祖钱是什么样?怎样的工艺才能使铸母保特完美一致,铸造出的子钱形制统一不变?

最近看了《中国钱币》杂志主编周卫荣先生的《翻砂工艺》(《中国钱币》2009年第3期)受到很大启发。周先生在分析了出土资料后,“推测唐代的雕母当是阴模,这种阴模以滑石雕成可能性最大。如此,唐代的母钱(铸模)当也以锡母的可能性为大,因为用石阴模浇铸,显然锡(包括锡铅合金)要比铜(青铜)来得方便而有效。”

以周先生的论述衡量契丹铸钱工艺,笔者感到有以下几点启发:其一、契丹铸钱工艺已比唐朝有所进步,契丹所用雕祖已改用阳文,可能也是用多种软质材料雕制,如木头,石头,铅,锡等等。翻铸的母钱可能并不象宋以后的单个母钱,当时的母钱可能就是钱树。证明之一就是已发现的契丹钱树里有相当多的铅、锡钱树,它们应就是翻铸“子钱”的“母钱”。用“钱树母钱”翻铸“子钱”,既节省了工料、时间,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标准化。这应是契丹人对铸造工艺的一个贡献。因各地的“母钱”都源于一个“祖钱”,故无论在契丹任一钱监铸出的“子钱”,都会与全国所有钱监铸出子钱一模一样,神形毕肖。

其工艺流程大致应如此:1、用软质材料雕制出祖钱;2、用祖钱制成翻铸母钱树的砂型;3、翻铸成钱树母钱和铜试铸钱树,及赏赐用金、银钱树;4、用合格的钱树母钱制成翻铸子钱的砂型;5、用砂型大量翻铸铜、铁子钱。

其二、现存于世的契丹钱树之所以排列整齐,轮郭精整,文字清晰。就是因为这些钱树多是作为翻铸“子钱”的“母钱”。而用“祖模”铸出的铜试铸钱,及赏赐用金、银钱,自然也就显得规整精致,非同一般。

其三、这种钱树母钱铸钱工艺,应是契丹铸钱工艺方法之一,也应是契丹人探索翻砂铸造工艺的途径之一。它的发现并不意味着其它工艺方法的不存在,契丹时期应是多种铸钱工艺方法同时存在同时摸索试验改进阶段,这恐怕也是契丹人收藏钱树的重要原因。

二、用钱树母钱翻铸子钱应是契丹族人坚持使用至其消亡的主要铸钱工艺之一,无论大辽、北辽、西辽、西北辽、东辽、后辽,还是东丹,大渤海、大奚,应都是坚持使用这种铸钱工艺的国家和政权。因为历朝历代铸钱机构都有保存母钱、祖钱的传统,特别女真人、豪古人和契丹人共同坚持信仰的萨满教义把天皇帝的“王信”钱币当成“圣物”的理念,在掠夺契丹政权宝货时起到了保护作用,使这些契丹人宫廷、钱监等贮藏用的档案似的钱树得以在新政权继续保存。由于元被朱明打败,撤退到关外的豪古人把从世界各地掠夺的宝物,包括从契丹人所有政权宫廷、钱监等地区掠夺来的,各政权贮藏用的档案似的钱树,母钱、祖钱汇聚到一起,分别在东北与内外蒙古地区进行了窖藏。恰巧又碰上清政权对东北的“禁封”,方使得这些钱树,母钱、祖钱得以保存到今天。这可能是冥冥中上天对契丹被灭绝殆尽的文化的特殊的眷顾,否则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这一旷古未闻的奇迹。

三、是契丹人把翻砂工艺带到中亚、西亚,并传到世界,大辽、西辽政权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翻砂工艺的传播,使世界工业革命成为可能。正象周卫荣先生所说:“可以这么说,没有翻砂工艺,就沒有近代机器制造业,也就没有近代工业革命。”(《翻砂工艺》《中国钱币》2009年第3期)如果说唐朝完善确定了翻砂工艺技术,契丹在翻砂工艺的推广和传播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当我们中国人骄傲地向世界夸耀由中国古代铸钱业发明的技术工艺,对人类技术文明发展所做出堪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巨大贡献时,不应忘记聪慧豁达的契丹人,正是他们把完整的翻砂工艺和科学的工艺思想带给了西方,传递给了现代世界,他们同样应得到世界人们的尊重,在人类技术文明史上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

泉痴山人2010-2-28于京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